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园林博物馆:园林艺术的璀璨明珠 

一、博物馆概述

中国园林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15 号,地处鹰山脚下,永定河畔。它是中国第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于 2013 年 5 月开馆运行。博物馆占地 6.5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49950 平方米,由主体建筑、室内展园与室外展区三部分组成。

作为国家级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具有重要地位。它以 “中国园林 —— 我们的理想家园” 为建馆理念,旨在展示和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园林艺术,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馆内收藏有陶器、瓷器、木器、古籍、金属类等 17 类藏品,截至 2023 年 12 月 29 日,共有藏品 4129 件 (套),其中珍贵文物 471 件 (套),全馆展示各类植物 200 余种、水禽 10 余种、山石 10 余类。

中国园林博物馆不仅是园林历史文物的收藏之地,更是国际园林文化交流的中心。它以广大市民、中小学生和国内外旅游者为主要服务对象,兼顾园林专业工作者,全面展示中国园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元的功能以及辉煌的成就。

二、建筑特色

(一)场馆设计

中国园林博物馆占地 6.5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 49950 平方米,以 “理想家园,山水静明” 为立意主题。背靠鹰山,延山引水,广植花木,营造出 “负阴抱阳、藏风聚气” 的山水骨架,构成了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园林佳境。博物馆由主体建筑、室内展园与室外展区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内 28200 平方米可用于展览展陈,室内展园占地 3000 余平方米,室外展区占地 24000 平方米。

(二)建筑布局

中国园林博物馆沿承了中国园林传统布局理念,采用前殿后园式布局。主建筑由 “屋顶” 和 “墙” 两个基本元素构成,中轴以金顶红墙体现首都皇家园林的建筑特征,彰显出庄重与大气;两侧采用白墙灰瓦表现南方私家园林建筑符号,流露出婉约与细腻。建筑正面以白墙为纸,树石为画,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长卷,充满诗意与美感。室内公共空间突出山水理念与园林特色,步入中央大厅,以左 “春山” 右 “秋水” 序厅起始,主轴线经抄手游廊至四季庭,向北延伸至室外扇面亭 “延南薰” 作为结点,实现与山地园林的自然衔接与过渡,体现从城市到自然、从现代到传统的渐变。室外依山就势,理水造园,遍植养木、灌木、竹类、藤本、花卉、地被及水生植物等 7 大类植物,以传统植物为主,展现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以及北方山地乡土植物等不同园林类型的植物配置。博物馆的营建借山于西,聚水于南。自西北端山石叠水起始,分两脉向南端流淌,一脉注入四季庭外水域,一脉经流半亩轩榭园区向南聚于塔影别苑水系。主建筑被水体三面环绕,与室内各展园小型水面恍若同源。园博馆将传统掇山技法充分运用到环境建设当中,精选不同种类、风格的传统与现代石材,如南太湖石、北太湖石、黄石、英石、青石、笋石、宣石、灵璧石等,因地制宜、因石制宜,在室内外展园、公共空间、展厅以假山、置石、驳岸、汀步、蹬道等形式与水体、植物、建筑交相辉映,再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理解与在园林中的独特运用。

三、展品丰富

(一)藏品多样

中国园林博物馆收藏有陶器、瓷器、木器、古籍、金属类等 17 类藏品,数量丰富,种类繁多。截至 2023 年 12 月 29 日,共有藏品 4129 件(套),其中珍贵文物 471 件(套)。这些藏品涵盖了中国园林发展的各个时期,体现了较为完整的中国园林发展脉络。全馆展示各类植物 200 余种,有传统的养木、灌木、竹类、藤本、花卉、地被及水生植物等。水禽 10 余种,如绿头鸭等,它们时而在冰面散步 “滑冰”,时而振翅飞起在园内盘旋,为博物馆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还有山石 10 余类,包括南太湖石、北太湖石、黄石、英石等,这些不同种类的山石在室内外展园、公共空间、展厅中与水体、植物、建筑交相辉映,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二)展览亮点

以铜镜展为例,“中国园林多维度系列展 —— 鉴境” 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二号主题展厅开幕。本次展览展出铜镜、汉瓦当、书画、当代艺术品等 118 件套,涵盖夏商十一角星纹铜镜、战国五山铜镜、唐月宫纹菱形铜镜、元八思巴文铜镜、明逸士图菱形镜及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长乐未央瓦当、上林瓦当等展品。展览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鉴・往”,回顾铜镜从殷商到明清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 “境・苑” 展示园林生境中铜镜与园林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 “镜・思”,通过铜镜上的纹饰揭示古人对于宇宙万物的思索,并以镜鉴己引发思考。此次展览是我国首次以园林视角多维度诠释铜镜的主题展览,打破了传统的展陈方式,通过古装铜镜情景短片,展现战国、汉、唐、宋时期人们使用铜镜的日常,还引入多面魔幻镜、万花筒等装置和场景互动,让知识的传递与获取变成可观、可感、可参与、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

四、意义重大

(一)科普职责

中国园林博物馆作为国家级博物馆和全国科普基地,肩负着重大的科普职责。它以全新的方法和视野,将自然生态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园林之美的科普平台。

博物馆的科普核心意义在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这里,观众可以 “聆听” 巨型硅化木讲述植物起源的时空大剧;可以 “探索” 为城市生态默默奉献的 “身边植物”;可以 “寄情” 家乡的古树、花木,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作为全国科普基地,中国园林博物馆有着融合发展大科普的职责。它要肩负起文化、科技、旅游的融合发展使命,通过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和展示,向观众传播科学知识和文化。例如,在全国科普日活动中,中国园林博物馆开展了 “畅享园林科学 共建理想家园” 科普嘉年华活动,结合园林科学、展品、建筑以及园林文化等方面,营造创新文化传播氛围。全场景园林知识学习、沉浸式线下体验、科普老师指导讲解、零距离亲手操作等活动,让观众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教育使命

中国园林博物馆作为国际园林文化中心,承担着科普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双重使命。它以向中小学生和广大国内外文化爱好者展示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园林艺术、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

面向青少年群体,园博馆通过体验式、渗透式、参与式的教育手段,形成了自然科学、传统文化、角色体验、网络教育的公众教育体系。至今已打造 “园林探索之旅” 园林启蒙教育、“园林小讲师” 园林历史教育、“山居雅集” 传统文化体验、“爱上最美博物馆冬夏令营” 园居生活体验、“京西御稻” 农耕文化体验五大品牌教育课程。开辟青少年创意实验室和造园体验教育专区,并形成 “植物立体画卷”、“600 岁集水工程” 等趣味创意科学实验和设计、种植、养护等造园体验系列课程。年均开展各类文化、科学普及教育校外活动 500 场次,成为北京市教委第五批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和国家教育部 2018 年命名的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整合社会和行业资源,推进馆校合作教学研究。成立行业高校教学实践基地,先后与北京林业大学、人民大学等 13 所院校合作;并举办 “园林文化大讲堂” 搭建交流平台,邀请孟兆祯、单霁翔、马未都等专家学者和文化名人与市民观众零距离互动累计 420 场次,受众 1.7 万余人。积极响应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发展号召,参与北京市属公园行业 “园林科普津冀行” 活动,将园博馆馆藏文物古建艺术系列课程和绿色科技系列活动送到河北雄安、天津及京郊近 20 所中小学校;作为北京市科普基地单位,连续多年参加 “国家流动博物馆” 全国科技周重点项目,为江西革命老区、陕西及河北等扶贫开发地区的中小学校送去丰富多样的园林特色活动。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近几年科普讲解员先后荣获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北京市十佳科普使者”,“北京市优秀科普使者”、北京市手语大赛、北京市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等荣誉。同时组建社会、高校和中小学生志愿者队伍,已有 275 名我馆自主培训的园林小讲师走上志愿讲解岗位,累计服务观众 6 万余人次,形成人人都是园林文化传播者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