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与长沙博物馆共同承办的“雪漠玲珑——喜马拉雅与蒙古珍品”在长沙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来自香港承训堂及梦蝶轩收藏的一批中国西藏、蒙古地区及尼泊尔、不丹等地的精品文物,共有233件套。
无论人们身处何方,总会有文化流动的痕迹。此次便以藏传佛教传播的遗痕,将雪域与大漠两个部分连接在一起,展现出独特的宗教文化与信众生活。
周末有闲么?与长沙博物馆相约在特展一厅,经历一场眼与心的沁意。
铜鎏金嵌宝石五叶冠
冠饰铜鎏金质,为佛像佩戴装饰。五枚卷云纹的冠叶中部镶嵌着透明宝石及绿松石,象征五方佛。中间冠叶下方饰“荣耀之脸”。冠叶与两侧鬓饰之间,点缀以红、绿、蓝三色宝石。
银鎏金“荣耀之脸”璎珞
尼泊尔尼瓦尔族特有的项饰,神像或通神者在仪式中佩戴。边缘饰绿松石一周,顶边外加珍珠和红宝石各一层。颈饰中心是一张典型的尼瓦尔“荣耀之脸”,两长角微曲直立,前额镶两颗绿松石,眼睛为红宝石,口鼻处刻平行线。“荣耀之脸”两手各持一龙,龙以绿松石为睛,相对而立。底部悬有一颗大珍珠。
金嵌绿松石新年礼仪肩饰
古代西藏官员新年佩戴的肩饰。镶嵌绿松石而成。肩饰上部为瑞兽“荣耀之脸”,藏语称“紫班扎”,一般认为具镇宅或辟邪功能。其前臂和额头上的如意珠为红珊瑚镶嵌而成,眼睛为水晶,眉毛为青金石,其余部位均为绿松石。肩饰下部镶嵌绿松石,状如两层同心花瓣盛放的莲花。本品应由古代拉萨“雪堆白”工坊制作。“雪堆白”是原西藏噶厦政府专门组织建立的制造佛教造像和各种宗教用品的机构,16世纪起就代表着西藏手工艺的最高水平,机构位于拉萨布达拉宫之下。
金嵌玻璃半宝石十字形嘎乌盒
十字交叉形,珍珠勾勒外轮廓。十字交叉之间又多出三角叶形。盒表面镶嵌切面玻璃及绿松石。四个大尖角处各饰金花一朵,绿宝石花心。盒面中心于金丝漩涡纹地上镶嵌一绿松石宝瓶,周围环绕若干以红玻璃为心、绿松石为瓣的花朵。其外,25颗水滴形绿松石环绕一周。
金嵌宝石毗湿奴坠饰
饰品突出印度主神毗湿奴,呈四臂,骑于其坐骑金翅鸟之上。绿宝石(或玻璃)显示其标志性的蓝色皮肤。毗湿奴的手及所持法器:法螺、莲花、轮宝、仙杖,皆为金质;戴有金冠、耳坠、项链、手镯等王者衣冠,带头光。与之形成对比,下方的金翅鸟除面部金制外,全身呈红色基调,背负的双翼则镶嵌多种(半)宝石。下接17条流苏,金片作坠角,串以米珠。此类坠饰主要由顶端系环穿过,用束带固定在头顶,作为额顶装饰。
银鎏金嵌宝石盒
银质。采用累丝、掐丝镶宝石工艺制作。盒通体鎏金,呈长方体形。盒盖中央嵌饰蓝宝石。盒整体嵌松石和水晶,以联珠纹饰边。此盒造型优美,宝石镶嵌工艺独特,为尼泊尔工匠打造的高级器物。
铜鎏金文具
笔筒与元宝形墨水瓶以三根铜链和一个铜环相连。笔筒通体装饰累丝涡卷纹和掐丝8字纹,其间镶嵌绿松石和红宝石花。墨水瓶通体饰宝石花,花心嵌红宝石,各式绿松石和红宝石花朵环绕着青金石镶嵌而成的“荣耀之脸”。“荣耀之脸”红宝石眼睛,嵌砗磲牙齿,鎏金手镯,手持“生命之藤”。底部带莲座。尼瓦尔工匠制作。
银鎏金錾花净水壶
藏传佛教用品。银质。净水壶一般用在净化仪式和灌顶仪式中,象征纯洁。壶宽腹窄颈,腹部饰錾刻龙、狮子、虎、金翅鸟等图案。夔龙长流,夔龙把手。壶盖呈莲花状,盖与把手用银链连接。此件净水壶形态优美,刻工细腻,是一件高品质的藏传佛教用品。
银鎏金高足供盘
佛教供器,也称为果盘。银盘呈盛开的莲花状。双层莲瓣底座上托起錾刻精致花纹的盘身。盘内錾刻莲花,花蕊呈喜旋状,盘口十六莲瓣上饰鎏金八吉祥和佛教瑞兽。盘腹四处饰如意形银饰,其上分别刻有老虎、金翅鸟、龙和狮子图案。银盘高贵优雅,纹饰雕刻精湛,应是贵族或寺院定做的高品质的佛教供器。一般内置鲜美的果实在佛堂或佛龛前供奉佛像或喇嘛。
银鎏金龙纹刀具
一套四件,刀鞘通体木质,镶嵌银质,通体鎏金,末端竖刻阳文“乾隆年制”楷书款。镂空刻云龙戏珠纹,龙身随着圆柱体不断运动并且若隐若现,体现变化之美。这种动感同样应用在双图海的正面龙首及层叠交错的龙身,富有立体感。龙首高浮雕,两侧双爪捧宝,錾刻鱼子地。火镰带阳文“大”字,银锭背面有“余年”字铭。依据五爪龙纹及精细做工,推测为皇室或王侯贵族使用之物。
雪漠玲珑:喜马拉雅与蒙古珍品
2020年10月23日—2021年1月17日
长沙博物馆
组稿:吴楚韵
初审:董远成
二审:王文彬
终审:李历松、陈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