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妆容繁复,从洁面到簪发,或是点绛朱唇,或是飞燕新妆,历来为文人雅客揄扬,温庭筠的《菩萨蛮》如此描绘,“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玉度香腮雪”,便是真实写照。宋簪花束,明饰网巾,“束发”之于男性,除却营造端庄肃穆、飘然若仙的仪态感,还受到朝代更替与阶层变化的影响。
古时男子不喜剃发和披发,一方面是受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道德教化,另一方面则是时人以为披发,是区分中原与异族的标志,孔子的一句“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对汉代服饰的风格造成深远影响。农耕社会为便于劳作,束发成为男子的汲汲之选。
成童之年,男子束扎发髻以区分年龄,如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曾载,“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汉代贾谊《新书·容经》中道,“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由此不难看出,束发之于男性,有着非凡的成长意义。
据史料记载,明代汉族男子一般满头留发,不同于满族男子的“结辫”造型,中间头发挽起成髻,俗称“束发”,满清实行“剃发令”,要求“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与“结辫”开始具有对立的政治色彩,当然这是后话。花样繁多且别致的束发造型,使明代男子风采一览无余,或温和儒雅,或君子淑人,黄发垂髫,执经谈笑。
图|陈洪绶 晞发图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明代男子束发步骤复杂且有序,先挽发成髻,以发簪固定之,其后罩上网巾,外戴头巾或冠帽。其用来束发的网巾,形似渔网,顶部有圆孔和头绳,使用时将发髻从顶部圆孔穿出,然后将上下绳带收紧即可网发。网巾的制作多以黑色细绳、马尾或鬃丝,也有头发或绢布,丝毫不逊美于现代女子的头绳。
网巾作为一种巾制,实际功用在于束发,但对初定天下、厉行礼法的明太祖朱元璋来说,网巾被赋予了“万法俱齐”、“天下一统”的政治寓意。此后网巾被纳入冠服制度,推行全国,天下臣民“无贵贱皆裹之”。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没有等级色彩的网巾逐渐商品化,成为达官贵族“炫富”的标志。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说到男子的外饰头巾,其种类也是纷繁复杂。《释名·释首饰》载,“巾, 谨也。二十成人, 士冠, 庶人巾, 当自谨修四教也”,说明庶人成人之后可头戴巾,有资料可考,头巾是魏晋士人的常用着装,甚至直到汉代,头巾仍在被庶人和隐士使用。
头巾装扮发展到明代,其种类不可胜举,譬如诸葛巾(即“纶巾”)、东坡巾、林宗巾等,多与历史典籍人物有关。如《钱復绘邢玠像卷》所绘,邢玠头戴华阳巾,身穿蓝色过肩蟒交领袍,腰束绦带,脚穿大红鞋,风姿卓越,神清气朗。
图|钱復绘邢玠像卷局部 明 山东博物馆藏
“遍体一身明锦,遮尘满面乌纱”。若你以为男子束发后,唯有头巾一种装饰品,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于官职加身的明代男子,头顶上的乌纱可说有千钧重。乌纱帽是明代的代表性首服,因其极具标识性,而成为明代官服的象征。
明代乌纱帽是自北周以降,历唐、宋、元后,由幞头所演变的最后一种首服样式。按当时的服制,文武官员在常朝、视事时身着常服,这其中便包括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等,以《无款邢玠画像轴》为例,邢玠所戴的平翅乌纱帽,帽体用细竹篾作胎,帽底和帽翅皆以金属丝为框,外层黑漆纱,最内层为皮革作衬,单从制作工艺来看,有没有一种“欲戴乌纱,必承其重”的感觉?
图|平翅乌纱帽 明 山东博物馆藏
图|无款邢玠画像轴 山东博物馆藏
所以明代男子的头发精心打扮后,仪容到底如何呢?
或广袖出尘,怀瑾握瑜,风禾尽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图|毕自言自题画像轴 山东博物馆藏
或怒发鲜衣,头进梁冠,居庙堂之高,想翩翩浊世,杀伐决断尽在方寸之间。
图|张应召绘黄培画像轴 山东博物馆藏
图|张应召绘黄培画像轴局部图 山东博物馆藏
晨起束发忙,
纵无对镜贴花黄,
腰间白玉外披裳,
细微处,不亚女郎。
明衣繁华多如是,
戴一顶乌纱,洗尽铅华,
佩一角巾带,修身齐家,
古语云,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
欢迎来到山东博物馆,
“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
带您领略明代男子风尚。
「展览信息」
“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
开展时间:2020年9月29日
展期:三个月(暂定)
地点:山东博物馆二层12号展厅
转载需注明:来自山东博物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