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的成立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作为清代宫廷历史类博物馆,它坐落于避暑山庄正宫区,这里曾是清帝处理朝政、居住休憩的重要场所。
其发展历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从 1961 年设立以来,历经岁月沉淀,不断丰富馆藏文物。2019 年承德博物馆落成,成为我市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2022 年 9 月,承德博物馆与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档案馆、信息中心等单位合并,成立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
在文物保护和文博事业中,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占据着重要地位。现藏可移动文物 19 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 152 件(套),藏品类别丰富,尤以瓷器、珐琅器、钟表最负盛名。博物馆不仅致力于文物的收藏与保护,还通过多个展览,如兴盛时期的避暑山庄展、避暑山庄藏瓷艺术展等,向世人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成果 ——“魔墙”,实现人机互动,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物,为文物保护和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独具魅力的建筑风格
(一)设计理念与特色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沿袭康熙营造避暑山庄时 “宁拙舍巧” 的设计理念,将现代简约的场馆与中式园林巧妙融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设计上,既提取了古建元素,又运用现代手法和形式,为其注入时代气息。这种设计尊重历史而又保持张力,沉稳大气中不失灵动。建筑整体以灰色为主色调,简约古朴,体现了承德悠久的历史和浑厚深沉的皇家气质。同时,在图形和构造上的创新,使其在众多古建筑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座兼具传统与现代之美的艺术杰作。
(二)方位布局与场馆设计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选址于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景区的中心,与周边的众多著名文物古建形成一种 “看与被看” 的对位关系。它东观磬锤峰、南望避暑山庄、西看 “小布达拉宫”、北览普宁寺,巧妙地将周边的景观植入博物馆建筑中,二者交相辉映。博物馆由一栋主体建筑、两栋配套建筑以及室外工程组成。主体建筑地下、地上各 1 层(局部 2 层),总用地面积 54088.1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25163 平方米。主体建筑主要包括展厅、库房、多功能厅、附属用房、管理技术用房等,并设有休息厅、安检区、存包处等公共服务空间。博物馆内设 8 个展厅,共展出文物 688 件(套),其中珍贵文物 498 件(套)。此外,博物馆还包含临时展厅两个及多媒体展厅、文物库房、暂存库、文物摄影室、文物鉴赏室、书画工作室、书画展室、文化讲堂、培训室、多功能厅、会议室、图书室、游客接待室、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作坊、文创产品展示商店、书画店、冷餐店、咖啡厅等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参观体验和服务。
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
(一)见证历史的发展脉络
承德的历史源远流长,博物馆中的众多文物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四方洞遗址是河北境内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距今约 2 万至 4 万年之间,与北京周口店 “山顶洞人” 属于同一时期。它的发现,为研究承德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填补了承德地区这一历史阶段的考古空白。
秦代铁权的出土更是意义重大。承德市围场县出土的秦代铁权,周身錾刻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的 40 字诏书。这一发现说明早在秦代承德地区已被纳入中央政府统治范围,见证了中央集权制度在这片土地上的施行。
契丹节度使印出土于承德市隆化县,是唐朝中央政府赐予契丹先王的礼仪性印章。此印铜制鎏金,印文为阳刻篆书 “契丹节度使” 六字,印文具有复古与创新两种倾向,符合隋唐时代处于 “隶变” 和 “楷变” 双重影响之下楷书汉字的基本特征。如此高品阶的古代官印,不论是传世品还是出土品均不多见,弥足珍贵。它反映了唐中央政府对契丹的隶属关系,彰显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这些文物共同勾勒出承德从旧石器时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让人们得以一窥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
(二)清盛世民族团结的实录
《望长城内外 —— 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是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的一大亮点。该展览以 “民族团结” 为主题,从 “民族关系” 视角出发,采用串珠的方式,展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以承德为舞台,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展览以人物为节点、以事件为主线,从康乾盛世时的 “民族关系” 视角出发,分三大部分讲述康、雍、乾三朝帝王以 “承德” 为舞台,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展出的文物生动展现承德作为古代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交汇点、清王朝政治分中心的特殊作用。
例如,1757 年,厄鲁特蒙古达什达瓦部提出 “情愿向内迁移,承受恩泽” 的请求,清朝乾隆皇帝应允后,将其安置于承德,归入驻防八旗,并仿新疆伊犁的固尔扎庙建造安远庙。每年夏季,厄鲁特蒙古王公贵族来承德朝觐时,常在这里集会。
承德多元融通、包容开放的文化底蕴,正源自 “民族团结” 这一文化因子。《望长城内外 —— 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常驻承德博物馆中,默默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体现了博物馆在传承民族团结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精美绝伦的展品呈现
(一)珍贵文物的魅力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清代紫檀木座铜胎珐琅塔,通高 3.5 米,重 1 吨多,由塔座和塔身两部分组成,塔座为紫檀木座。塔顶为宝瓶式,塔尖饰十字金刚杵;塔身由上至下分三种样式,每层檐脊皆有一铜鎏金龙头及四个脊兽,檐角下挂一铜铃;梁柱、雀替、栏板、龛门分别绘有火焰宝珠、“寿” 字花纹,并刻有 “大清乾隆乙酉年敬造” 铭文。这座珍贵的佛塔不仅是难得的清宫廷佛教艺术珍品,还蕴含着乾隆皇帝和六世班禅大师间共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佳话。
金代青铜烧酒锅是现今发现最早的烧酒锅,通高 41.6 厘米,重 14660 克。1975 年 12 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土门子乡西山嘴村南发现,距今已有 800 年的历史。烧酒锅由黄铜制成,有上下两器,上器是冷却器,下器是甑锅,套合组成。甑锅作成半球形,高 26 厘米,口径 28 厘米,最大腹径 36 厘米。
黄釉青花把莲纹盘通体以黄釉为地,斗彩装饰,盘心和外壁饰莲池鸳鸯纹,胫部青花仰莲纹,盘形周正,釉质莹润,底青花 “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篆款。黄地青花的装饰极具特色。
清乾隆粉彩瓷塔为藏式塔,由须弥座式塔基、覆钵式塔身和十三无相轮塔刹三大部分组成。通身纹饰自上而下紧凑繁密:粉彩浅绿红飘带宝瓶尖顶,承露盘红彩金色云纹,蓝地粉彩十三层塔刹。
(二)专题展览的精彩
避暑山庄藏瓷艺术展是一场清宫御瓷的饕餮盛宴。此次展览经过品相、等级、釉色、器型、功用等多方面考量,从馆藏 6000 余件套瓷器中甄选而出 116 件宋明遗珍及康雍乾三代官窑精品。展览以宫廷生活为主线,分设四个单元。第一单元 “器以载道”,展示清宫陈设用瓷,既有南宋官窑天青釉葵口折腰盘、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碗等清宫旧藏,又有青花鱼藻纹十棱大碗、仿汝釉三羊尊等景德镇官窑仿古精品,还有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创烧的新品瓷器。第二单元 “釉色可餐”,展示清宫膳食用瓷,包括等级用器、馔饮美器和茶道精品,等级森严,尽显帝王家的尊贵奢华。第三单元 “瓷韵佛光”,展示宫禁礼佛用瓷,多为清宫造办处制作或蒙藏地区进献的贡品,装饰有佛教风格纹饰。第四单元 “瓶壁生辉”,展示 34 件清乾隆时期轿瓶,造型别致考究,纹饰严谨华美,传递出帝王的风雅情趣。
典藏珐琅展中,展出了众多代表清代工艺品最高水平的珐琅器。这些珐琅器制作精美,色彩鲜艳,图案丰富,有花鸟、人物、山水等各种题材,充分展现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和养心殿造办处的高超技艺。
典藏钟表展则展示了各种精美的清代宫廷钟表。这些钟表不仅具有计时功能,更是一件件艺术品。它们造型各异,有的是楼阁式,有的是动物造型,表盘上的装饰也非常精美,有宝石镶嵌、珐琅彩绘等。这些钟表见证了当时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五、展望未来,续写辉煌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作为清代宫廷历史类博物馆,具有不可估量的成就和价值。
从成就方面来看,它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物,珍贵文物数达 10081 件(套),藏品类别繁多,材质上乘,技艺精湛。如镇馆之宝清代紫檀木座铜胎珐琅塔,不仅是难得的清宫廷佛教艺术珍品,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具魅力,将现代与传统完美融合,选址巧妙,与周边景观相互映衬。同时,通过多个精彩的专题展览,如避暑山庄藏瓷艺术展、典藏珐琅展、典藏钟表展等,向世人展示了清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在文化传承方面,《望长城内外 —— 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常驻承德博物馆中,默默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此外,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更是对其工作的高度肯定。
在未来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继续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利用科技赋能,不断推进文物预防性保护,开展更多科研项目,让文物 “重焕新生”。例如,在全国率先全面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建立文物修复实验室,研究出适合承德当地石材的修缮工艺及修缮材料,为文物保护积累宝贵经验。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展览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出更多精品原创展览,如《光阴的故事》展览成功入选 “2023 年度河北省博物馆精品原创展览” 名单,未来还将推出更多具有特色的展览,吸引更多观众。同时,积极开展对中小博物馆的帮扶工作,与平泉博物馆签署帮扶协议,共同提升综合实力,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博物馆的合作,通过联合办展等方式,将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传播得更远。
总之,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将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精美的文物展品和先进的保护理念,在未来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续写辉煌,为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