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幽蓝璀璨的展厅中,
你可曾注意到一只小怪兽的身影?
没错,就是这只无所不在的“紫班扎”。
看展 | 周末得闲否?来寻猎“紫班扎”
▲ 银鎏金“荣耀之脸”璎珞

何处而生

何谓“紫班扎”?这个名字为藏语音译。它最初来自印度神话,梵语称“Kirtimukha”,“Kirti”意为“荣耀”,而“mukha”则为“面”,故汉译作“荣耀之脸”,也称“天福之面”,是一只仅剩头颅的贪婪怪兽,有着尖利的触角、凸出的双眼和巨大骇人的嘴。
这样形状诡异的怪兽,诞生于何处?

收录在《吠陀经》中的《室犍陀往世书》里记载了一段传说。相传古印度神话中的一位阿修罗,名为罗睺,向湿婆的妻子雪山女神帕尔瓦蒂表达了爱慕之情。这让湿婆十分生气,便用第三只眼变出了一个有着巨大嘴巴性情贪婪的怪兽,并命令其吃掉罗睺。罗睺对此惊恐万分,连向湿婆忏悔,求得了湿婆的原谅。然而,怪兽的饥饿与捕食欲望无法消解,只得吞食自己,仅留下头部。湿婆将它起名为“Kirtimukha”,封为门神,专门司管门户。所以,它也有抵挡恶魔之功能。
看展 | 周末得闲否?来寻猎“紫班扎”
▲ 铜鎏金紫班扎

何地所栖

“紫班扎”图像在古印度建筑装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出现在各种门楣、廊柱上。现存的巴米扬石窟、阿旃陀石窟,甚至目前最古老的佛教建筑桑奇大塔中,都有它的身影。佛教将“紫班扎”作为一种辟邪符号,不仅在建筑上刻画其形象以作驱魔之用,在佛冠、塑像的衣着装饰里也常使用这一图像,象征佛法不移,佛理永存。

巴米扬605窟窟顶的“紫班扎”眼珠大且凸出,厚唇,露出下獠牙,有着嫩叶形的胡须,尖尖的耳朵,耳朵上部分已模糊不清。而阿旃陀石窟中的“紫班扎”图案常与其它图像组合出现,第1窟廊柱上的“紫班扎”则有明显的尖角,口衔四条花鬘,并且两边各有一飞天将其扯向两端,另有与摩羯鱼组合的案例。这类组合形式与正在我馆展出的一系列“紫班扎”图像风格略有相似。

看展 | 周末得闲否?来寻猎“紫班扎”
(图片来源自网络)
看展 | 周末得闲否?来寻猎“紫班扎”
▲ 铜鎏金文具

在我国佛教遗迹中,也不乏“紫班扎”的形象存在。敦煌莫高窟285窟窟顶华盖的四角壁画、248窟中心塔柱都有出现,但形象与前文提及的稍有不同。除此以外,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北石窟寺等地都有这类图像出现,它们或在建筑上,或为佛冠、菩萨鬟髻作装饰,有时还会作为腰饰使用,形象也不尽相同。

看展 | 周末得闲否?来寻猎“紫班扎”
(图片来源自网络)
看展 | 周末得闲否?来寻猎“紫班扎”
▲ 铜鎏金五叶冠
看展 | 周末得闲否?来寻猎“紫班扎”
▲ 金嵌绿松石礼仪肩饰

何貌示人

前文提及“紫班扎”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中的刻画有些微不同,实际上在图像使用的过程中,“紫班扎”也与其它图案结合而产生了诸多变体,如金翅鸟面、罗睺之面、鳄鱼之面、摩羯鱼之面、狮面等等,也常与摩羯等图像组合出现。今回于长沙博物馆展出的“紫班扎”,大部分为尖角大嘴,并有两手抓住口衔的卷叶或花鬘形象。

关于“紫班扎”图像,其分布地区、风格类型庞杂,仍待系统的研究。
看展 | 周末得闲否?来寻猎“紫班扎”
▲ 铜鎏金五叶冠局部
看展 | 周末得闲否?来寻猎“紫班扎”
▲ 银鎏金“荣耀之脸”饰件
特展厅里,“荣耀之脸”有几何?
一起来数数吧。
看展 | 周末得闲否?来寻猎“紫班扎”
资料参考:
1. 马兆民.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天福之面”(kirtimukha)考.敦煌研究,2017年(第1期),P102-110.
2. 赵玲.“天福之面”的图像与信仰——尼泊尔佛教美术的考察与研究.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第27卷(第2期),P25-31.
3. Robert Beer. The Encyclopedia of Tibetan Symbols and Motifs[M]. Chicago: Serindia,2004, pp. 69.

展厅文物实景摄影:朱宇
组稿:吴楚韵
初审:董远成
二审:王文彬
终审:李历松、陈卓
看展 | 周末得闲否?来寻猎“紫班扎”

看展 | 周末得闲否?来寻猎“紫班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