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就像一片银河,每位学子都是其中闪闪发亮的一颗星星。意外让六月份的高考未能如约而至,但七月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小编开篇先放一波大招,文昌帝君、文曲星和魁星全部出动!文昌帝君、文曲星和魁星主宰人间功名和文运,是古代读书人供奉膜拜的神祇。希望这件福气满满的器物给所有考生带来考运加持,祝大家都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  高考加油
清德化窑文昌帝君像
浙江省博物馆藏

各位学子们,结束第一天的考试后,不妨来听小编介绍一些古代“高考”的小知识,适当放松一下身心。

科举是什么?

科举制度,是古代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创于隋,确立于唐朝,经宋朝发展,明清达到兴盛,于清光绪年间废除。各朝各代科举制度规定不一,但均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贫寒士子出仕做官的机会,许多人正是靠此得以实现读书的价值。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  高考加油
南宋龙泉窑青釉蟾蜍砚滴 浙江省博物馆藏
摄于“徐谓礼文书——南宋官制百科全书”展
摄影:莫羽
蟾蜍形砚滴为士人所爱
寓意“蟾宫折桂”,以期高中

古代科举要一举成名是非常不易的,至清代时,科举要经过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阶段。

童生试:科举士子的入学考试,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方可取得“入学资格”,即生员资格,称其为秀才。这个阶段可不只有年纪小的孩童,几十岁的老人都是有的,而且都能称为童生。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  高考加油
请像吕秀才一样热爱学习好嘛~

乡试:秋天八月举行,称秋闱,三年一次,秀才可参加,录取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春天举行,称春闱,三年一次,举人可参加,录取三百名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皇帝亲自选拔,选中者为进士,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我们常说的连中三元,就是指一次性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不过这样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在中国科举史上是非常非常少的。(为学霸鼓掌~)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  高考加油
明代连中三元铜镜
中国科举博物馆藏
图片源于中国科举博物馆官网

科举也有准考证?

古人没有身份证,在考试时要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保证考试不被“枪手”进入呢?在这一点上,古人做得比我们想象的严格多了。

古代的准考证称为“浮票”,上面虽没有照片,但详细记录了考生的名字、面容特征。考生在进考场之前,还会领取到一张“座位便览”,根据这些,进入贡院时才可对号入座。(友情提醒:考生在高考时请千万一定带好准考证件!)

元朝时,为保证考生的身份,还制定了“保结”之策。保结,就是考生的乡党、朋友以自愿承担责任的方式向政府出具的一种符合报考规定的文书,到了明代,也采用这种方式,这样一来,很大程度减少了冒名顶替的事件,毕竟这可是连累身边乡里的事情呀。

除此之外,为了肃清考场,朝廷对入场前的检查也是非常严密的。那有多严格呢?

考生“解衣露足,左手执笔砚,右手持布袜,听郡县有司唱名”入场,“至督学前,每诸生一名,搜检军两名,上穷发迹,下至膝踵,为漏数箭而后毕。”

这还只是明代时童生试中其中一环的检查,真的是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估计连头发丝都要检查仔细的安检,不难想象乡试、会试有多严格。

另外,检查科考的官员们可都是“火眼金睛”,大家还记不记得纪晓岚科场监考那一段,一眼就看出来考生帽子里的“猫腻”,这样的考官,谁还敢犯上作乱呢?


科举也要密封卷子?

科举取士以来,常有作弊事件发生,为防止不公正的情况发生,朝廷也采取了一些强硬的措施,毕竟国家大事,容不得徇私舞弊。

  糊名法  

这种方法就是将试卷上的考生信息封起来,防止考官徇私舞弊。此法创立于武则天即位初年,宋朝时普遍使用,宋代称其为“弥封”,这大概就是“密封”的祖先了吧。

  誊录法  

顾名思义,这种方式是将考生的试卷内容由专人重新誊抄,这样做可以防止考官根据字体辨人。为了保证考场公正,要抄录如此多的内容,朝廷也是下了大功夫了。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  高考加油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  高考加油
清遂安县余允清科举试卷第壹名
浙江省博物馆藏

到明清一代,基本沿袭了宋朝的糊名誊录制,可见“密封”作用之大。当然,朝廷防作弊的手段不止于此,亲人回避、阅卷锁院都是其中之法,要论科场防舞弊,还是古人有先见之明。


科举落选也有“奖励”?

古代的科举可谓是难如上青天,考上的士子自然是金榜题名,一日看尽长安花,而对于那些无法在科举中出仕,尤其是家庭状况不好、不远万里前来应考的学子来说,科举的失败不仅仅是寒窗苦读的不如意,而且可能背负了整个家庭的付出。孟郊落第后就在其诗《叹命》中说:“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古代交通、经济尚不如现在发达,那些参加考试的学子有相当一部分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到达考试的地方,节衣缩食更是常见现象。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朝廷出于爱护人才、鼓励科举的目的,对落选的士子是有一定“奖励”的。

对于落选的寒门士子而言,中央发放的回家路费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像唐高祖时,给吏部省试“其下第人各赐绢五匹,充归粮,各勤修业”,就是给落选的学子每人五匹绢布回家做路费。

玄宗时,还“食讫好去”“仍依前给公乘还贯”,就是说不仅给吃食,还让他们乘坐“公车”(是国家的车,不掏钱那种)回家,待遇相当可以了吧。不过这可能也和当时的政府经济繁荣有关,毕竟大唐盛世,非浪得虚名。宋太祖的时候,学子们赶考还可以凭“券”免费试用官驿的马匹,可以免费借宿。

其实无论是历代政府,还是民间组织,都为赶考的士子制定了很多帮扶政策,还有许多资助性质的民间组织,真的是全社会都在培养人才,还是很幸福的。


结语

无论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天子门生,还是“今因文字穷”的落第士子,都为科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无论成败与否,各人自有各人的优秀之处。科举知识浩如烟海,今日科举漫谈只是中国科举史中的点点繁星。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  高考加油
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云南省博物馆藏
摄于“风花雪月——大理白族的前世今生”展
转发这只金翅鸟
祝各位考生在考场上大鹏展翅,未来鹏程万里

最后送上小编的祝福:愿你以渺小启程,以伟大结束,试炼的终点是花开万里。各位同学,高考加油!

参考文献:
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作者 | 陶豆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  高考加油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  高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