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博物馆 亚洲文明展文物赏析(六)

湿婆神立像 
公元10世纪 高59厘米
发现于柬埔寨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湿婆神为印度教的三大神之一,是司掌破坏和创造的神灵。他在驱散邪魔时,会展现出破坏杀戮之神的暴戾。而在面对皈依者时,他则表情柔和安详,为人们施恩施惠。作为生殖之神时他还会化身为林伽。同时也是修行于喜马拉雅山的神灵。人们普遍认为,缺损的手上可能拿着湿婆神的弓箭、三叉戟、手杖和海螺等法器。

孔子博物馆 亚洲文明展文物赏析(六)

神像头像
公元8 - 9世纪 
高25.5厘米、宽15.5厘米
发现于印度北部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这尊雕像没有在菩萨像中常见的白毫,从头部的尺寸和它瞠目而视的锐利眼神等特征猜测,这应该是某位神明的神像。大幅上挑的眉眼,构成了十分特别的头部。头冠和头顶部的发饰,与克什米尔出土的宝冠、菩萨像的头冠十分相似,据推测,这是以巴米扬壁画中的三面头饰为原型变化而来。
孔子博物馆 亚洲文明展文物赏析(六)

石狮
公元10世纪晚期(吴哥时期) 
长19厘米、宽20厘米、高31厘米
发现于柬埔寨磅士卑省公比塞县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藏
在古代亚洲,狮子主要生活在印度次大陆。印度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狮子的形象,例如狮子是印度教女神杜尔伽的坐骑,佛教把佛陀宣讲比作狮子吼等。根据《真腊风土记》的记载,柬埔寨“兽有犀像、野牛、山马,乃中国所无者。其余如虎、豹、熊罴、野猪、麋鹿、麞麂、猿狐之类甚多。所少者狮子、猩猩、骆驼耳”。
孔子博物馆 亚洲文明展文物赏析(六)

长颈锥形底座玻璃瓶
罗马时期
高10.1厘米、厚0.5厘米、直径5.9厘米
发现于黎巴嫩贝鲁特
黎巴嫩文物局藏
喇叭口、细长颈、圆锥形底座是典型的香水瓶形制。通常指在希腊化和古罗马遗址中出土的小型陶瓷或玻璃瓶,尤其在墓园遗址中出土较多。自公元2世纪至6世纪,便以玻璃瓶为主。其最广泛的用途可能是盛放油、香水以及液体和粉末,在沐浴、葬礼和商品贸易中使用。
孔子博物馆 亚洲文明展文物赏析(六)

刻有运送佛陀遗骨图样的绿片岩石板
公元2 - 3世纪
宽28厘米、高31厘米
发现于巴基斯坦斯瓦特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此幅石板描绘了运送佛陀圣骨的场景。两个颇具王者风范的人骑在一头大象身上,身穿镶有花边的缠腰布和披肩。前面的人手捧圣骨匣,坐在他后面的人双手举着一把皇家大伞。在大象的身前及身后各站着一位气度不凡的人物,身穿的披肩垂在身后。两人摆出一副震惊不已的姿态,左手放在嘴唇上,表情惊讶。
孔子博物馆 亚洲文明展文物赏析(六)
石罐
公元1 - 2 世纪
宽10厘米、高11 厘米
发现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米雷哈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迦考古总机构藏
此石罐采用当地的筋脉石制成,颇有分量。其形状并不完全对称,为当地生产的仿制品。而其仿制的对象是那些从阿拉伯半岛南部(也门)进口的,用于盛装昂贵的芳香剂或油膏,由方解石或所谓的“雪花石膏”制成的花瓶。这些仿制品很可能也是用来装芳香剂或油膏的。
孔子博物馆 亚洲文明展文物赏析(六)

灰岩泰德穆尔墓碑雕像
公元200年
长58厘米、宽63厘米、厚20厘米
发现于叙利亚泰德穆尔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泰德穆尔石墓碑雕像。雕刻有两位女士,右边女士无头饰、发鬓上盘,右手执衣领;左边女士佩戴头饰,右手执衣帽,两位女士身着褶皱服饰。两个雕像后面的石板上有泰德穆尔文字。

编辑:林琳 美编:丘雨
审核:杜文勇 尹涛

关注孔子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 地址 -
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大道100号
孔子博物馆 亚洲文明展文物赏析(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