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物馆概述
哈密市博物馆成立于 1988 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援建,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设施。
哈密市博物馆建筑面积 7278 平方米,建筑外形结合哈密多元文化和地理位置等特点,综合了 “多元文化”“中西合璧” 的建筑特色。馆内收藏有原始社会至明清时期的石器、青铜器、陶器、木器、毛纺织和干尸等文物 5.8 万余件,其中 51 件(类)为国家一级文物,53 件为国家二级文物,235 件为国家三级文物。这些丰富的文物藏品见证了哈密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哈密市博物馆作为全市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和陈列展览中心,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哈密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展示哈密地区人文风貌的重要窗口。游客在这里可以通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穿越时空,领略哈密地区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和独特魅力。
二、建筑特色
(一)多元融合风格
哈密市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哈密地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东边的中原亭榭式建筑,彰显出浓厚的汉文化因素。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仿佛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西边采用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即攒尖顶式风格,中间还有很多小圆,给人以庄重、典雅之感。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是对哈密多元文化的生动诠释,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二)布局合理丰富
哈密市博物馆分为历史馆和民俗馆。历史馆各层展厅功能明确,其中临时展厅能够承接引进区内外各类高层次文化精品展览,为游客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自然与地质陈列厅展陈面积达 450 平方米,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帮助设计制作下,展出了百余件大型古脊椎动物的复原、鸟类化石、鱼类化石等,让游客领略到哈密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质变迁。古代文明展展厅面积 940 平方米,采用大通史并结合小专题的方式,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汉,南北朝、隋、唐、元、明、清来呈现哈密悠久的古代文明,同时还包括有独特地域文化的五堡、焉不拉克两个专题陈列,共展出文物 800 余件。此外,博物馆还有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展等,全面展示哈密地区的发展历程。
民俗馆作为哈密非物质文化传承中心,是哈密木卡姆艺术的重要展区。这座圆形建筑传达着 “天圆地方” 的中国传统思想理念,上圆下方,建筑顶部覆盖着一个巨大的手鼓,外围结合了当地传统回廊建筑形式,正面是六根绿色柱子,寓意着今天和谐美满的生活。民俗馆总面积近 5000 平方米,共有 4 层,里面展示着各民族的服饰、乐器、饰品和生活用品,还具有浓郁新疆风情的馕坑、犁耙和纺车等。这里不仅是了解哈密历史文化艺术的殿堂,更是感受哈密地区非遗文化魅力的重要场所。
三、馆藏丰富
(一)数量众多
哈密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数量众多,涵盖了原始社会至明清时期各个历史阶段。其中石器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从简单的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反映了哈密地区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青铜器则展现了当时先进的铸造工艺,如天山北路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有耳环、镯、泡、牌饰、联珠形饰等装饰品,还有刀、箭镞等工具及兵器,体现出当时青铜文化之发达。陶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木器则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从家具到工艺品,无不体现出古人对美的追求。毛纺织物则反映了当时的纺织技术和审美观念。而干尸的存在,为研究古代哈密地区的人类生活、丧葬习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珍贵文物
哈密市博物馆拥有众多珍贵文物,羊形柄铜镜是镇馆之宝之一,其年代可追溯至 2000 年前的战国时期,具有浓郁的草原游牧文化风格。太阳纹铜镜同样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精美的纹饰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双耳彩陶罐作为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的文物,体现了早期哈密彩陶文化的特色,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与甘肃酒泉、玉门等地区的四坝文化、火烧沟文化中的彩陶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证明了新疆同中原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联系。
镇馆之宝五堡干尸距今 3200 年,古尸出土时,脚穿皮靴,身穿毛织衣物(已腐),头部残留有棕色毛发,曲肢葬是当时最常见的一种丧葬习俗。它为研究古代哈密地区的人类生活、种族特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还有一桌 “奇石大餐”,共有 108 道佳肴,大部分都是由哈密产的玛瑙。这些奇石形态各异,靠自己的想象,可以看到手把肉、风味羊肉、新疆大枣等各种美食的模样。这桌 “奇石大餐” 不仅展示了哈密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历史发展
哈密市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辉煌。1988 年,哈密地区博物馆成立,成立之初与原文管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在当时,博物馆的规模和影响力相对有限,但它却承载着哈密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财富的重要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2002 年 6 月,博物馆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援建的南粤文化中心迁入博物馆,这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02 年 7 月,根据哈地编办文件【2002】29 号文件精神,成立 “哈密地区文物局”,与博物馆分设,博物馆并入南粤文化中心。这一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博物馆的职能和定位,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4 年,根据地区编办文件【2004】34 号文件精神,博物馆恢复独立法人资格,成为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哈密地区文体局。这一变化使得博物馆在管理和运营上更加独立和自主,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文物收藏、展览展示、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作用。
现哈密博物馆新馆位于哈密市环城南路,成为地区一处重要的人文旅游景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博物馆的建筑面积不断扩大,展厅面积和库房面积也得到了显著提升。馆内的文物收藏更加丰富,展览展示更加多样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个过程中,哈密市博物馆始终坚持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为己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哈密地区的历史文化,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博物馆还积极与疆内外各文博单位合作,举办多种形式的展览,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哈密市博物馆的历史发展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奋斗史。它见证了哈密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作用价值
哈密市博物馆作为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和陈列展览中心,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
首先,它为研究新疆史前史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基础性资料。哈密地区的青铜时代考古文化在全疆占有重要地位,博物馆内展出的哈密天山北路彩陶,清晰反映了彩陶由东向西传播的路径和文化辐射的深度和广度,说明距今三四千年的哈密彩陶文化与河西走廊同时期的彩陶文化是同源共祖,都是在中华文化沃土上成长发展而来的。此外,哈密地区的细石器与华北细石器同属一个文化类型、一个技术体系,表明距今 11000 年左右,新疆地区就已经与华北地区有了文化交流。这些文物和研究成果为国内外新疆史前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其次,哈密市博物馆作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着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作用。博物馆通过丰富的文物藏品和精彩的展览,向观众展示了哈密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例如,博物馆展出的新疆发现的 4 块汉代碑刻里的 3 块,分别是《焕彩沟碑》《任尚碑》《裴岑碑》,这些汉代碑刻印证了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和管辖,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增进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哈密市博物馆积极开展流动博物馆下基层、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每年不少于 50 场次。通过这些活动,将历史文化知识送到百姓身边,让更多的人了解哈密的历史文化,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21 年,《文化服务零距离 —— 哈密 “流动博物馆” 志愿服务项目》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 “文化旅游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 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22 年,哈密 “流动博物馆” 入围 “首届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此外,哈密市博物馆还不断加大和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打造了沉浸式数字体验厅,对展览和文物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和展示,积极推动文博数字化传播与服务,以文化历史助力公众教育,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之,哈密市博物馆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开展学术研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哈密地区乃至新疆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特色展览
(一)哈密自然与地质陈列厅
哈密市博物馆的 “哈密自然与地质陈列厅” 展陈面积达 450 平方米,主要针对中小学生群体。这里展出了大型古脊椎动物复原、鸟类化石、鱼类化石共 100 余件,各类图版文字 90 余幅。重要化石类展品包括初螈、孔子鸟、恐龙蛋和天山哈密翼龙等。厅内还设有中生代时期恐龙生活的复原场景,展示了多棘沱江龙、董氏中华盗龙、中国鹦鹉嘴龙、江氏单嵴龙等多种恐龙骨架模型。通过这些展示,中小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远古时代,亲眼目睹了那些曾经称霸地球的庞然大物。其他展陈以生命的进化过程、地球的演化为主题,最大亮点为一套用哈密奇石制作的 “满汉全席”。这桌 “奇石大餐” 不仅展示了哈密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激发了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二)哈密古代文明展
“哈密古代文明展” 展陈面积 940 平方米,采用大通史结合小专题的方式,呈现了从夏、商、周至清代时期悠久的古代文明。展出文物 1200 余件,以各处遗址为核心内容,例如新石器时代七角井细石器遗址、夏商周时期天山北路墓地、先秦时期兰州湾子石结构建筑遗址群、春秋战国时期五堡墓地、唐代白杨沟佛寺遗址等。这些文物古迹,无不诉说着哈密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展示了哈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繁荣与变迁。从精美的玉器、陶器,到珍贵的古籍、书画,每一处展品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哈密古代文明的魅力与风采。
(三)引进外展丰富当地文化生活
哈密市博物馆积极引进外展,丰富当地文化生活。2019 年 12 月 25 日至 2020 年 2 月 25 日举办了 “子鼠丑牛:中国古代生肖文化文物展”;2019 年 10 月 20 日至 2019 年 12 月 20 日举办了 “日月菁华:中国古代水晶艺术品特展”;2019 年 3 月 20 日至 2019 年 5 月举办了 “白银时代:中国外销银器特展”。此外,2024 年哈密市博物馆引进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金玉・王侯一 -- 西周虢国贵族的生活” 特展,汇集 20 世纪 90 年代虢国墓地出土的 170 余件(套)珍贵文物,包括青铜礼乐器、玉器、车马兵器和生活用器,全方位展现虢国的历史变迁、科技成就与文化制度。其中一级文物 25 件(套),二级文物 56 件(套),三级文物 47 件(套)。国家一级文物西周五璜联珠组玉佩也在此次展出中,该文物由一件人龙合纹佩、五件形态各异的璜、368 颗红色或橘红色玛瑙珠、16 颗菱形料珠相间串系而成,全长约 64 厘米,整组佩饰组合完整、制作精细,串系讲究、色彩瑰丽,是虢国墓地出土文物的代表。同年,哈密市博物馆还引进了中国文字博物馆 “汉字之美一中华文字展”,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盛宴。这些外展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七、展品丰富多样
(一)虢国文物展风采
2024 年,哈密市博物馆引进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金玉・王侯一 -- 西周虢国贵族的生活” 特展,引起了广泛关注。此次展览汇集了 20 世纪 90 年代虢国墓地出土的 170 余件(套)珍贵文物,种类丰富多样,包括青铜礼乐器、玉器、车马兵器和生活用器等。其中,一级文物 25 件(套),二级文物 56 件(套),三级文物 47 件(套)。这些文物全方位展现了虢国的历史变迁、科技成就与文化制度。
国家一级文物西周五璜联珠组玉佩更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它由一件人龙合纹佩、五件形态各异的璜、368 颗红色或橘红色玛瑙珠、16 颗菱形料珠相间串系而成,全长约 64 厘米。整组佩饰组合完整、制作精细,串系讲究、色彩瑰丽,是虢国墓地出土文物的代表。
(二)双耳彩陶罐见证历史
在哈密市博物馆古代文明陈列厅,哈密本地出土的双耳彩陶罐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双耳彩陶罐是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的,距今约 4000 年历史。其器形别致,做工精致,口沿内侧及器身外壁满饰黑色的菱格网纹、菱格三角纹、交叉宽带纹,线条细密规整,美观大方。
双耳彩陶罐的纹饰风格明显受到甘青地区彩陶文化的影响,部分彩陶其器身上流行的垂带纹、折线纹、几何纹又与马厂文化陶器接近。天山北路墓地出土的双耳菱格纹彩陶罐是河西走廊四坝文化的典型器物,证明了早在距今 4000 年前后,马厂和四坝这两种彩陶文化,已经进入新疆哈密,充分体现了新疆同中原源远流长的文化联系。
(三)哈密在彩陶之路的重要地位
据专家考证,中国的彩陶起源于陕西老官台和甘肃大地湾文化,距今约 8000 年。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彩陶文化随着欧亚东部人群的西迁抵达哈密盆地,哈密在新疆地区率先进入了彩陶文化时期。
哈密彩陶形成了早期以天山北路墓地的双耳彩陶罐为代表,后期以焉不拉克文化彩陶陶豆、陶杯为代表,前后相承、独具异彩的彩陶文化。哈密盆地作为彩陶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是新疆出土彩陶最多的地方,年代也最早。在哈密短暂停留之后,彩陶文化继续沿天山向西流布,至公元前后消失于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东岸。哈密彩陶以双耳罐类器最为常见,作为生活日用品,不仅增加了器物的美观度,更大大方便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