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

已亥岁末,庚子年初。
襄阳大疫,惶恐九州。
医军政商,夙夜捍卫。
天下驰援,以求共安。
浙博云课,共享共荣。

浙博云教育课堂之越地珍品鉴赏成人系列——文明曙光下集良渚文化

闭馆不停业,为了满足大家对浙江文化的好奇,浙江省博物馆携手动听968及杭州博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隆重推出线上浙博云教育课堂之越地珍品鉴赏成人系列。

系列分为五个章节为您讲述浙江的传奇:

《文明曙光》
(上集史前浙江  下集良渚文化)
本章节将为您讲述远古浙江的文明曙光,它们是原始的新石器时代的上山文化,是改写中国教科书的河姆渡文化,以及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良渚文化。


《古越王国》
    
本章节将为您讲述先秦时期的古越王国,於越人面对海陆变迁的无常、资源不足的压力和争霸战争的严峻形势,促使他们立足于生存与发展,把耕战视为国家事务的重点,形成了“精勤耕战”的文化品格。


《三吴都会》


本章节将为您讲述秦汉至隋唐时期越地的风采,自秦到唐,浙江经历了由低迷逐渐高扬的初步发展时期。秦初16县发展至唐代59县,反映出人口增长和社会逐渐繁荣的进程。


《东南翘楚》

本章节将为您讲述五代宋元时期的越地文明,越国统治、儒学南迁成就了浙江“国用所恃”为财赋之区的地位。宋元鼎革,依然排除万难创造了经济和文化新的辉煌。


《繁庶两浙》

本章节将为您讲述明清时期的繁庶两浙,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丝绸之都,世界茶都,也成为了众多文人墨客所向往的文化圣地。

本集(《文明曙光》下集)重点介绍良渚文化,为您展现浙江史前的文明曙光,穿越千年去感受良渚人生活的“精致”。


文博讲述人

王婧菲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音乐调频主持人
《亲情家书》节目制作人
本次线上文博课堂的文化分享人
浙博云教育课堂之越地珍品鉴赏成人系列——文明曙光下集良渚文化

玉琮

玉琮 来自浙江省博物馆 00:00 02:07

浙博云教育课堂之越地珍品鉴赏成人系列——文明曙光下集良渚文化
玉琮
俯视琮体截面外轮廓呈圆角方形,折角较钝,竖向直槽切磨较深。四面琢刻2组神人兽面,兽面纹旁刻有鸟纹。兽面、神人及鸟的重圈纹外圈均为管钻而成。纹饰极为纤细、缜密,在玉琮中可算琢刻精致的作品。

浙博云教育课堂之越地珍品鉴赏成人系列——文明曙光下集良渚文化
玉琮王
出土时位于墓主左肩上方。整器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器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对钻圆孔。琮体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徽”,为神人兽面图像,神人头戴羽冠,骑跨在一神兽上。整体图案采用浅浮雕和线刻技法雕琢而成。在呈角尺形的长方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每两节琢刻一组简化的象征性的神人兽面图案,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一变形夸张的鸟纹,这种简化的人兽组合结构,代表了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琮的功用说法不一,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通天的祀神法器。

玉钺、玉璧

玉钺、玉璧 来自浙江省博物馆 00:00 02:08

浙博云教育课堂之越地珍品鉴赏成人系列——文明曙光下集良渚文化
浙博云教育课堂之越地珍品鉴赏成人系列——文明曙光下集良渚文化
玉钺
钺是武器,象征了军权,一柄豪华的玉钺包括钺身、柄、柄上端的瑁和下端的镦。反山M12的玉钺发现时玉钺镦处于墓主人手握的部位,钺身靠在肩上,瑁在其上端,钺镦出土时与钺瑁相距约80厘米,可知这柄完整的玉钺长度约在70~80厘米之间,两者间的有机质柄已腐朽得不见踪影,只留下了镶嵌其上的小玉粒。玉钺整体呈“风”字形,钻孔较小。刃角的正反两面分别浅浮雕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和鸟纹,这在良渚玉钺中所仅见,这一特殊现象,反映出此钺的不同寻常,因而有“钺王”之称,显示出其主人生前拥有至高的军事权威。玉钺瑁外形如舰首,素面无纹。

浙博云教育课堂之越地珍品鉴赏成人系列——文明曙光下集良渚文化
浙博云教育课堂之越地珍品鉴赏成人系列——文明曙光下集良渚文化
玉璧
直径26.3厘米,是良渚玉璧中面积最大的一件,也是目前出土品中罕见的刻纹玉璧。璧一般光素无纹,而这件玉璧上有两种刻符。一面阴线刻盾形二层台,中间为一只飞鸟的纹饰,被认为与太阳祭祀相关;另一面符号形如“玉璋”,意象不明,可能与祭祀的法器有关。这种纹饰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所藏玉璧上的纹样甚为相似,应具有某种特定的含义。

良渚文物集

良渚文物集 来自浙江省博物馆 00:00 06:50

浙博云教育课堂之越地珍品鉴赏成人系列——文明曙光下集良渚文化

黑陶
良渚文化的陶器采用快轮制作,器壁规整、轻薄,表面常有一层光亮的黑皮。鼎、豆、壶、罐是良渚人的日常用具,也是墓葬中常见的器物组合。黑陶豆保存较强的铅光,豆盘略有变形。黑陶双鼻壶长颈、扁腹,口两侧对称贴2竖穿小鼻,圈足的弦纹上对称戳压4个未穿透的长方形小孔。黑陶壶为良渚文化的发现者施昕更发掘所得,壶口部饰双耳。上腹有四周凸弦纹。黑陶簋口沿内折沿成子母口,沿外饰3个小横耳。矮圈足上有4个镂孔。

玉纺轮
纺轮呈扁平圆饼形,截面呈梯形,对钻圆孔。出土时青玉圆杆穿在纺轮的圆孔中,圆杆头部铤部皆由圆收扁,头部极细且穿有孔径0.1厘米的一小孔;梃端钻孔残,原本可穿绳悬吊,便于手搓捻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玉质带杆纺轮,仅见此一例,这为了解纺轮安杆方式和使用方法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玉带钩
线切割成钩状,正面弧凸,背面平直,一端钻孔可拴系。与晚期的带钩形态无异,虽不能确定此种带钩是衣带上的饰件,抑或用于拴系其他物件,但它把中国玉带钩出现的历史推早了二、三千年。

玉梳背
也称冠形器,以前对其功用不甚了解,直到一件带有象牙梳齿的完整梳篦出土后方知它是梳背部分,或说本应带有梳齿的头饰。整体呈宝盖头结构,正反两面以透雕和阴线刻划相结合的技法,雕刻神人兽面图像。兽面居中,两侧各琢一侧脸侧身、左右相向的神人,布局形式独特,仅见此器。整体图案繁而不乱,线条流畅。

玉鸟
相比于河姆渡文化的写实风格,良渚文化多神人兽面这类抽象的艺术表现,然而这件玉鸟却具象地取材于鸽雀类性情温顺的飞禽,生动真切地描画一振翅奋飞状的小鸟。背面钻有两对横向的隧孔,用于穿缀,应是装饰用的缀件。

玉璜
玉璜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最富特征的佩饰玉器,在马家浜和崧泽文化时期,璜大多单独穿绳引线勒系于颈部作为佩饰。良渚时期璜的组佩方式和佩挂形式都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改变,跟管、珠等玉器共同穿系连缀成组玉佩的现象已相当普遍。此件璜呈桥形,其底部边缘等距离纵向排列着四个方向一致的“龙首”浮雕,显得与众不同。

浙博云教育课堂之越地珍品鉴赏成人系列——文明曙光下集良渚文化

玉三叉形器
玉三叉形器多出土于人的头部,中叉常和一枚长玉管相连,往往与成束的锥形饰配伍,应是冠帽上的饰件。此器三叉平齐,底端圆弧。正面浅浮雕和线刻兽面纹,饰以卷云形底纹。背面光素平直。

玉“权杖”瑁 与 玉“权杖”镦
玉“权杖”镦整器呈烛台状,上部为凸榫,内“掏膛”成卯孔,两侧钻有卯销孔。凸榫下周缘刻划一周抽象的鸟纹,其下以钻孔为中心刻划两组神人兽面纹,衬以繁密的螺旋线和小尖喙纹饰。玉“权杖”瑁瑁体两侧的浅浮雕神人兽面纹,跨越器物两面、上下错落构图极为特别。其中一侧面呈曲线造型,更是罕见。器身全面均刻划纹饰,刻纹细如游丝。出土时镦和瑁组成一套。这样的权杖仅见于反山十二号墓,与“琮王”、“ 钺王”等同时随葬,显示了墓主人的王者之尊。

玉柱形器
柱形器分为有盖和无盖两种,后者又有高柱和矮柱之分,素面居多,亦有少量雕琢精美的纹饰。此器高柱形,器表风化严重。器身雕饰竖向4列、横向3层共12幅神人兽面纹图像,图像的形式有两种:一为神人骑跨在神兽上的完整形态;另一种为蹲伏着的神兽纹,两种图案上下左右错落布列,互为间隔,是错落旋转的神人兽面纹结构。   

编辑 | 一零
来源 | 浙博宣教部
浙博云教育课堂之越地珍品鉴赏成人系列——文明曙光下集良渚文化
浙博云教育课堂之越地珍品鉴赏成人系列——文明曙光下集良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