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相伴 次元壁破裂,托尔斯泰和贝多芬竟有同名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891年,在《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托尔斯泰又创作了一部婚姻哀歌《克罗采奏鸣曲》(也译《克莱采奏鸣曲》),这篇短小精悍的作品与其他巨著相比,并不为人熟知,但却在发表伊始就招致沙皇及书报检查官的不安,也令整个俄罗斯上流社会议论纷纷,甚至连托尔斯泰夫人也对小说中的观点提出了异议。

实际上,这不是第一次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夹带私货”,他曾借笔下人物表达对《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的溢美之词。但在《克罗采奏鸣曲》中,托尔斯泰却让这部同名作品伴随一桩凶杀悲剧出现,并让主人公感叹:“这支奏鸣曲太可怕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音乐是什么, 音乐在起什么作用?”。托尔斯泰本人也会偶尔弹奏这首作品,女作家古列维奇在回忆录中曾谈到1895年的托尔斯泰:“我曾看见他在提琴的伴奏下,用钢琴演奏《克罗采奏鸣曲》。他那稍稍贴近乐谱的脸是严肃的, 是明亮而认真的。”

“这支奏鸣曲真叫人惊心动魄,特别是其中的快板……有人说,音乐能使人心灵高尚。这简直是胡说!音乐能起作用,对我来说起可怕的作用,但绝不能使心灵高尚。它既不能使心灵高尚,也不能使心灵堕落,它只能使心灵冲动……在音乐的影响下,我感到了原来没有感到的东西,懂得了原来没有懂得的道理,能做原来不会做的事。”
——《克罗采奏鸣曲》
 
“英雄”时期的“克罗采”

音乐相伴 次元壁破裂,托尔斯泰和贝多芬竟有同名作品
小提琴家克罗采
1803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以下简称“克罗采”),这部作品最初是献给英国小提琴家布林格托瓦,后将它献给了法国小提琴家、作曲家克罗采,该作品也被冠以他的名字。(正是写出被林耀基先生誉为小提琴“圣经”《克莱采尔练习曲42首》的作曲家。)

音乐相伴 次元壁破裂,托尔斯泰和贝多芬竟有同名作品
《克莱采尔练习曲42首》

创作“克罗采”时,贝多芬的“听觉消亡”已初现端倪,1802年,贝多芬就曾写下遗嘱透露出自己对失聪的绝望,并认为将自己从自杀中挽救出来的只有“艺术和美德”。这段时期里,贝多芬既创作了《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以轻柔和微妙的笔触掩盖苦恼,也在《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中掷地有声地塑造着心中钦佩的英雄形象,为英雄性注入自我认同的挣扎矛盾让这些作品更加深刻动人。在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中,“克罗采”往往被认为是巅峰之作,人为的创作技巧此时已化为不露痕迹的情绪表达,就像音乐本身一样,用理性的结构曲式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性世界。

神似协奏曲的奏鸣曲

音乐相伴 次元壁破裂,托尔斯泰和贝多芬竟有同名作品
贝多芬指挥乐队演奏
“克罗采”和《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相隔六年,音乐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时的西方思潮裹挟着文学艺术的创作,启蒙运动以及作为分支但却“异军突起”的狂飙突进运动加速了对古典主义的反叛,贝多芬以作品中强烈的英雄主义、不屈不挠地抗争精神佐证着彼时的文艺风向,“克罗采”的恣意、激昂也流露着资本主义时代的风声,这是严谨出世的古典主义所不会拥有的喧哗与躁动。

音乐相伴 次元壁破裂,托尔斯泰和贝多芬竟有同名作品

同时,在宫廷乐队之外,业余演奏家数量的攀升导致了室内乐的逐渐兴起,这种变化也影响到了二重奏鸣曲中乐器的社会角色,旋律性乐器的地位逐渐提高,二重奏鸣曲从钢琴奏鸣曲的一个延伸性分支,逐渐转变为一种独立性的音乐体裁,同等合作的模式对两种乐器都提出了技术上的挑战。贝多芬自己也将“克罗采”描述为“以非常炫技的手法写成,仿佛协奏曲一样”,对于演奏家而言,“克罗采”无疑是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中一座有着无限风光的高峰。

然而,“克罗采”并非终章,时隔九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小提琴奏鸣曲作品,常被忽视的《第十奏鸣曲》又藏着作曲家怎样的音乐性格呢,我们下期见~

文案:章凡
编辑:高建

音乐相伴 次元壁破裂,托尔斯泰和贝多芬竟有同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