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俗语说到: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若论及银饰之盛,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恐怕没有比苗族更甚者。过去,不断迁徙的苗族习惯把身家财富集聚在银饰之上,伴随着历史进程,银饰已从财富的象征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之物、一种民族的徽记、一种文化的缩影。银饰雍容华贵的外表,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艺术的物质世界,而且展示了一个有着审美、身份、信仰、婚恋等功能的精神世界。

一、种类及艺术风格

融水苗族银饰,按照穿戴部位划分,大体可分为头饰、手饰、胸颈饰和腰坠饰四大类,其中以头饰、手饰和胸颈饰为最多。

  头饰:主要包括银角、银头帽、银头圈、银发簪、银网链、银耳环、银童帽等。

银角  融水苗族银角只有一种类型。银角整体宽大,两端上翘,呈牛角状,下端置双股扁条形插针,正中有一圆珠,圆珠两旁各有一条龙,呈双龙戏珠之势,部分银角还附有锦鸡、凤凰的图案,纹饰均为凸花。这类银角属西江型,造型简朴,线条明快,最具古风。[1]

  
博物识珍融水苗族银饰之美
银角 

银头帽  融水苗族银头帽造型独特,组合复杂,整体为半珠形,不封顶。分三段,上段为帽顶,由颤枝银花组成,簇簇拥拥、十分繁密。中段为帽箍,其上焊接有一圈驮着人的银马,银马之上是银制的花盘,锦鸡围在四周。下端沿着帽箍垂下一排银吊穗等,皆以银链相连。佩戴时,用布条连接银头帽的两端,套系于头上。银头帽为当地苗族盛装的头饰。
博物识珍融水苗族银饰之美
苗族姑娘的银头帽

银头圈  融水苗族银头圈是苗族盛装头饰中的一种,外观较银头帽更为简洁、大方。头圈整体呈环柱形,其制作相对来说简单容易,先以长约60厘米,宽和高约3厘米的木条为衬托,将银丝上下、左右缠绕其上,缠满后,取走木条,末端焊接封底,再弯成圆圈而得。佩戴时,在头圈的空隙处插入各式银发簪,与之搭配,并起固定作用。

  
博物识珍融水苗族银饰之美
     银头圈 

银发簪  融水苗族银发簪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垂吊式,一种是一片式。垂吊式发簪,一般在末端有一银盘,其上吊饰银钎,多以花、鸟、鱼、蝶为题材,插法为横向贯穿发髻;一片式发簪,其上多有錾花,纹饰以花卉为主,末端缀数十朵银花,银花用红、黄、绿、紫等色料珠或红、黄、绿、紫等色绒线装饰,顶部有凤凰、蝴蝶、鱼尾、花卉等造型,多为混合搭配。另一种一片式发簪,通常造型简单,末端缀以数量不等的银泡、银花即可。此外,当地还有一种凤发簪,整个发簪以凤凰为中心,辅饰几簇银花围绕四周,下端垂吊鱼尾状银钎,其造型生动、质感极强,常与银头圈配合使用,纵向插入发髻之中。

  
博物识珍融水苗族银饰之美
鱼纹银发簪(左)花蝶鱼纹银发簪(右)

银网链  银网链也属于发簪类,当地典型的有坠鱼六股网链饰,网链由插针穿环固定,环上饰蝴蝶造型,六股银链如网张开,罩于髻后,银链两端坠六条小鱼。
  
博物识珍融水苗族银饰之美
六股坠鱼银网链 
      
 银耳环  银耳环是苗族银饰中款式最多的一种,可分为悬吊型、环状型、钩状型、圆轮型四种,当地以悬吊型和环状型较多。耳环的造型和图案,以花、鸟、蝶等题材为主,其他形象亦有。

博物识珍融水苗族银饰之美
环状型银耳环

银童帽  融水苗族有给儿童饰银的习俗,通常是将银饰装饰在儿童的童帽上,常见的一种是将一组(约九个)件小、片薄、轻巧的银菩萨钉在帽沿前端,意为驱灾辟邪,以此保佑小孩平安。

博物识珍融水苗族银饰之美
苗家儿童的银童帽 

  手饰:主要包括银手镯和银戒指。
银手镯   融水苗族银手镯,按工艺分有绞丝型、编丝型、镂空型、錾花型、焊花型,按形状分有六棱型、五棱型、三棱型、筒状型、扁形,按重量分,有实心型和空心型。在当地六棱型、实心型和扁形手镯较常见。如实心六棱型手镯,其风格粗犷、用料厚实、硕大沉重;扁形银手镯,则简单大方、造型别致。

博物识珍融水苗族银饰之美
 
六棱银手镯(左)扁形银手镯(右) 

银戒指  银戒指是苗家女子戴在手指上的饰品,有镂空、浮雕、光面等款式。光面戒指在当地较为常见,其工艺简单,美观大方。而镂空和浮雕型戒指则需要借助模具,经过银匠的精心构思打造而成,其外形精美、独具特色。
   胸颈饰:主要包括银项圈、银项链和银胸牌。
银项圈  银项圈常用银片或银条制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扭丝银项圈,用银条顺时针或逆时针均匀扭曲而成,项圈少则一股,多则五股、七股;一种是绞丝银项圈,用银条相互穿合,连续编圈制成,两端用银丝缠成管状;另一种是錾花银项圈,由银片制成,其上錾刻花卉、龙凤图案,若为一块银片制成的,其下多坠响铃吊饰,若多个银片套列而成的,称为银排圈。总的来说,银项圈工艺讲究、造型丰满、华丽厚重,充分体现了苗族以银为贵、以重为贵的思想。
  
博物识珍融水苗族银饰之美
绞丝银项圈(左)扭丝银项圈(右)

银项链  银项链,属于项圈的一种,多以银环为单位,链环相扣,共同组合而成,可活动变化,末端用银扣连接。

博物识珍融水苗族银饰之美
银项链

银胸牌  银胸牌是苗族盛装的胸饰,双狮双龙纹银胸牌在当地最常见。一般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环环相扣的双股银链,通过蝴蝶银扣与中部衔接,中部是腰子形银牌,正面浮雕双龙戏珠、双狮滚球纹,下部坠蝴蝶、喇叭花、古钱和响铃吊穗,整个银胸牌给人以大气、精美之感,体现了苗族银匠精湛的手艺。
  
博物识珍融水苗族银饰之美
苗族姑娘的银胸牌 

腰坠饰  腰坠饰主要是腰吊饰,佩于腰部两侧,以右侧居多。腰吊饰体积小,但造型丰富、制作精致,纹样图案多以花、鸟、鱼、蝶、龙为题材。腰吊饰一般由三个银牌连接而成,上部银牌錾蝴蝶纹,两侧坠鱼形吊穗,中间用银链连接;中部银盘錾弓背形鱼纹,若为男子佩戴的吊饰则錾龙纹,其下坠鱼形吊穗;下部银牌錾蝴蝶纹,下坠蝴蝶、锦鸡等饰品,其下再吊刀、剑、矛、挡耙、挖耳勺、叶片等吊穗。
     
博物识珍融水苗族银饰之美
   苗族的银腰吊饰(左)鱼蝶银吊饰(中、右)

二、银匠及制银工具

银匠  据调查,目前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保护区域范围内的银匠较少。石明付,男,69岁,培秀村南西屯人。石师傅是银匠世家,他20岁时便开始跟随父亲游村串寨,打制银饰,当时多是用老银翻新。现在主要替附近村屯的人打制银发簪、银头圈、银戒指、银耳环等,主要是来料加工,手工费大约为50元/天。打造一支银发簪大概需要花费3天的时间。石师傅也把制银的手艺传授给了儿子,但需要银饰的村民大不如从前,所以生意较为清淡。

博物识珍融水苗族银饰之美
南西屯的银匠石明付

制银工具  银饰的图案、款式、风格较为丰富,是苗族人对自然、生活的感悟与体会。这些精美的造型和图案,都是借助各类工具经过铸、锤、压、凿、镂、敲、刻、錾、缠、编、焊等工艺制作出来。主要的制银工具有:火炉、风箱、木坐垫、模具、锥子、锤子、镊子、铁钳、锉刀、刻刀、秤、木钻等等。一件银饰多者要经过十几、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博物识珍融水苗族银饰之美
  
制银工具

三、银饰的文化功能

银饰是苗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最初银饰仅仅是苗族存储财富的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苗族审美意识、宗教信仰的产生和发展,苗族对银饰的需要越来越复杂,银饰的功能逐渐向多元性变化发展。在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保护区域范围内,银饰在苗族社会里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功能。
银以炫富  对苗族来说,银饰是财富的象征。历史上,苗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一直过着迁徙不定的游耕生活,为了方便携带家产,他们往往将身家财富转变为贵金属白银,并将其打造成各种饰品,装饰在服饰上。“在社会上,财富使人自豪,使人获得权力和尊敬,自然,个人就要以某种方式来炫耀自己的财富”。[2]所以,每逢重大节日,苗族姑娘都要不厌其烦地穿戴上一整套银饰,少则一两公斤,多则七八公斤,以彰显家底的殷实和富有。
银以显美  银饰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装饰。装饰的目的就是显美,比如银饰与服饰的搭配,打破了银饰色彩上的单调;银饰与身体部位的搭配,增强了身体部位的吸引力;银饰之间的搭配,通过动静、粗细、虚实,立体与平面的组合,极富冲击力。往往越是精心打扮的姑娘,越能获得小伙子的青睐。苗族银饰体现了所有者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身美的修养和展示。

博物识珍融水苗族银饰之美
苗族女子 

银作信物  银饰也作为爱情的信物。在苗族未婚青年男女看来,银饰不仅是装饰品,而且还是姑娘向自己的意中人表示心意的信物。通常,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决定终身的时候,女子会送银头簪或银手镯给男方,男方回赠礼物,以此作为定下终身的见证物。
银可避邪  佩戴银饰,既可装饰自己,又能祛灾祈福。比如龙,苗族就特别敬畏它,认为龙是护寨之物、吉祥之物,所以在一些银饰,特别是银角上都要雕刻龙的纹饰。银胸牌、腰坠饰上吊挂的刀、剑、矛等,也成为辟邪之物。另外在一些小孩的童帽上还要装饰银菩萨、银罗汉,认为也可以挡灾驱邪。[3]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博物馆编.苗族银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美]弗龙格著,陈孝大译.穿着的艺术——服饰心理揭秘[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
[3]龚世扬、蒙秋月.元宝山西麓的苗族三村[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蒙秋月,女,广西民族博物馆馆员,法学硕士,兰州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跨国民族互动、生态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两部(合著,第二作者)、发表多篇论文。


博物识珍融水苗族银饰之美
扫一扫,发现更多精彩
文稿来源/蒙秋月
资料来源/详见参考文献
编辑/张光森
校对/ 俸子钧
责任编辑/梁燕理、麦西
官方微信订阅号/gxmb_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