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拉善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阿拉善博物馆始建于清雍正十年,曾是阿拉善历代旗王的官署和居住地,后在不同时期经历了多次修建与破坏,于 1997 年改称为阿拉善博物馆,2010 年新馆建成并免费开放。
阿拉善王府在历史上可谓久负盛名。王府经历代旗王修建,至第十任亲王达理扎雅时期,已修建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每部分由若干个明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组成,相互融会贯通,画栋雕梁、古雅精致。整个建筑群落为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北京式四合院建筑群体和颐和园林风格,故有 “小北京” 之称。然而,在文革期间,阿拉善王府遭到极大破坏,房屋大幅整修过。1997 年,阿拉善王府改称为阿拉善博物馆,修复时保留了灰筒瓦卷棚顶的柔顺风格,院内雕刻彩绘、回廊曲折的样貌也依稀可辨。
阿拉善博物馆新馆是盟委、行署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被确定为阿拉善建盟 30 周年献礼项目。工程于 2009 年 6 月奠基、7 月开工建设。在盟委、行署和自治区文物局的关怀下,以及盟文广局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体工程管理人员和各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工程土建施工、内外装修设计、文物征集鉴定、多媒体展示系统设计制作、多个场景营造、文物展览陈列等工作于 2010 年 9 月全部完成,正式向广大群众免费开放。新馆占地 20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3800 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 750 平方米,展厅面积 4000 平方米。建筑气势雄宏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
二、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一)明清四合院与颐和园风格融合
阿拉善博物馆主体为四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群落为典型的明清风格北京式四合院建筑群体和颐和园林风格,气势雄宏庄重,画栋雕梁、古雅精致。
阿拉善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将明清四合院与颐和园风格完美融合,展现出了别样的魅力。每一个四合院相互融会贯通,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灰筒瓦卷棚顶的柔顺风格,为整个建筑增添了一份温婉之美。院内的雕刻彩绘更是精美绝伦,一笔一划都展现着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回廊曲折,让人在漫步其中时,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的时代。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还融入了颐和园的园林风格,使得阿拉善博物馆既有四合院的规整大气,又有园林的自然之美。画栋雕梁的装饰,让整个建筑更加华丽庄重。古雅精致的细节处理,更是让人对这座博物馆充满了敬意。
在阳光的照耀下,阿拉善博物馆的建筑熠熠生辉。明清风格的建筑与现代的混凝土框架结构相结合,既保留了历史的韵味,又展现了现代的建筑技术。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了阿拉善地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丰富多样的馆藏文物
(一)数量众多的珍贵藏品
阿拉善博物馆的藏品数量极为可观,截至 2019 年末,共有藏品 32518 件 / 套,其中珍贵文物 92 件 / 套。这些藏品涵盖了历史、民族、宗教、石刻、岩画等多个领域,犹如一座巨大的宝库,等待着人们去探索。
元代纸币、居延汉简、西夏文书等国家一级文物更是弥足珍贵。元代纸币见证了当时的经济繁荣和货币流通情况;居延汉简为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政治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西夏文书则反映了西夏时期阿拉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这些珍贵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色文物的魅力展示
1.历史展厅的文物展现了阿拉善从石器时代到近代的历史变迁,如定远营石刻、雕龙扎萨克王爷椅等。
历史展厅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展有石器时代及东汉、宋、元、明、清 600 多件历史文物。定远营石刻,字体为楷体,魏碑风格,笔法浑穆,虽具体出自谁人之笔无从考证,但它见证了阿拉善的历史变迁。雕龙扎萨克王爷椅更是彰显了当时的尊贵与威严。这些文物仿佛在诉说着阿拉善从远古到近代的历史故事,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2.民族民俗展厅展示了阿拉善蒙古族的衣食住行、文化艺术和传统技艺等 139 件装饰实物和民间艺术品。
民族民俗展厅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这里展有款式多样的阿拉善蒙古族服饰,色彩斑斓,工艺精湛,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独特审美。代表礼仪至尊的阿拉善烤全羊,让人领略到蒙古族的饮食文化。闻名遐迩的阿拉善蒙古族养驼驯驼技艺、工艺精湛的阿拉善仿古地毯、悠扬绵长的长调民歌、英武雄健的沙力搏尔式摔跤和神奇精湛的阿拉善蒙医蒙药等,这些装饰实物和民间艺术品生动地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让人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石刻艺术展厅展示了曼德拉岩画和贺兰山岩画 100 多幅,再现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
石刻艺术展厅内,100 多幅曼德拉岩画和贺兰山岩画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这些岩画题材广泛、保存完好,再现了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和审美情趣。岩画中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形象生动活泼,记录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狩猎、放牧、战斗等生活场景,为研究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4.自然展厅展出从远古时代至近代的各类生物化石,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自然展厅内,从远古时代至近代的各类生物化石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阿拉善古生物化石、恐龙化石、动植物标本、大漠戈壁奇石等,结合形象逼真的生物场景,为人们展示了阿拉善境内的贺兰山、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额济纳河、胡杨林、怪树林等自然生态景观,记录了亿万年地质变迁和生命演化。这些生物化石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
四、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
(一)春节期间的文化盛宴
春节假期,阿拉善盟各级博物馆围绕 “博物馆里过大年” 主题,可谓是热闹非凡。阿拉善博物馆的 “龙” 系列活动丰富多彩,让观众沉浸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传统中国年” 年画体验活动中,观众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亲手绘制年画,感受着安阳木版年画的独特艺术魅力。色彩鲜艳的年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额济纳博物馆的 “龙起中华・中国龙文化百馆联展” 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展览选取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馆藏文物 300 余件,以 “图文 + 线上” 形式展览,让观众从多元的角度了解、感受春节文化。形态各异的与龙有关的文物、习俗、建筑、雕刻、钱币、服饰、乐器等,仿佛带着观众穿越时空,领略中华龙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社教互动与非遗体验
阿拉善博物馆创新社教方式,开展的一系列非遗体验活动深受观众喜爱。年画体验活动中,观众们用传统的技法,一笔一划地勾勒出精美的图案,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龙吟九州” 十二生肖砖拓制活动,让观众们亲身体验了古老的拓印技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观众们小心翼翼地将宣纸覆盖在刻有十二生肖图案的砖上,用刷子轻轻敲打,使图案清晰地印在纸上。这个过程不仅考验着观众的耐心和细心,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龙腾九天” 创意舞龙制作活动更是充满了乐趣。观众们用彩纸、布料等材料,制作出一条条独具创意的舞龙。在制作过程中,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非遗体验活动,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在动手体验的同时,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三)文旅融合的新风尚
阿拉善王府博物馆春节期间主动升级服务,为游客献上了一场文化盛宴。坐落于定远营古城内的阿拉善王府博物馆,与古城内的花灯、演艺、美食等特色文旅活动交融互促。古城风韵与时代风尚交相辉映,让游客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春节期间,阿拉善王府博物馆初一至初三由 “闭门谢客” 转变为 “开门迎客”,初一至初八均正常开放,满足了群众和游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多彩文物与城内的特色文旅活动相互融合,让游客在欣赏文物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古城的热闹氛围。游客们可以一边欣赏着精美的文物,一边品尝着当地的美食,感受着阿拉善的历史文化特色。这种文旅融合的新风尚,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更展现了阿拉善的独特魅力。
五、重要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一)见证历史沧桑
阿拉善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 6000 年的悠久历史文化,阿拉善博物馆就如同一个时光的守护者,珍藏的文物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了从史前到现代的历史长河。
秦汉时期,居延地区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地,见证了无数的历史风云。匈奴势力日盛之时,汉武帝为抵御匈奴,在居延地区筑长城,置郡县、设属国,屯兵戍守,连通了传统丝路与草原丝路。魏晋至隋时期,居延至河西走廊成为北方最繁盛的地区。唐末五代,吐蕃兴起,传统丝路虽被阻断,但以居延为节点的草原丝绸之路却日益畅达。冒顿、蒙恬、霍去病、李陵、窦宪等汉匈人物,都曾在居延地区留下足迹。汉朝在这里修建起长城防御体系,征兵驻守,并设置郡、县、属国,发展军屯、民屯,商贸及手工业经济,开通邮驿。居延地区因此成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隋唐时期,通过 “丝绸之路” 联系着隋唐与西域、中亚的 40 多个国家,居延地区与各地区交流频繁。
而黑城,更是见证了丝路的繁兴。始建于公元九世纪的西夏政权时期的黑城,城中居民平时承担生产,战时则参加战斗。从出土文书分析,黑城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发展迅速,商贸交易极其活跃,鼎盛时期,发展成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商埠和东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2016 年 6 月,黑城遗址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居延遗址。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在阿拉善盟文物保护管理部门的配合下于 1983 年和 1984 年两次对黑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文物,为反应古代城址全貌和研究古丝绸之路的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状况提供了翔实资料。
(二)文化交流的窗口
阿拉善博物馆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博物馆引进 “历史的长河 ——‘一带一路’文物精华展”“红色百年 —— 全国革命文物图片选萃展” 等临时展览,让阿拉善的民众不出家门就能领略到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魅力。同时,推出 “美在阿拉善 —— 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多彩阿拉善 —— 民俗文物展” 等对外交流展览活动,让外地人民了解阿拉善历史、民俗文化。这些展览活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凝聚了民族团结力量,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例如,“美在阿拉善 —— 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 先后走进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甘肃、宁夏等省市自治区巡展 49 站,34 件阿拉善珍贵岩画实物、6 件草原石人像、30 枚居延汉简、39 幅岩画拓片精彩亮相,向全国观众展现阿拉善厚重的历史文化,吸引观众认识阿拉善、了解阿拉善、走进阿拉善。
(三)教育与传承的重要场所
作为一座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阿拉善博物馆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通过 “流动博物馆” 进校园、“2022 年暑期小小讲解员” 培训班走进定远营古城等活动,让文物 “活” 起来,传承历史文化。
阿拉善博物馆策划开展 “中华赞・赞中华” 双减第二课堂教育项目,组建文化服务团队,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按照 “阿拉善非遗篇”“阿拉善历史篇”“阿拉善岩画篇”“阿拉善生态篇”“阿拉善航天篇” 框架,结合 “双减” 教学要求,于每周定时走进学校第二课堂兴趣小组,以文物展示、多媒体展演、平面展板、讲解讲述、游戏互动等 “理论知识课”+“研学实践课” 形式打造青少年学生的 “第二课堂”。该项目自 2022 年至今共开展活动 54 期,教育受众以本地中小学青少年为主体,借助 “美在阿拉善 —— 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多彩阿拉善 —— 民俗文物展” 等外展平台以 “流动博物馆” 形式向外辐射至全国青少年群体。
阿拉善博物馆通过这些教育活动,让陈列在场馆中历史、文化、文物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博物馆成为现实,在培养广大少年儿童综合素养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努力培养文化传播小使者,为传承历史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