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讲国宝】粉墨千年的侯马董氏墓戏俑

“国宝讲述人”(云讲国宝)文博在线短视频推介活动,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哔哩哔哩网站共同主办,以“阐发文物魅力,助力美好生活”为主题,自5月18日发起至今,全国文博单位选派代表踊跃参赛。

在1000余个参赛作品中,就有山西博物院讲解员和志愿者的身影,他们讲述国宝、传播知识、弘扬文化。

讲解员田银梅的作品“粉墨千年——侯马董氏墓戏俑”,入围专业赛道初评视频(历史文化类)。她带领我们一同去领略陈列在山西博物院戏曲故乡展厅中的一组金代砖雕戏俑的独特魅力。

温馨提示:您可在bilibili网站搜索“国宝讲述人”或“云讲国宝”,观看所有参赛作品。

山西作为“中国戏曲艺术之乡”,戏曲文化多元而丰富,山西南部出土的大量表现戏曲的砖雕,最早修建舞亭——即戏台的记载,存世最多的古戏台,大量精彩的戏曲壁画,元曲四大家独占其三,这一切都让山西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戏曲之乡。

【云讲国宝】粉墨千年的侯马董氏墓戏俑

【云讲国宝】粉墨千年的侯马董氏墓戏俑

1959年在侯马市西郊牛庄村发掘的金代董明砖雕墓,在墓室北壁上部砖雕戏台上,有一组精彩的砖雕戏俑闻名于世。它是我国早期戏剧表演艺术的再现,为研究宋金戏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董明墓砖雕戏俑,一组5件,高约20厘米,5个戏俑并列一排,均施彩绘,色彩绚丽,形象生动,分别代表着生旦净末丑不同的角色。

左起第一人,头戴黑幞头,身穿宽袖红衣,左手置胸前,食指与中指指向胸口,好像在倾诉,是“装孤”,专门扮演官员的角色。

【云讲国宝】粉墨千年的侯马董氏墓戏俑

左起第二人,头戴黑帽,穿圆领窄袖黑袍,面有怒色,这是“副末”。一个专门插科打诨,制造笑料的滑稽角色。

【云讲国宝】粉墨千年的侯马董氏墓戏俑

位于正中间的人物,头戴黑色展脚幞头,身穿宽袖圆领红袍,内衬黄色中衣,腰间束带,脚蹬黑靴,双手捧笏斜贴于左胸,神态自若,是“末泥”,也是整个一出戏中的主角。

【云讲国宝】粉墨千年的侯马董氏墓戏俑

左起第四人,面容秀丽,发髻高高攀于头顶,身穿窄袖团花红袄及黑靴,右手执扇,并翘起食指和小指,左手至于腹部,右手拿一扇子搭于左肩上,两腿前后错落,姿态颇为优雅生动。右脚轻轻踮起,张口露齿,神情活泼,是为“装旦”。是金元戏曲中常见的“引戏”,在演出中是首先出场表演,然后引出其他角色。大多为女子装扮。

【云讲国宝】粉墨千年的侯马董氏墓戏俑

最右边的一位身材最为矮小,胸部敞开,脸部以白粉抹鼻,呈三角形,面颊两侧各抹一团不规则的黑,作吹口哨状,十足的市井形象,是为“副净”。他和副末互相配合,共同营构滑稽场面。他们也是杂剧中最重要的角色。

【云讲国宝】粉墨千年的侯马董氏墓戏俑

这五种角色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男女贵贱,在这里都得以体现。遥想八百年前的墓主人董明,想必生前也是戏迷票友,身后也要继续欣赏这一出永不落幕的戏曲,将瞬间转化为永恒。

宋金时期,杂剧在山西南部蓬勃兴起,商业演出广泛流行,演员开始划分行当,并有了相对稳定的服饰和妆扮。乐队的人数和乐器种类以及伴奏曲牌也逐渐固定下来,而这组戏俑正是当时文化的产物。

金代山西南部的小康之家,都会为自己和家族营建一座身后的宅邸,而当这种文化现象普及开来时,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时尚,而是深入人民大众的一种生活态度。

800多年前的五花爨(cuàn)弄,破土而出,金代百姓生活仿佛在我们面前重新生动起来。这组金代戏俑,呈现在山西博物院的戏曲故乡展厅,欢迎您来山西博物院,回顾那一个檀板丝弦,粉墨氍毹(qú shū)的戏曲文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