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双塔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是“永远传流,万世不竭”的美好向往。

双塔是一种故乡情结,“行旅远来,遥见塔影,即知太原将至;公私外出,回首塔身,渐远渐没,难尽依依之怀”,姚奠中老先生在《永祚双塔四百周年记》中写出了太原人的心声,每每读它,总是感触颇深。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人们常常追求“诗和远方”而忽略了身边的风景,双塔就是我们身边的美好诗篇。在这里,用心灵感受文化遗产,用艺术滋养精神生活。

走近双塔,是一种情怀,登上双塔,是一次抒怀。追思往昔,河山锦绣,壮怀激烈,紫气东来。

品味双塔,在砖墙中触摸历史,檐边的琉璃,五光十色,重回过去。

明朝万历年间,两座高塔先后拔地而起,在极为接近高度、外形背后,它们拥有着不同的使命和故事。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美国人克拉克率领的探险队
于1908年5月至9月拍摄的文峰塔

创建于先的文峰塔,是“起自堪舆家言”的风水塔,是地方士绅为补辅该地的地形缺陷,振兴地区文化的一标志性、欣赏性建筑。它的造型虽然取之于佛教的浮图,但是,与佛门没有丝毫的关系;而继建于后的“舍利塔”——宣文佛塔则是佛门的圣物,是供奉佛舍利、藏佛经,受佛门弟子瞻仰、顶礼膜拜的宗教建筑。

塔,既是佛教圣者的纪念物,也是佛教建筑中的一种形式。从14世纪以后,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出现了具有振兴文运的文峰塔。这种塔根据传统的阴阳风水学说,用来改变一个地方的风水,弥补当地在山川地形上的不足。风水塔仅是取塔的建筑形式而已,与佛教并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永祚寺内的文峰塔和宣文佛塔对峙于塔院中,文峰塔居东南,宣文佛塔居西北,两塔均为砖筑楼阁式,平面为八角形,十三层。

从建筑特色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的文峰塔与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的宣文佛塔都具有相同的时代特色,斗拱的结构、造型,檐、椽、柱的砍磨都大同小异。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高度也相差无几,文峰塔高度为54.76米,宣文佛塔高度为54.78米。然而,它们也有不少不容忽视的差别,那就是,文峰塔没有塔基座,仅开一门,没有佛龛,塔身没有“阿弥陀佛”刻字,塔檐也不用玻璃瓦剪边。文峰塔上下直径几乎相同,基本为直上直下,没有明显收分,外形呈直线型;而宣文佛塔却是上下直径相差很大,有明显的收分,尤其是七层以上更为突出,使整个塔的外形呈弧状流线型。这些大大小小的差别,无疑反映着两塔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在造型、技艺和风格上的不同。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自汉唐以来,晋阳大地人才辈出,人文极盛。

至宋太宗灭北汉,焚晋阳,斩龙角,断龙脉后,昔日文化之都的瑰丽风采烟消云散,只留下平淡的历史和平庸的文采。

马背民族统治下的金、元乱世,是属于金戈铁马的时代,没有人会去在意诗词歌赋,烽烟散尽,当华夏重归一统之时,文化的衰落让一方士绅颇感不安,他们立志振兴晋阳文化,重温盛唐风韵。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按照风水家的解释,太原西北高于东南,“左痹不胜右”,所以“文明不开”,因为“奎星”所处的方位地势较低,文运难以兴盛,必须在太原城东南一带建造高塔,才能弥补地形上不利于文化发展的不足,兴盛士风,多出读书人,也就是所谓的“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

文峰塔塔刹铭文记载:
总理工程功德主参议:傅霖
府尹:万自约
御史:王立贤
主事、布征、管工纠首千户:周冠
万历岁次己亥仲夏吉日立。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原士绅推举曾任山东布政司参议、后厌倦官场倾轧、拒不受命于明廷的傅霖为首事,集资在太原东南郝庄的向山脚畔兴建了文峰塔,并依塔兴建了永明寺。

文峰塔的造型虽然取之于佛教的浮图,但是,与佛的教义和佛门没有丝毫的关系。我国古塔研究专家张驭寰先生和罗哲文先生对这一点都曾有过明确的论断。

太原文峰塔对于太原文化的振兴起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但对于傅家来说,他们的仁德与义举却因此得到回报。傅霖去世5年之后,他的孙子,山西历史上最杰出的学者、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傅山先生诞生了。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文峰塔

文峰塔一经问世,塔身便向西北微微侧倾。历代地方志都有确实的记载,并且成为妙峰建造宣文佛塔的发念和原由。

多少年来,许多的传言和不少对建筑很有研究的人都说,文峰塔向西北微微倾倒,正是建塔匠师们在造塔之初,考虑到塔势高峻,又是东山的前沿,容易受西北风的影响,所以才有意将塔身向西北方向微侧,以抵消西北风对塔的吹阻力。也有人认为是在象征“紫气东来”。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然而,至20世纪90年代,历经四百载的文峰塔的中心点已向西北倾斜至2.86米,且塔体劈裂缝隙逾百,两侧下沉,高低不匀,情况比较危急,所幸太原市人民政府在听取了文物部门的汇报后,决定对文峰塔施行纠偏、加固,特邀请我国纠偏大师曹时中先生主持这一工程, 历时两载,成功地完成了文峰塔的纠偏加固工作。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宣文佛塔是由明代万历年间的高僧妙峰大师主持监造的,由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出资佐助,故用其尊号命名为“宣文塔”。又因传说塔内藏有佛舍利子,所以又叫舍利塔。

宣文佛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最底层边长4.6米、全塔总高54.78米,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该塔的塔座为沙石条砌筑,质朴坚固。塔身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上的斗拱、飞檐、椽、枋、柱(垂柱),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砍磨而成,十三层塔檐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在塔的第一层撩檐枋下, 斗拱与斗拱之间的空处,嵌刻有砖字“阿弥陀佛",字体犹如一条飘带,层层叠压,美观而匀称。这几个字既表明了塔的属性为佛塔,也巧妙地填补了斗拱与斗拱间平板的空间,真可谓独具匠心。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宣文佛塔

宣文佛塔1—7层的砖仿木斗拱,无论形制还是结构,均与大雄宝殿相同,为“五踩重翘”,上承撩檐枋、椽、飞,组成塔檐。随着塔身的拔高,塔层的上升,每层高度逐渐减低,斗拱形制也随之变小,八层以上,斗拱结构则改变一跳(即三踩),明显收分,使塔身轮廓造型呈流线型,十分美观。每层的八个角,都镂刻有砖雕的装饰性莲花垂檐柱,垂柱与垂柱之间,有砖砌额枋相连,垂柱上方,砖镂的角替、枋头、华板等上面刻有细腻逼真的草纹、云纹,大大地增强了塔外面的装饰性。这种建筑雕刻,不仅图案富丽,镂工精细,而且,深刻地反映和代表了明代砖构建筑的艺术风格,可称明代砖仿木建筑中的优秀作品。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宣文佛塔的底层开辟两门,一为东南方向,一为西北方向。缘东门拾级而上,迎面是石砌的佛龛,龛中造像毁之战火。继续攀登,便进入塔外壁与内壁之间的阶梯,盘旋而上,则可登临顶层。站在塔的顶层,凭着古老的塔身,居高临下俯瞰太原全城,目睹晋阳风光,确如郭沫若先生所述:

远眺太原气势雄,
汾河两岸稻田丰。

明人李溥登临塔顶之后深有感慨地赋诗:

矗矗苍龙擎宇宙,
绵绵紫气发林峦。
我来欲把星辰摘,
到此方觉世界宽。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宣文佛塔塔顶的塔刹,由铜、铁两种金属铸制。刹座为覆盆仰莲式须弥座,用生铁铸成。刹顶则为铜质宝瓶式,制于覆盆仰莲座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刹顶宝瓶的外壁上镂刻着许多铭文,让我们从中知道,这座宣文佛塔,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四十年(公元1608一1612年),造塔总监是当时蜚声海内,在沙门中颇有影响的著名高僧福登(妙峰)和尚。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资料图丨妙峰大师

与明、清两代地方府志、县志所载互见,可以知道:福登受晋王朱敏淳的邀请,来太原府建永祚寺时,发现这里原有的“旧塔微侧”(旧塔即指位于东南隅的文峰塔),才发念建起这座新塔舍利塔。当然,通过上面所载的铭文,也直接和间接地揭开了多年来对永祚寺双塔所流传的一些讹传和误解之谜,基本弄清了文峰塔、宣文塔,既不是同时创建,也不属同一属性。

宣文佛塔建成后,与文峰塔对峙,成为我国砖塔成双组合中形制最完善、规模最大、塔身最高的一组建筑。历代的地方志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古太原城的标志,其影响之大也使永祚寺本名被双塔寺所取代。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永祚”二字,语出《诗经•大雅•既醉》中“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句,“永祚”就是“永锡祚胤”的略写。《尔雅•释古》说:“永,长也;永,远也。”《说文解字》说:“祚,传也;祚,福也。”永祚”一词,有“永远传流,万世不竭”的意思。

时至今日,永祚寺双塔依然巍峨屹立,一塔凝视历史,一塔展望未来,日夜守护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民。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
BY|迎泽发布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策划 审核|方天戟

地理山西 太原凌霄双塔,为何能成为晋阳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