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和我们来约会的国宝,
可是大名鼎鼎的长信宫灯!
快来一起认识一下吧!

国宝·云约会 | 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1968年出土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的墓中,是汉代灯具艺术的杰作,也是一件举世闻名的国宝级灯具,还入选了中小学历史、美术等多种教材,享誉海内外。

长信宫灯通体鎏金,灿烂而华丽,虽然漫长的岁月在灯的外表留下了斑斑锈迹,但仍体现出汉代鎏金工艺的高超水平。长信宫灯通高48厘米,整体造型为一名跪地持灯的汉代宫女形象。宫女左手执灯,右臂高高举起,宽大的袖管自然下垂,巧妙地形成了灯罩的顶部。下方的灯罩由两块弧形屏板组成,合拢后为圆形,其中一块可左右滑动,方便调节灯具的照射角度与方向。

长信宫灯的设计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它蕴含的环保理念。当灯盘内的灯烛点燃后,油脂燃烧产生的烟尘不会直接散发到空气中,而是随着热气流的推动徐徐上升,进入宫女的袖管,再沿袖管进入中空的体内。

国宝·云约会 | 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是由头部、身体、袖管、弧形屏板(两个)、灯盘、灯座六个部分(七个部件)组成。每个部分都经过精心设计、铸造再组合拼装而成,其组装和拆卸的过程都极为简单,这样一来,清理灯内积攒的烟灰就很方便了。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在长信宫灯上似乎刻有一些文字。确实,在灯上共刻有铭文9处共65个字,记录了灯的重量、容积和所属者。在弧形平板上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铭文“阳信家”字样,这一铭文在灯上出现了6次之多。也正是这一铭文,让考古学家推测长信宫灯最初并不属于刘胜窦绾夫妇,它的主人另有其人!

那这句“阳信家”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国宝·云约会 | 长信宫灯

目前学界对长信宫灯的流传经历有两种说法:最初一种观点认为“阳信家”指的是阳信夷侯刘揭,他受封于公元前179年,在位14年去世,他的儿子刘中意继承王位。公元前151年,西汉发生“吴楚七国之乱”,刘中意因参与叛乱,失败后不仅被废黜了王位,甚至除了国。而这件灯具被西汉少府查收后,放入了长信宫中。当时长信宫的主人是声名显赫的窦太后。而长信宫灯为什么会出土于窦绾墓呢?由窦太后与窦绾相同的姓氏推测,两人可能有亲缘关系,所以窦太后将长信宫灯赐赠给了窦绾,窦绾当年对这件精美的灯具一定非常喜爱,在她去世时便随葬入墓了。

1981年在陕西茂陵又出土了十几件刻有“阳信家”铭文的精美文物,而这些器物上“阳信家”铭文字样与长信宫灯上的又十分相像。这项重大发现让很多专家对长信宫灯原属于阳信夷候的说法产生了质疑,还有一些专家提出了另一种看法:即长信宫灯的最初主人是阳信长公主,阳信长公主将这件灯具献给了窦太后,窦太后又转赠给了靖王王后窦绾。
说到阳信长公主,她可是汉武帝的亲姐姐,与武帝同为景帝王皇后所生。在刘中意参与“吴楚七国之乱”失败被除国后,“阳信”这片封国便被转封给了长公主。所以,考古学家认为只有她才拥有财力铸造这批精美铜器,同时也能解释十几件“阳信家”铜器如何会出土于陕西茂陵。

对于上述两种长信宫灯的流传经历,许多专家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究竟历史的真相如何,需要期待更进一步的考古与研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长信宫灯将实用的功能、科学的结构和美观的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代表了汉代灯具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一件闻名海内外的“环保灯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看到长信宫灯曾赞叹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环保意识了,真是了不起啊!在上个世纪,长信宫灯多次作为“友好使者”出国展出,但现在外国友人想要欣赏长信宫灯原件,必须来我们中国了,因为在2002年,长信宫灯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第一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禁止出国展览啦。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里,一代代王侯将相早已灰飞湮灭,而无名劳动者创造的艺术品却得到了永恒。就像这件流光溢彩的长信宫灯一样,永远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

今天的“国宝·云约会”就到这里啦,
敬请期待下期精彩!

国宝·云约会 | 长信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