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物馆概况
吴文化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澹台街 9 号,坐落在美丽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及国保单位宝带桥南侧。其开馆时间为每天 9:00-17:00(16:30 停止入馆),周一例行闭馆(节假日除外)。从 8 月 1 日起,服务时间延长至 21:00。
吴文化博物馆的建筑特色独具匠心。整体建筑由程泰宁院士担任总设计师,王幼芬担任主创设计师。从高处俯瞰,不同单元的组合连接,整个建筑空间形似一个 “吴” 字。建筑灵感来源于苏州的街巷和院落,灰白相间的墙面携刻着苏式古典的记忆,而别出心裁的玻璃幕墙又为博物馆增添了新的活力。博物馆毗邻大运河,与宝带桥隔水相望,透过博物馆二楼的玻璃幕墙,可以俯瞰宝带桥,长桥卧波,水天一色,实乃一处难觅之江南佳境。
吴文化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展示吴地文化的特色博物馆,更是传承和弘扬吴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独特的魅力和专业的运营团队,迅速成为苏州市的文化新地标。馆内展陈面积约 4000 平方米,馆藏文物 6800 多套、近万件,为观众了解吴中、认识苏州提供了崭新的窗口。
二、藏品赏析
(一)九件国宝文物
1.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黑衣陶刻符贯耳罐”:高 12 厘米,口径 8.8 厘米,澄湖遗址出土。泥质黑衣陶,器表打磨光滑,外腹部有四个刻划符号,学界对其众说纷纭,或为文字的先行形态。这件贯耳罐为研究良渚文化的文明形态提供了重要实物材料,证明了太湖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春秋 “鹦鹉首拱形玉饰”:弧长 8.4 厘米,宽 3 厘米,厚 0.5 厘米,严山玉器窖藏出土。玉色淡绿,内蕴墨绿色斑点,光洁莹润。两端作对称鹦鹉首形,高肉冠,钩喙,穿孔为目,头部边沿有阳线羽状纹。在写实基础上作了夸张处理,显示出春秋时期吴国鲜明的文化风貌,先秦时期鹦鹉形象玉饰目前仅此一例。
3.西晋 “青瓷扁壶”:1976 年枫桥狮子山一号墓出土,同墓伴出有 “元康五年七月十八日” 纪年砖,是一件有绝对纪年可考的西晋器物。现为国家一级文物。器身扁圆形,方唇直口,饰凹弦纹一道,肩部以圆圈和菱形组成装饰带,前、后腹面以圆圈环带联成鸡心状,并贴塑铺首衔环各一个。肩部左右有一系,腹部各有系二。椭圆形高圈足,外撇。表面施茶绿色透明釉,圈足底内不施釉,露胎处呈褐红色。形体浑厚,釉色滋润,装饰精细,制作精湛,作为有绝对纪年的断代标准器,历史、艺术、文物价值极高。
4.明 “青花束莲纹盘”:明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所出,盘中心画了一束莲主题的纹饰,内外口沿下以卷草纹装饰,内外壁画了缠枝牡丹菊花纹。使用的青花料为当时珍贵的钴料 “苏麻离青”,青花色泽浓艳,并夹有锡斑,属于明宣德官窑器中的精品。
5.元 “釉里红云龙纹盖罐”:罐表以盘曲升腾的白龙为主,龙体上下之间的空白处以艳红的皇色衬托,红云白龙,相得益彰。元代釉里红产量低,流传数量也很少,这件釉里红云龙纹盖罐造型端庄、呈色艳丽,极为难得,是国内外罕见的早期釉里红瓷器。
6.元 “朱碧山造银槎杯”:为元代银工朱碧山制作,取自典故 “乘槎游银河”,目前存世仅 4 件,台北故宫 1 件,北京故宫 1 件,美国克利夫兰 1 件,吴文化博物馆 1 件。朱碧山的作品代表了元代工艺装饰雕塑和小型玩赏性雕塑的超高成就,是吴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7.春秋 “楚途盉”:出土于枫桥何山东周墓。通高 25.2 厘米,提梁高 8.5 厘米,足高 6.8 厘米,口径 10.8 厘米,重 4105 克。直口扁腹有盖,龙形提梁,三蹄足;腹部饰蟠螭纹。其形制异于吴器,据器身 “楚叔之孙途为之盉” 铭文,当为楚贵族用器。
8.战国 “古琴”:出土于吴中长桥国防园战国墓。具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和断代依据,为我国目前发现为数不多先秦时期琴的实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9.唐 “双鸾瑞兽纹铜镜”:鸾鸟瑞兽纹铜镜是盛唐时期最流行的镜类,吴文化博物馆的这件双鸾瑞兽纹铜镜属于唐镜中的精品。内区饰双鸾双兽,中间还饰有缠枝莲纹,尽显东方之美。
(二)非遗数字藏品
吴文化博物馆联合青年艺术家,以四件馆藏非遗作品为依托进行二次创作,推出了数字藏品《微光》《破土》《依恋》《秋思》。这些数字藏品的灵感来源于吴文化博物馆丰富的馆藏非遗作品,通过艺术家的创意和现代数字技术的运用,赋予了传统非遗作品新的生命力。
《微光》可能以某一特定的非遗作品为基础,捕捉其中细腻的纹理和独特的色彩,运用光影效果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温暖的氛围,仿佛在黑暗中闪烁的微光,寓意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微弱但持续的传承之光。
《破土》或许从一件具有生命力象征的非遗作品中汲取灵感,以充满活力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出传统文化如破土而出的新芽,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创新的潜力。
《依恋》可能通过对非遗作品中情感元素的提炼,以柔和的色调和流畅的线条表达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之情,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秋思》则可能结合秋季的元素和非遗作品的特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让人在欣赏数字藏品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沧桑和人文情怀。这些数字藏品以其独特的创作特色,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陈列展览
(一)常设展览
“考古探吴中” 常设展主要从考古学角度解读吴文化的源起、发展和特征。展览分为 “吴地生民”“吴国春秋”“大邦之争” 三个板块。“吴地生民” 以吴中地区史前考古发现为主要展示对象,通过解读遗迹遗存背后的文化内涵,结合环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大格局,分析吴地在旧石器及新石器时代的原生文明及其生活形态。“吴国春秋” 在苏州地区吴文化的框架下,以严山窖藏、木渎古城考古遗址、真山大墓等作为主要展示内容,重点突出以吴中地区作为政治中心时期的吴国社会、经济、军事发展状况。“大邦之争” 以吴中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墓葬为主,通过展示墓葬结构和出土器物,比较吴、楚、越三国的物质文化形态特征,反映吴地地区文化发展的流变。展览通过实物展示、场景模拟等多种陈列方式,结合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究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讫春秋战国时期的前吴文化及吴文化的起源和勃兴。
“风雅颂吴中” 则包含 “吴风”“吴雅”“吴颂” 三个平行展览。“吴风” 着眼于太湖之滨的吴地,力求还原真实的、活态的吴地风貌。展览分为 “山水华滋”“吴地风物”“营造构建”“江南精工” 四个单元。以手绘画卷、中岛展示台、立体模型、沉浸式多媒体等展陈方式,以太湖为重点展现吴地地理特征与风光;以四时物产为主线体现吴地物候及风物;关注吴地古村古镇古建筑,展示典型的村镇格局、单体建筑及特色建筑构件;通过传承至今的匠人作品,体现吴地工艺的今日之风、今日之美、今日之用。展厅中融入大量互动体验装置,配合逼真又精巧的模型,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绘就了一幅生动的江南自然生活画卷。
“吴雅” 展厅紧随 “考古探吴中” 展厅之后,在展览流线上进行自然过渡。展览依据文物类别划分单元,将吴文化的精髓 “雅正” 从 “镜鉴泉货”、“汲古长物”、“巨匠巧作 “三个侧面进行呈现,分别对应铜器、陶瓷器、玉器杂项等三大门类馆藏文物,系统地展示了秦汉至明清时期苏州繁荣的文化内涵及人文景象。展览以实物展示为主,每个板块精选 1 至 3 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作为核心展品陈列于中心展柜,其他展品则围绕其成阵列式密集展示,再辅助以图文展板、多媒体视频等。重点文物还借助二维码提供详细解读,为观众营造出一个文物信息丰富、集专业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展陈环境。
“吴颂” 展厅分为 “吴语侬侬”、“吴地先贤”、“雅颂传承” 三个单元,重点展示在 “吴文化” 精神内涵影响下的吴语、吴音和吴乐。在吴文化的语境下,苏州人民传习着先贤的诗词文章,颂扬着吴地山水人物所构建的文化大观。展厅中以多媒体互动展项、融媒体图书馆、展中展、演出空间相融合的形式,给观众以别开生面的美的体验,并油然生出亲切的归属感和强烈的自豪感。
(二)临时展览
一楼临展厅重点打造吴地文化、江南文化特色展和其他国内外精品展。例如,2023.2.24 举办的临展《伊特鲁里亚人》,为观众带来了异域文化的魅力。此外,馆方还积极与国内外文博机构合作,举办各类高质量的临时展览。如 “三国志” 文化展和 “穆穆曾侯 — 曾国出土青铜器特展”,通过展示来自不同地区的文物,丰富了观众的文化体验,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未来,吴文化博物馆将继续推出更多精彩的临时展览,为观众呈现多元的文化盛宴。
四、特色亮点
(一)文化活动丰富
吴文化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一直以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而著称,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平台。馆内每年举办七八十场的讲座与沙龙,其学术活动的频次不输省级场馆。这些讲座涵盖了吴文化、江南文化、考古学、艺术史等多个领域,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进行分享,为观众提供了深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公教活动也是吴文化博物馆的一大特色。例如,“异中之同:吴文化博物馆教育之夜” 活动,以中意古代文化比较为主线,策划了主题课程、展厅探索、博物馆剧本游、非遗演出、手工坊等多种沉浸式体验活动。观众们在活动中不仅能学习到不同文明的知识,还能亲身体验缂丝技艺、制作胸针、陶器、泥塑等传统手工艺,或是参与科塔博斯、投壶游戏竞赛,丰富了文化体验。
戏剧社活动同样精彩纷呈。“国宝演绎:吴文化博物馆教育之夜 IV” 中,苏州爱乐乐团乐手、宝带实验小学评弹社团、苏苑实验小学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团、碧波中学凌波戏剧社、石湖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受邀来到博物馆,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西文化之旅。从历史与风景的光影展示,到中意展览平行导览,再到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团演绎、碧波中学凌波戏剧社的原创戏剧表演、苏州童谣我来唱、国粹大赏以及罗马主题音乐会,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创意和魅力。
此外,博物馆还在特殊节日举办丰富的活动。如中秋假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教师专场活动、特展学术讲座、展厅课程、“对话古典” 悦读沙龙等,营造了古今交融、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氛围。
(二)挖掘江南主题
吴文化博物馆通过举办江南文化的非遗展览和主题展,深入挖掘与梳理 “江南” 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吴地文化、江南文脉的魅力。
在苏州,与江南文化有关的展览最难做,也最需要控制数量,因为江南的人对江南文化最为熟悉。吴文化博物馆迎难而上,举办了多场江南文化的非遗展览。例如,2021 年 9 月 26 日,“匠艺” 系列特展第二场 ——“绣理江南 — 萦萦丝线絺华年” 苏绣展开幕,共展出 28 件苏绣精品,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苏绣发源于吴县一带,已有 2000 多年历史,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
2023 年 3 月 8 日,“匠艺” 系列特展 “青莲衫子藕荷裳 —— 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展” 开幕,展出藏品 30 件 / 套,系统地阐述了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发展、保护以及在现今生活场景中的运用。展览展示了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所蕴含的江南文化精神和传统审美品格。
同时,博物馆还通过数字展览的方式挖掘江南主题。2021 年 9 月 4 日开展的 “世间乐土 —— 吴县文物数字展”,以数字资源和文物、实物模型、互动装置、图文等各类内容相结合,展示江南文脉传承。展览聚焦吴县范围内的古村、古镇和古民居,以建筑和人居空间为切入点,剖析典型的江南民居,呈现人居环境的和谐与文脉的传承。
(三)馆藏文物特色
吴文化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特色鲜明,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黑衣陶刻符贯耳罐、元代朱碧山造银槎杯、清代鹞子扑熊饰件、惠和堂建筑模型等国家一级文物,更是讲述吴文化、传承江南文脉的重要窗口。
黑衣陶刻符贯耳罐出土于澄湖遗址,属良渚文化时期,高 12 厘米,口径 8.8 厘米。器表打磨光滑,外腹部有四个刻划符号,虽与汉字没有直接传承关系,但应属良渚文化时期的古文字,是汉字的先行形态,足以证明太湖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朱碧山造银槎杯为元代著名铸银工匠朱碧山制作,斜长 22 厘米,宽 7.5 厘米,高 11.4 厘米。整器设计精巧,造型奇特,融入了多种技巧,錾刻精细,不仅代表了吴地银作工艺的高超技术水平,更体现出吴文化中的 “文人主题”。目前所知朱碧山的传世作品仅有槎杯一种,且数量极少,吴文化博物馆就藏有一件。
鹞子扑熊饰件是清代巧匠所制苏玉的代表,通宽 4.3 厘米,由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细腻。将鹞子扑熊瞬间的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苏作工艺的细腻与精妙。
惠和堂建筑模型反映了江南明清时期典型建筑的庭院及整体设计,体现了江南人巧妙地处理自然环境、气候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这些馆藏文物类型丰富、特色鲜明,时间横跨旧石器时代至明清、近代,为观众了解吴文化、传承江南文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