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长沙博物馆官方微信将连续推出《湘城物语》专栏,众多长沙博物馆中的宝贝“欢聚”一堂。让我们跟随这些宝藏来一次穿越,听一听悠远而神奇的长沙故事,看一看那时长沙人如何生活。
湘城物语   长沙窑彩塔纹来自何方
名称: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塔纹瓷壶   
时代:唐代 
级别:三级   
尺寸:残高19.5厘米、腹径16.3厘米、底径13.1厘米 
来源:1983年长沙窑窑址出土 
收藏单位:长沙市博物馆

作为一座以外销为导向的窑场,长沙窑从一开始便主动吸收国内外各种丰富的文化,并将文化中的许多元素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中,这其中佛教文化便是其装饰因素的来源之一,而这可以从长沙窑瓷器上的纹饰、贴花以及诗句得到验证,最为典型的瓷器当属青釉绿彩塔纹瓷壶。

青釉褐绿彩塔纹瓷壶,口、颈残缺,多棱柱短流有残破,瓜棱形腹部,平底假圈足。腹部主题纹饰为褐绿彩绘的佛塔纹,其次还有昆虫等。佛塔为三层,塔刹、塔身及塔座都一一呈现,其中塔身略显不同,以圆形表现。佛塔两侧饰有对称的“士”字形纹饰,具体含义与青釉绿彩塔纹瓷壶相类似。此类三层圆形矮佛塔,有学者认为其应是供奉佛骨或火化僧伽遗骸之用。

塔纹装饰出现在瓷器上,这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唐代,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在后期经历了“会昌灭佛”,但是纵观唐朝历史,崇佛还是占据了主要,尤其是武则天执政等时期。由于皇室对佛的热衷,因此佛教在全中国广泛传播起来,相应的与佛教有关的寺院、佛塔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现今在国内保留下来的很多唐代佛塔便是例证,比如大雁塔、小雁塔等。
佛塔诞生于印度。它的特殊形制给佛教的偶像崇拜增加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同时为人类建筑史上留下了一份特殊的宝贵遗产。关于塔的形成还有一个佛教传说:佛陀被弟子从比舍问及怎样才能表示对他的忠心和虔诚时,没有答话,而是把身上的方袍平铺地上,又把化缘钵倒扣于袍上,再把锡杖竖立覆钵之上,这就是印度佛塔的雏形。塔的建筑形制彰显了塔的崇高地位——佛陀的涅槃地,众人礼拜佛的圣地。

唐代的佛塔主要分布在陕西西安、河南嵩山、山西、山东历城、北京房山、云南等地。唐代的塔平面基本上都是以方形为主,式样有楼阁式和内部空筒外部密檐式。无台基和基座,塔基从基础砖砌到地面之上,塔身光而平,不做任何雕塑。唐的佛塔内部都做木楼板,然后用木梯上下。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塔诸如平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特别注意的是,唐以后寺塔布局发生巨变,出现了大殿前建双塔或一塔一阁并峙等过渡形式。唐代佛塔的典型代表是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长沙窑吸收佛塔作为装饰纹样,除了唐代佛教大发展及佛塔遍地而起的大环境外,还与本地佛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长沙地区的密印寺和麓山寺由于寺院主持以及众多得道高僧的不断努力和众多名人及官员的推崇与支持,使得寺院规模不断扩大,信众也越来越多,也使得当时的三湘文化中佛教因素越来越浓。麓山寺和密印寺只是当时三湘大地众多佛教寺院中的两例,但是这两座寺院恰恰代表了唐代三湘大地佛教文化的典范,从这两座寺院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在该地区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

组稿:张海军
初审:张海军
二审:王文彬
终审:刘瑜、陈卓

来源:《长沙晚报》橘洲副刊
湘城物语   长沙窑彩塔纹来自何方
湘城物语   长沙窑彩塔纹来自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