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青龙寺,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城马村,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2001年6月25日,青龙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青龙寺该寺坐北向南、分前后两进院落,腰殿、大殿和伽蓝殿内保存有壁画196.38平方米,十分珍贵,制作跨元、明两个时期。青龙寺壁画也是我馆土木华章展厅展示的重要内容。
稷山青龙寺壁画
青龙寺远眺

青龙寺大殿的壁画,主要绘于东壁和西壁之上。殿内东西山墙分别绘制释迦牟尼说法图和弥勒佛说法图,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礼仪空间。
稷山青龙寺壁画
释迦摩尼说法图(大殿东壁)

大殿东壁绘有《释迦牟尼说法图》。释迦牟尼佛居中,两侧为经典的二弟子二菩萨的组合。文殊,普贤二菩萨分坐释迦摩尼左右,前站阿难,迦叶二弟子,左右排列护法金刚,上有人首乌身的飞天,后有听法的天帝及飞天凌空,琼楼玉阁,气势宏伟。细观此画,有一种深深的永恒感。
稷山青龙寺壁画
释迦牟尼说法图(局部)

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袒胸露腹,面相圆润,身躯丰满,硕大的圆形背光泛出沉稳的光华,佛的正面姿势、完美和谐的尺度和庄严的法相,刻画出一个圆满智慧的觉者形象。      
稷山青龙寺壁画
文殊菩萨像
稷山青龙寺壁画
普贤菩萨像

释迦牟尼左右两侧分别为文殊普贤菩萨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头戴精美的花冠,法衣仿佛自上一泻而下,菩萨的面容神韵飘渺,从冷静和敏锐中又流溢出柔和,面相较唐宋略呈扁圆,胸腹之间璎珞花饰如锦。
稷山青龙寺壁画
阿难像
稷山青龙寺壁画
迦叶像

佛座两侧有阿难、迦叶侍立。阿难呈饱满丰圆的汉人体态,双手合十,神情庄重。迦叶面容苍老愁苦,脸上、胸前和手部的筋骨毕现,带有深刻的胡人体貌特征,眼睛刻画传神,传达出悲悯的情怀和深邃洞察力。
稷山青龙寺壁画
弥勒佛说法图(大殿西壁)

大殿西壁绘有《弥勒佛说法图》。画面采用对称式结构,主尊弥勒佛居中,双足下垂踏于莲台上,身着暗红色通体袈裟,面相圆润,体态安详,一种悠然博大的力量从画中溢出。胸腹之间肌肤垂叠褶皱,渲染浅淡,沿着身体轮廓染上了一层肤色,使佛像看上去惊天的自然。身后的圆形背光如晶莹剔透的宝玉,而头光则如一轮清亮皎洁的圆月,相映成辉。
稷山青龙寺壁画
胁侍菩萨(右侧)

两侧的胁侍菩萨半跏趺坐的姿势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手持经卷的手臂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平添了微妙的动感。身上的庄严饰物大幅减少,但衣纹更为朴素细密,隐约可见几分“曹衣出水”的风貌。左侧菩萨破损严重,一半身躯已然不见。
稷山青龙寺壁画
胁侍菩萨(左侧)

画面上方两隅,有一对人首鸟身的迦陵频伽自云天持莲花而降,手捧果盘,乘瑞云飞翔,丰颊童颜玲珑可爱,饶有童稚般天真圆润之美。迦陵频伽后尾羽翎翻飞,流畅的动感呼之欲出,优美动人,极富双凤栖云之趣。
稷山青龙寺壁画
稷山青龙寺壁画
迦陵频伽形象

在三尊主佛两侧绘制国王儴佉王和贵妇人梵摩越剃度图。这两组剃度的场面源于《佛说弥勒下生经》《佛说弥勒大成经》。据佛经所示,弥勒菩萨从兜率天下生时,决定托生到儴佉王统治的国家,以大臣修梵摩与其妻梵摩越为父母,后来弥勒菩萨半夜出家,在龙华菩提树下成佛。儴佉王知晓后,率八千四万众出家,梵摩越也将八万四千彩女送去求作沙门。
稷山青龙寺壁画
梵摩越剃度图(局部)

遗憾的是,左侧国王剃度的群像已缺失,只留下了梵摩越剃度图。画面上,梵摩越面相饱满,雍容华贵闭目拱手合十,神态虔诚,虽披散头发,但“粗服乱头不掩国色”。梵摩越身后有宫人作剃发状,宫娥持宝扇、捧玉盘立于身后。
稷山青龙寺壁画
主尊弥勒佛两边有观音、地藏(上图未显示)。弥勒佛下方为善财和龙女,中间画有熏炉。

大殿正南墙壁上方绘有千手千眼观音,下方的吉祥天女是青龙寺壁画中最漂亮的人物,素有“东方美女”之称。几个世纪过去了,她脸上的胭脂依稀可见,肤白唇红,神情泰然自若,身上的装饰和衣着十分华丽精美。
稷山青龙寺壁画
吉祥天女
稷山青龙寺壁画
鬼子母

中央的女性形象,是鬼子母。传说王舍城五百人赴会时遇到一孕妇,女子随行却不幸流产,五百人无一出手相助。孤独绝望的女子发下毒誓,来生要成鬼,吃尽王舍城中的小孩。后来誓言应验,她与鬼王结婚,生下五百小儿,并以百姓小孩为食,人们深受其害。佛祖将鬼子母最心爱的小儿子藏起来,鬼子母四处寻儿却没有踪影,只好求助佛祖。佛祖劝其将心比心,教化鬼子母,从此她成为保护小孩的善神。
稷山青龙寺壁画
腰殿壁画(西壁)

腰殿四壁为“水陆画”,是青龙寺壁画中的精华所在。该殿全部构图共有人物300余众,分画在130平方米的墙面上。西壁上为三世佛(正中为现世佛释迦牟尼,两旁分别为过去世的燃灯佛以及未来世界的弥勒佛)和礼佛图,下为道教万神图;北壁上为十八罗汉,下为十殿阎君、六道轮回等,另有阴曹地府行刑场面;东墙壁画因日晒雨淋,眉目难辨。

国家博物馆孙博博士认为:青龙寺大殿东壁、西壁两铺壁画绘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腰殿四壁壁画绘制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之间的某个时段。

部分内容转自:中国文物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