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为大家进行音频再现的作品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制作的经典保留剧目《哥本哈根》。这部作品是于2003年创作的,至今已连续演出16年300余场,几度在国内掀起“哥本哈根”热潮。这是一部层次丰富的作品,每一位观众对这部作品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认识和思考。

话剧有声   经典剧本:《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 首演时间:2003年8月
演出单位:中国国家话剧院

背景介绍
《哥本哈根》于1998年上演。该剧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941年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和他的门生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之间的会面,当时丹麦正处于德国的占领之下,而海森堡也许正在进行原子弹的研究,战后对于这次会面玻尔保持缄默,而海森堡则多次予以解释,但真相至今成谜。弗莱恩这一剧作即通过玻尔、玻尔夫人玛格丽特·玻尔和海森堡三个人之间的谈话,探讨了这次会见的多重可能性。

《哥本哈根》创作于1998年,由英国皇家国立剧院首演于伦敦,并在2000年连获普利策、托尼两项大奖、还先后获得外百老汇戏剧评论家最佳戏剧奖、戏剧编辑最佳剧作奖、英国奥立弗最佳戏剧奖及戏剧晚会最佳奖,在欧美引起轰动,被评为二十世纪最好的50个剧本之一。近年,该剧在世界各地上演,被评论界称为“哥本哈根现象”。


剧目介绍
天堂,或许是地狱。

三个灵魂今天聚在了这里……

他们谈,谈1941年的战争,哥本哈根9月的那个雨夜,挪威滑雪场的比赛,纳粹德国的核反应堆,同盟国正在研制的原子弹;他们谈量子、粒子、铀裂变和测不准原理,还谈贝多芬、巴赫的钢琴曲;他们谈战争时期个人为自己祖国竭尽全力的权利,炸弹扔下后城市里狼籍扭曲的尸体……

他们谈这谈那,最想说清的却是两个影响了世界物理学进程的诺贝尔获奖者沃纳·海森堡和尼尔斯·波尔在1941年的哥本哈根会见——谜一样的会见。

他们不断地叙述着会见的“真实”,结果却依旧不定……

作者简介

话剧有声   经典剧本:《哥本哈根》

迈克·弗雷恩(Michael Frayn)

1933年生于伦敦,英国当代著名剧作家及小说家。他著名的剧作有喜剧《傻瓜年代》、《噪音远去》,戏剧《哥本哈根》和《民主》,他的小说代表作有《一往无前》和《间谍》,翻译作品有安东·契诃夫的四部主要剧作《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和《樱桃园》,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启蒙的果实》。电影剧本有《顺时针》、《最早与最终》,创作电视连续剧剧本有《做鬼脸》。他惯于将哲学思考与深刻思想用淡淡的幽默笔调表达出来,其作品将时代背景,情节发展和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进行了巧妙的融合。曾获劳伦斯·奥利佛奖、托尼奖、国际艾美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导演的话

“哥本哈根”是个谜。至今人们也无法确切认定海森堡与波尔1941年那次会见的真实意义,当然更无法认定当事人的动机、企图和潜意识。

《哥本哈根》是个难题。三个灵魂,在另一个世界对话,试图弄清楚一些搅扰他们后半生甚至连灵魂都不得安宁的事情,于是这个戏便没有了正常逻辑的时空概念,尤其是时间在这里没有了线状连贯性,成了破碎、断续、颠倒、重复的状态。于是,我们习惯或者我们认定戏剧应该有的线性情节逻辑、线性人物发展也就没有了,这是我们阅读、理解此剧和观众观看此剧的最大难题。

无论如何,人们在平安的同时、在富足的同时、在满足物欲、追求功利的同时,也许还需要唤醒内心的良知和理性,这是戏剧艺术除了娱乐大众之外还应该具有的属性和品格。

——王晓鹰


剧本片段

导演:王晓鹰
李晔 / 海森堡

海森堡:如果这样,我们就需要一种新奇的伦理,一种量子伦理。在天堂里应该有我的一席之地呀,也应该有那个我在海格尔洛克遇到的秘密警察的一份。那是在战争结束时,盟军正在合围,德国已无力回天。伊丽莎白带着孩子们逃到了巴伐利亚的一个小村庄里,我趁着在被捕前去看望他们。我走了三天三夜,横跨我那已被毁灭的祖国。这是我的选择吗?满目的瓦砾废墟?蔽日的滚滚浓烟?那一张张饥饿的脸?这就是我的事业?绝望的人们四处逃命。最绝望的就是秘密警察了,他们像是一群红了眼的疯狗,四处追杀着溃散的逃兵。第二天的晚上,我就遇到了一个这样的秘密警察——那熟悉而又可怕的黑制服,在夜色中猛地出现在我面前。透过他的口型,我读到了那个令人恐怖而又熟悉的词:“逃兵”。我掏出我自己签发的通行证,可是夜色太暗,他又太累。他打开枪套,准备直接枪毙我,因为那样做更省事儿。就在这一瞬间,我的大脑飞快地运转,极为清晰——像是在滑雪,像是在费来德公园的那个傍晚。这次进入我脑子的是我口袋里的一包美国香烟,我掏出它,递上去,这是我最绝望的一招了。他看着那包香烟,烟盒上印着两个大字:好运。他犹豫着,思量着,一只手拿着我那张没有用的通行证,另外一只手按着枪套。我等着……他扣上了枪套,接过了香烟……奏效了,奏效了!就为了二十支烟,他放了我。我继续上路。三天三夜,途中有哭泣的孩子们,有徒步返乡的难民队伍,我经过符腾堡,穿过斯瓦比亚山和阿尔卑斯山,横跨我那亲爱的祖国,那已被毁灭的、耻辱的而又亲爱的祖国。 


《哥本哈根》精彩评论

向上滑动阅览

“在剧中,作者运用正、反、合的结构来揭示 ‘哥本哈根之谜’,在非线性叙事中蕴藏着严密的线性逻辑,呈现出强烈的思辨色彩。剧本分两幕,两幕的内容同为三个鬼魂追溯1941 年海森伯的哥本哈根之行,但审视角度迥异。相对于第一幕着重于展示科学家的道德观、科学观和历史事实; 第二幕的 “复述”则深入剧中人的心理层面,探求他们的灵魂,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当时剧中人的动机,而非寻求事件的真相。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人类自身对历史、人性、真理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同政治、历史与现实的悖论。”
“《哥本哈根》以充满张力的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世间万物的不确定性的特征,为人们思考及审视人类自身及客观世界提供了新的哲理视角。”
——胡开奇《哥本哈根》与弗雷恩戏剧创作的哲理追寻


“戏剧《哥本哈根》让人们在反复的追问和探寻中,在暗自庆幸已经擦过了危机的边缘时,沉思人类未来命运的历史命题。虽然1941年的哥本哈根谈话依然是谜,直至今天人们依然剔除不掉核爆的恐惧,但那天光的温暖还在,人类的良知还在,命运的谜底终究还是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
——宋宝珍.历史·人性·玄机·道义——从话剧《哥本哈根》谈起


“话剧演出应当说是成功的,它是严肃戏剧的一个典范。由此剧我们发现,人类思想的表述,也可以由思辨、审判性的话剧对白完成,人们在舞台呈现的戏剧进程中,并不感到乏味,相反却情趣盎然,一代科学大师启迪着观众的灵魂,触动着人们的神经,不断地重复、反思和审判,触痛着人类共通的伤处。是我们真实为人的每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忆,在历史时空中的内在欢乐与痛苦,这个主题的呈现,正是戏剧神圣的使命。”
——王岩. 重现历史真实的永存记忆——由国家话剧院演出的话剧《哥本哈根》谈起

主创介绍

话剧有声   经典剧本:《哥本哈根》
王晓鹰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
中国著名戏剧导演,导演学博士。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央直接联系的国家级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首选“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获“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及“新世纪杰出导演”称号。
代表作品:话剧《兰陵王》《伏生》《理查三世》《萨勒姆的女巫》《简·爱》《大清相国》《红色》等;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钓鱼城》等;音乐剧《断桥》《花儿与号手》等;舞剧《十里红妆》以及京剧、昆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秦腔等众多剧目。
为香港、澳门导演了《失明的城市》《屋外有花园》等,并为国外剧团导演了《赵氏孤儿》(希腊),《高加索灰阑记》(澳大利亚),《庄周戏妻》(美国),歌剧《游吟诗人》(丹麦)。

话剧有声   经典剧本:《哥本哈根》
李晔
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
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编剧、导演。北京清华大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表演客座教授。
自编自导自演话剧《北京的雪》,导演话剧《大学之道》。
主演话剧作品:
《哥本哈根》饰:海森堡
《简爱》饰:梅森
《青春禁忌游戏》饰:维佳
《萨勒姆的女巫》饰:基弗
《特赦》饰:孙观坼
《死无葬身之地》饰:弗朗索瓦、贝勒兰
《独自温暖》饰:潘白石
担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音乐歌舞史诗文艺晚会《奋斗吧!中华儿女》戏剧部分导演。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季播献礼栏目《故事里的中国》章节导演(《烈火中永生》等)。受文化和旅游部指派参与重要文艺演出活动策划和导演工作。

话剧有声   经典剧本:《哥本哈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