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釉陶胡人骑马俑

唐代以开放和包容闻名于世。唐太宗曾多次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的天下一家,是包含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的,他在各族中拥有极高的威望,被尊称为“天可汗”。

唐代设立都护府、羁縻州,采取了“和亲”、“设护市”等政策,这些开明的民族政策,吸引着不同的民族、邦国的使者、僧侣、留学生接踵来到唐土,他们千里迢迢把异国文明带到中国,“贞观”文明也随之远播域外。

昭陵是唐太宗和文德皇后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唐太宗认为,功臣薨亡后,应当和帝王在一起,一如生前。于是,陪葬者享受盛大的饰终之典,诸大臣也以陪葬为荣,陪葬之风日盛。从贞观年间开始,直到开元二十九年,百余年内形成了庞大的昭陵陵园。陪葬之风的兴盛促进了昭陵陶俑的繁荣。

俑是中国古代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专指古代墓葬中随葬用的偶人。后来外延扩大,家禽、牲畜、风物及想象中的神灵鬼怪异兽等,也成为俑的表现题材。唐代国力强盛,陶俑制作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厚葬之风的日益兴盛最终成就了唐俑的繁荣。

1971年,昭陵陪葬墓郑仁泰墓出土了大批极为罕见的彩绘釉陶俑。这批陶俑,从质地和造型上来说都是新发现。彩绘釉陶指的是在釉陶器表面施彩,用以美化器物,满足人们对雕塑和绘画艺术要求的一种器物烧制方法,但彩绘容易脱落,为克服这一缺陷,改进为加彩以后再用火烧,使其牢固。

郑仁泰墓出土的骑俑、站俑中有不少胡人形象,有披翻领大衣的男俑,也有穿翻领长袍的女俑。郑仁泰葬于麟德元年,说明在高宗时期,唐人生活中已熏染了很多胡人的习俗。此时,随葬陶俑的数量很多,北朝多见的列队铠甲俑渐失,代之而起的是侍女、舞乐、游骑俑,它们更多的体现了社会生活的习俗与风尚,突显了唐人的审美情趣。

在唐史中,居于河曲六州的突厥人称“六州胡”,居于东北地区的奚、契丹称“东胡”。西突厥降服以后,商旅可以畅通,于是“诸胡大悦”。日益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使更多的音乐、舞蹈、服饰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境内。凡是这些地区传来的事物,也往往以“胡”为名,诸如“胡书”、“胡乐”、“胡舞”、还有“胡饼”、“胡萝卜”“胡麻油”等等。带“胡”的事物,几乎和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关系,因而也就影响着内地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艺术生活,在陶俑中就大量出现了。

胡人和骏马的组合是唐代绘画和雕塑中常见的题材。历经太宗、武后的治理,大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都城长安成为胡汉汇聚的国际化大都市。唐代长安城内胡人很多,据史料记载,当时长安城里外国人最多的时候多达5万人,占长安城总人口的5%。主要有波斯人、突厥人、印度人、阿拉伯人和中亚各国人。

而这些记载也有出土实物与之印证。昭陵陪葬墓中,有郑仁泰墓出土的头戴尖形毡帽、深目高鼻、留有大络腮胡的阿拉伯人;有段简璧墓出土的穿条纹波斯裤的波斯人;还有张士贵墓出土的戴软折沿帽、尖鼻细目、留八字胡、穿翻领束袖衫、善于经商的粟特人等等,无不显示其彪悍、精明之气。出土的这些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反映了初唐阶级关系和民族团结的景象,再现了大唐中外往来的历史画面。

文字:郭红艳 编辑:信息中心 审核:王曼
彩绘釉陶胡人骑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