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明珠:上海大学博物馆

一、荣耀之路

上海大学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充满荣耀与奋斗的传奇。2008 年,上海大学博物馆正式开始筹建,如同一颗孕育着希望的种子被埋下。2012 年 10 月 8 日正式奠基,规划面积 7000 平方米,标志着博物馆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4 年,上海大学博物馆开放,开始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此后,博物馆不断发展壮大,2019 年新馆建成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达到 8000 平方米,其中展示面积 5500 平方米。

在发展过程中,上海大学博物馆始终致力于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如 “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 展览,吸引了线上线下观众总人数逾 300 万人次,展现了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巨大影响力。2020 年 12 月 21 日,上海大学博物馆入选第四批国家二级博物馆。经过不懈努力,在 2024 年 “5.18 国际博物馆日”,上海大学博物馆凭借在传承文化、展示特色、藏品丰富、学术贡献、交流活动和教育功能等方面的突出表现,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从筹建到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上海大学博物馆一路走来,不断努力,为传承和弘扬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丰富藏品

(一)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作为上海大学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重大变革,海派旗袍在上海诞生,成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上海大学博物馆收藏的这批来自荣氏家族的旗袍,时间跨度从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至 21 世纪初,见证了多个变革的年代。

这些旗袍的面料、纹样和款式精细考究,映射出当时上海的文化、工业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习惯和审美情趣。例如,荣慕蕴的深紫色提花绉长袖夹旗袍,真丝提花面料,右襟缀有盘扣,是她晚年主要穿着的服饰之一,由其孙女捐赠。华若云的灰色绡地印花珠绣短袖旗袍,珠绣工艺精湛,由其女荣智安从美国夏威夷带回国内。姚翠棣的蕾丝绚带钉片短袖旗袍套装,色泽素淡,面料讲究,制作精细,由其子媳王建民、吴盈钿夫妇捐献。

海派旗袍造型元素、风格、色彩、面料材质以及款式设计的多样性,成功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并一直流传至今。它适应了 20 世纪中西文化交融的大环境,大胆吸收西方服饰文化,将中西文化融会贯通。同时,海派旗袍也体现了当时人们追求自由、自我解放的心声和顺应时代、大胆变革的决心。

(二)珍稀标本

肯尼斯・贝林藏珍稀野生动物标本的收藏,为上海大学博物馆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肯尼斯・贝林先生三次上榜《财富》和《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前 400 名,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慈善家。2005 年,他创办了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提升青少年的教育水平并改善大众健康。出于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分享教育的希冀,贝林先生在世界各地收集野生动物标本,并捐献给世界一流博物馆进行展示。

自 2004 年起,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向中国二十多家博物馆、科技馆捐赠了价值数亿元的珍稀动物标本。上海大学博物馆受赠的动物标本包括非洲狮、美洲狮、长颈鹿、斑马、棕熊、羚羊等 67 件,分别来自非洲、美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其中由八头非洲狮组成的狮群标本是全国博物馆最大规模的野生狮群标本。这些标本填补了上海大学自然类藏品的空白,也为上海大学宣传生物多样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 2023 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到来之际,上海大学博物馆精选了 10 件馆藏野生动物标本举办展览,希望这些栩栩如生的野生动物标本,能够引起观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视。

三、精彩展览

(一)三星堆特展

2020 年,“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 特展在上海大学博物馆举办。此次展览展出了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金器及石器等珍贵文物,展品皆是难得一见的珍宝。这些文物展现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魅力,如造型独特的青铜面具、工艺精湛的玉器等。展览吸引了线上线下观众总人数逾 300 万人次,影响力巨大。

此次特展不仅是上海大学与四川省文博单位在展览方面的首度合作,也为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古蜀文明的机会。通过这次合作,上海大学与四川省文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后续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青铜之光

“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 特展是一场连接古今中外的文化盛宴。特展展出了 36 件以三星堆为主的出土古代文物与 21 件以罗丹作品为主的现代艺术品。其中包括闻名遐迩的 “金面具”“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着裙立人像” 等古蜀文明典型性、代表性器物,以及 “巴尔扎克头像”“大战巨蟒的阿波罗”“戴面纱的女人” 等在西方雕塑艺术中极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创作。

展览旨在通过营造双方在自然、人、神等领域的深刻对话,探讨古蜀文明精神世界与罗丹创作思想之间的共通联系。古蜀文明的青铜器与罗丹的现代雕塑作品虽相隔三千余年,但它们在艺术表现和思想意蕴上却有着跨越时空的交融。这种对话展现了人类文明跨越地域、时空的永恒趣旨。

特展受到了校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截至 2024 年 2 月,展览共计接待现场观众近八万人次,参观团队约 200 批,博物馆志愿者提供讲解服务 330 余场,收集观众问卷及留言数千份。展览还受新华社、央广网、人民网、光明日报、环球时报、文汇报、东方卫视等各级媒体报道 60 余篇,广大观众在自媒体平台发布展览相关信息近 5000 条。

(三)其他特展

“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 特展由上海大学和河南省文物局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和龙门石窟研究院承办。展览分为 “清秀奇逸 - 北魏造像与书法”“大唐风范 - 唐代龙门造像与佛教”“盛世重归 - 龙门流失文物的追索与保护” 三部分,集有 27 件龙门石窟研究院特藏和 16 件当代艺术作品。其中龙门特藏包含北魏菩萨头像、龙门四品拓片、3D 打印古阳洞三大龛、后唐及宋代刻石,以及佛坐像、立像、头像、力士像等。此次展览让观众领略了龙门石窟的艺术魅力,也展示了龙门流失文物的追索与保护成果。

“灯影中国:广宇长宙中的生活与想象” 特展由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派文化博物馆)与成都博物馆(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联合策划举办。展览汇集了成都博物馆收藏的近 20 个省市的 300 余件皮影,展现了传统与当代艺术的有机结合。特展秉承 “小而精”“小而美” 的理念,持续对标校博物馆服务教学的办馆宗旨,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历史与现实对话、传统与今天互动的文化大餐。

上海大学博物馆通过举办这些丰富多彩的特展,构建了富有高校博物馆特色的特展体系,专业性、教育性、公共性凸显,影响力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