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灯具,大家都不陌生,每当夜幕降临,到处都有灯的照耀——明亮的路灯、闪烁的车灯、斑斓的霓虹灯、温暖的台灯……这些灯,装点了繁华的不夜城。
古人身边也少不了明亮温暖的灯,今天和大家云约会的“国宝”,就是一件美观且实用的古代灯具——银首人俑铜灯。
银首人俑铜灯
银首人俑铜灯,1977年出土于战国中山国君成公墓,高66.4厘米,整体造型是一个杂耍艺人。他的右手握住一条螭蛇,蛇的头部上顶,托起高高的灯柱,灯柱顶端是第一盏灯盘;左手握住另一条螭蛇的尾部,蛇身弯曲,顶起第二盏灯;底部是第三盏灯,蟠绕着第三条螭蛇,第三条蛇顶起第二条蛇的身体中部,给了它一个有力的支撑。
古人为什么会用螭蛇来装饰呢?蛇是一种神秘、灵异的动物,在古代是许多氏族部落的图腾,而且蛇和龙之间也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在我国的创世神话中,就有“伏羲龙身,女娲蛇躯”的描述。工匠们在制作这件铜灯的时候用到了螭蛇,或许是对它的一种崇拜。
灯盘中的灯钎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灯盘中有圆锥状的灯钎,是用来安插灯烛的。每只灯盘内都有三支灯钎,最多可以点燃九支灯烛。古人认为奇数属阳,偶数属阴。九是最大的阳数,于是人们就用九来表示尊贵、吉祥等意义,银首人俑铜灯九支灯钎的设计,使它既明亮又吉祥。
整件灯具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位杂耍艺人,身穿华丽的锦纹长袍,梳着繁复的发髻。
他究竟是男是女呢?通过胡子可以知道,他其实是位男子,两抹胡须微微上翘,笑容可掬,表情诙谐。男子的头为白银制成,胡须、眉毛、头发丝丝不乱,工艺极其精细。他高颧骨,扁脸庞,浓眉短须,外貌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的特征。男子的双眼用黑宝石镶嵌,在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古人点起灯烛,微风吹拂,轻摇烛火,映入男子的双眼,双眼镶嵌的黑宝石晶莹闪烁,好像这位杂耍艺人真的要舞起来似的。
传说中山国人能歌善舞,这件灯具正反映了他们擅长歌舞、杂技的特点。
作为银首人俑铜灯的主体部分,这名杂耍艺人被塑造得栩栩如生,他身穿锦纹长袍,长裙曳地,广袖低垂,衣领在胸前交叉成“y”型。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我们现在穿的上衣外套,绝大多数是对襟的,也就是左右两片衣襟在胸部中间对齐,用搭袢、纽扣、拉链等方式联系在一起。而在古代,人们却主要穿大襟的上衣。所谓大襟,就是左右衣襟中有一片特别宽大,盖住另一片衣襟。衣襟又称为“衽”,古时候按照衣襟掩向的不同,有右衽和左衽之分。
“右衽”即衣襟自左向右掩。所谓“黄帝制衣,交领右衽”,右衽是我国古代中原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与右衽正好相反,左衽是指衣襟自右向左掩。孔子在《论语·宪问》中回答子贡时说道:“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百姓今天仍受益于他。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沦为“戎狄”的奴隶了。所以,“被发左衽”象征着“戎狄”,而中原民族则着右衽。中山国由游牧民族白狄族鲜虞部立国,其出土的人俑形象却是身着右衽,形象地反映了中山国与中原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情况。
接下来,请大家仔细观察,杂耍艺人的腰间挂着的是什么呢?
它叫带钩,是古代束腰带的挂钩,相当于现在的腰带扣。带钩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应用。使用时,将带钩背面的钮钉在腰带一头,用钩子勾住腰带的另一头即可,非常方便。带钩大多数是青铜的,也有黄金、白银、美玉的,有时采用鎏金、错金银、镶嵌宝石等工艺进行装饰,十分精美。古人为什么会在一个小小的带钩上花费这么大的心思呢?其实,人们使用带钩,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的需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淮南子·说林训》有载,“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意思是,大家坐在一起,看着别人的带钩,带钩各不相同,可以看出他们的地位高低。
文物名称:镶金凤银带钩
所属年代:战国
出土地点:战国中山王
墓
收藏单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在河北博物院展出有不同时期的精美带钩,疫情结束之后,一定要来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