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一次传播媒介的重要革命。

它第一次把只属于上层社会小范围流传的文字变为大众传播工具,也正是它的出现,才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得先贤思想和文化基因流传至今,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竹简的历史
断竹。竹简通常选用生长期三年以上竹子为宜。其枝干挺直质地细密便于修治,且长短合适便于阅读和书写。 
竹简的历史
削刮。竹原料需经加工“力加刮削”,将竹劈成狭长的竹条才能成为书写材料。单片竹条称之为 简 或牒,经过缮治削平磨光“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简的长度不一:三尺简用于书写诏书律令;二尺四寸简用于书写典籍经书;一尺简用于信件,称为尺牍,这样的长度便于运送和携带。

竹简的历史
杀青,以火炙烤竹简,使其干燥脱水,达到防腐防虫的效果,犹可令笔墨不致晕染,后被用于表示文章写定收笔,不再改易。

与杀青相连亦有“汗青”,即炙烤竹简时有汁液渗出,如人出汗。后人引申为书籍史册。爱国诗人文天祥就曾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竹简的历史
书写。一般竹简书写在竹里一面,称为“笨”,亦称蔑黄。每根简写的字数不一,有的三四十个字,有的只写几个字。

作为秦时统一的庙堂字体:篆书,难写难识,使用不便。逐渐简化、方便化是任何文字发展变化的规律,于是隶书出现。隶书与篆书同时使用:民间和官方简牍上使用隶书,正式场合钟鼎及刻石上使用篆书;隶书逐渐取代了篆书,形成了完整的文字系统。

竹简的历史
书写竹简如有错讹,因墨书会沁入竹简,需以削刀削刮入里才能重新书写。削刀,又称书刀,刊削误字只用,相当于现在的 橡皮,也是 删 字的由来。

削刀频繁使用刀刃发钝,就需要砥石(磨刀石)来打磨,刀和笔就算是古时标配办公用品,后世文职官员因此被称作“刀笔吏”。
竹简的历史
内容较长的文书用简量多,须按照顺序编号,排列整齐,再用绳索或牛皮条索编串起来的一组竹简叫做 册或策。

编串简的绳子叫:编。多用麻绳,也有用牛皮绳的,称为 韦编。孔子勤奋读书翻断牛皮绳便有了“韦编三绝”的故事。简的长度不一,编串的绳子道数也不一样:一般编上下两道;长简编上中下三道;再长的简会编五道绳索,以保证捆扎牢固。(图:赵震)
竹简的历史
竹简的历史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