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物馆概述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坐落于扬州三湾古运河畔,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的建设历程充满故事,2019 年 9 月 27 日正式开工建设,历经无数个日夜的精心打造,2021 年 6 月 16 日建成开放。
这座博物馆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大运河带来美好生活的专题博物馆。总面积约 7.9 万平方米,由展馆、内庭院、馆前广场、大运塔和今月桥 5 部分组成,新唐风建筑融合传统与现代之美,馆、塔、桥相得益彰。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犹如一部中国大运河的 “百科全书”,见证了中国大运河的起始和发展、繁盛与衰落,以及与之相伴的国家民族的历史变迁。它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精心设计的专题展览,全景展示中国大运河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在这里,人们可以观沧桑运河之历史沿革,叹水利工程之天工巧夺,晓国家管理之天下转漕,读万民生业之流蕴风物。同时,结合大运河漫漫申遗长路,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时代背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做了全方位回顾与展望。它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二、展馆布局
(一)场馆设计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新唐风建筑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之美的融合。唐代建筑雄浑质朴、宏伟大气、形体俊美、飘逸舒展,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呈现。博物馆主体是一个浑厚的水平向雕塑感形体,给室内空间和展陈设计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大运塔采用钢框架支撑结构,平面逐层收分,亭亭玉立,具有扬州诸塔挺秀的特征。今月桥的平面中间收窄,状如古琴,立面形似圆月,充满诗意。博物馆整体布局合理,展馆、内庭院、馆前广场、大运塔和今月桥五部分相互呼应。建筑主体平行于南北流淌的古运河,与大运塔由今月桥相连,馆、塔、桥相得益彰,四面成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张锦秋院士以 “三塔映三湾” 为构想,大运塔与北面的文峰塔、南面的高旻寺天中塔在空间上相互因借,构成了独特的天际景观。同时,博物馆被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环抱,建筑与运河水利工程浑然一体,体现出园中有馆、馆中见园的意趣。
(二)馆内布局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设有丰富的常设展览和专题展览。其中,“大运河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基本陈列,全面展示了大运河的历史概况和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观众可以在这里了解到大运河从春秋至当代的发展历程,感受其在国家治理、文化融合、对外交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运而生 —— 大运河街肆印象” 展览则生动地再现了运河沿线的市井生活,让人们仿佛穿越回古代,体验当时的热闹与繁华。此外,还有 “运河上的舟楫”“世界运河与运河城市” 等专题展览。这些展览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大运河的魅力,如运河上的舟船样式、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的特色等。同时,博物馆还注重展示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各种形式让观众领略到大运河沿线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历史意义
(一)文化传承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中国大运河的 “百科全书”,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汇聚了从春秋时期至当代,涵盖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等在内的 1 万多件(套)与运河相关的文物展品,为人们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地纵览大运河历史文化及自然生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的壮举,到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发展演变,仿佛翻开了一部厚重的历史画卷。同时,博物馆还通过展示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如 “运河湿地寻趣” 展览中的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仿真的水环境系统,让人们了解到大运河不仅是人类的文明通道,也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展示,博物馆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教育作用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国家文化公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的场所,更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基地。博物馆全面展示了运河的发展变迁、水工智慧、水利作用以及运河建设管理中的国家治理,为人们了解大运河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基于展览特色和 “分众” 教育理念,博物馆策划实施了主题广泛、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百余场,覆盖人群超 300 万人次。活动形式包含专题导览、公众讲座、体验活动、亲子活动、社区推广和馆校课程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合理利用互动设备、沙盘模型、知识展板、多媒体演示、节水产品实物等设施,开展了 “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 绿野仙踪湿地寻趣”“舟楫往来通南北”“航深控制 涨落有序” 等 “水情教育” 系列课程。此外,还在 “世界水日”“全国科普日” 等纪念日开展了多种类型的 “进校园”“进社区” 活动,让水文化润泽社会公众的心灵。通过这些活动,博物馆充分发挥了传承运河文明的积极意义,为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环保意识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