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四起
人言
将观看世界的放大镜放在你面前
你是否会在其中沉沦?
走近《人言》
跟我们一起看看这个世界
沉浸式音乐剧《人言》由四个故事组成,正如导演张轩豪所说的“震撼有之、煽情有之、搞笑有之、严肃亦有之”,通过展示人言与人的各种困境:世界上大多数的不尽人意存在于世事之间,当你走进这四个故事,有真诚与感动,有知世故而不世故的色彩斑驳。在这里,人物之间探讨了话语的意义,解说了话语的作用,展现了人间的喜悲。
《人言》中《梵高》、《冬小猫》、《成功之道》、《谎言》这四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讲梵高一生不被人所理解,但他不顾“人言”,坚持自我。第二个故事,讲现实生活中适应“人言”的社会常态。第三个故事,讲周围的人用“人言”为一个父母双亡的小姑娘构架起希望,让她能够活下去,也让他们自己得到了人性的升华。第四个故事,讲一个兽医姑娘被“人言”捧杀、被“人言”绑架,最终在压力下自杀了。这四个故事都跟人言有关,但讲的都是不同的面。
科普时间
沉浸式戏剧(Immersive Theatre,亦称浸入式戏剧)正如“immersive”的字面含义——戏剧里,观众如若“泡在水中”,多重感官被刺激和裹挟。同时“泡在水中”也意味着“浸入另一种介质”,这种新的介质也表示着一种全新的规则的降临,就好比人浸泡在水中需要学习新的呼吸方式一样。
尽管四个故事的主题不尽相同,但初衷都是希望大家可以不受人言影响,继续“keep real”。我们在与不同人交往过程中展现的“我”,都不一定是真的“我”,别人语言中的“我”,与真实生活中的我的言行举止构成的“我”也并不一样。正所谓“人言”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什么将《人言》打造成“好玩”的沉浸式音乐剧呢?
编剧张轩豪回答说,我觉得“好玩”就是之前没有什么人做过的、有意思的,是我们自己内心比较喜欢的东西。我们这次是受到“浸入式戏剧”的灵感,借鉴了一点“浸入式戏剧”的概念,大胆地把观众席都给拆了,让观众可以站着看,希望给观众带来新的体验。
我们不太想维持之前演员在台上,观众在台下的这样一个传统观演方法,我们希望将演员和观众置于同一个表演空间里,让观众自己去选择不同的观演视角。比如,我们的舞台布置就很不一样,相当富于变化,每个故事、每个片段都是不一样的布景,有时甚至会把观众都纳入表演其中,和观众之间有一定的互动。[1]
浸没,沉浸,未知。
所有的发生都是有意外的渲染,
打破传统固定位置格局,路过每个角色的人生,
感受每一句台词,经历文字,经历情绪,
在戏剧的因子里充当着无数的未知。
近两年“沉浸式”的出现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沉浸式艺术展以其新鲜、有趣的艺术形式成为艺术圈的热门话题并吸引了大批观众。沉浸式艺术是以视、听、触、嗅、参与、交互为主,将人的“五感”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体验式艺术。为观众营造一个有别于现实的场景,从而使观众在获得感官体验的同时与作品产生互动,进而引发共鸣。
沉浸式艺术中,一类是主打剧情的场景体验,以沉浸式戏剧为代表。起源于英国,受到美国百老汇文化沉淀的滋养,经环境式戏剧过渡而来。
沉浸式戏剧重新定义了观众与演出空间“观看”的关系,以及演员与叙事的“表演”关系。它打破了传统戏剧演员单方面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舞台下观看的模式,而是采取了互动式的体验。其中,最出名的是成立于2000年的英国剧团Punchdrunk,其经典作品——《Sleep No More(不眠之夜)》,故事灵感来源于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麦克白》。
另一类注重科技的体验,以TeamLab制作的《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为例,其中运用多元化的新媒体技术,利用光影效果和水晶灯饰,精心打造视觉盛宴:娇艳的花朵环绕生长触摸成蕾、闪烁的水晶灯依观众的心意点亮,增加互动体验感。
据中国旅游演艺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沉浸式演出全国新增加11台,演出总台数23台,同比增长76%。
“又见系列”占沉浸式旅游演艺票房比重达53%,《知音号》自2017年开演至今,几乎场场爆满,接待人次超过15万,位列排名第二占比11.4%,沉浸式演出呈现大幅增长态势。
从传统剧场到沉浸式演绎,从虚拟现实游戏到多维数字艺术展览,消费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平面的体验,当今的消费体验也已经越来越趋于“沉浸”。在这个越来越注重多维度感官的时代,一个简单的、平面的展览,或是一出传统形式的戏剧似乎已经不足以满足观众的体验,观众们更愿意可以自由地选择跟随的演员,从不同的视角去探索故事细节。
相信,沉浸式戏剧在未来会展开自己更宽广的道路和无限的可能性,沉浸式艺术也必然会越来越贴合我们今日所能想象到的沉浸式该有的样子。
撰文 | JoJo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