静笃君按:我始终坚持,作为一位为思想价值而生的艺术家,在面对人类文明最高价值观的冲突之时,绝不能无动于衷。(毕加索语)

若要问二十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史上以“最复杂”著称的艺术家恐怕非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年)莫属了,这位天才极富创造力,也最懂得如何以多种看似矛盾的艺术方式来表达多面的自我。继万花筒般的“分析立体主义”之后,毕加索等立体派艺术家又运用拼贴技术创造了“综合立体主义”。然而,大约到了1915年,毕加索就已对立体主义产生了厌弃之心,他开始挥舞画笔尽情展现自己多样多变的艺术风格。尽管毕加索从未成为过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正式成员,但在他最重要的一幅“历史作品”中却显示了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这幅画就是《格尔尼卡》(Guernica,1937)。
 
格尔尼卡哀歌
▲ 油画《格尔尼卡》(1937)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作
现藏于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

《格尔尼卡》作于1937年,此时距离毕加索完成他的第一幅代表作《亚威农少女》(1907)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年。《格尔尼卡》是毕加索艺术生涯中最具革命性的一次转折,此后他的艺术风格进一步走向简化和抽象。《格尔尼卡》之所以被称为“历史作品”,是因为这幅画为世人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一场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西班牙内战期间,1937年4月,纳粹德国应佛朗哥之邀空袭西班牙共和国所辖地格尔尼卡,将其夷为平地。这幅画是毕加索为1937年7月巴黎世博会西班牙展区所绘,也是毕加索作为一名艺术家对格尔尼卡大轰炸的控诉,正如画家多次强调的:我始终坚持,作为一位为思想价值而生的艺术家,在面对人类文明最高价值观的冲突之时,绝不能无动于衷。因此,毕加索举起笔,为巴斯克圣城格尔尼卡以及那些被涂炭的无辜生灵挥毫作画。毕加索使用了一种近乎残酷的视觉语言,他摒弃了艳丽的色彩,只保留阴暗的黑白灰色,图像上将史诗元素和抽象形式相混合,将各种痛苦万状的扭曲形象如噩梦一般展现在观者面前,其构图所产生的令人极度不安的视觉效果给观者带来强大的冲击力。

画面最左边,我们可以看到一头公牛抑或是半人半牛怪,代表人性与兽性之战,牛头上长着两只分裂的人眼,睖睁静观着身下那位绝望嚎哭的母亲,她怀抱着死去的孩子:
 
格尔尼卡哀歌
▲ 油画《格尔尼卡》(1937,局部,左)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作
现藏于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

画面中部,上悬愤怒之目,目中闪烁一只灯泡,象征着西班牙的太阳,这刺目的光照亮了其下马匹的身躯,这匹马象征着生灵,已被苦痛吞噬;马下横一死士断臂,依旧手握断剑,一朵幽灵之花从中长出,象征着顽强复活的生命力:
 
格尔尼卡哀歌
▲ 油画《格尔尼卡》(1937,局部,中)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作
现藏于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

画面最右,可见坠落中人,她因惊恐而呼号,这无助之人面孔已然扭曲:
 
格尔尼卡哀歌
▲ 油画《格尔尼卡》(1937,局部,右)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作
现藏于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

毕加索将超现实主义元素与立体主义创新相结合,完成了一部悲剧,一首哀歌;画面充斥着叙事符号,它们的象征意义画家本人从未给过任何解释,毕加索将无限的想象与解释空间留给了观者,让你得以直面那场惨绝人寰的人祸,历史画作《格尔尼卡》因此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战争恐怖之象征。

格尔尼卡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