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恩施州博物馆的基本概况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建于 1976 年,位于湖北省恩施市金桂大道恩施州文化中心内,占地面积 50 亩,建筑面积达 20285 平方米。它面向金桂大道,馆前是宽阔的广场,主体建筑由陈列展厅、文物库房和辅助设施用房三部分构成,其中展厅面积 5985 平方米,公共服务区面积 5800 平方米,业务用房及办公区面积 8500 平方米。
作为湖北省规模最大、文物藏品最丰富的地区级少数民族博物馆,它也是湖北省少数民族文物陈列、保管、研究的中心博物馆。该馆拥有各类历史、民族民俗文物 7 万余件,在湖北省的文博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2013 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充分彰显了其在文物保护、展览陈列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恩施州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宝库,更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它以丰富的馆藏、精美的陈列和专业的研究,为人们了解恩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
二、恩施州博物馆的陈列展览
(一)基本陈列
《武陵足音》
人类起源:建始直立人的发现,为人类起源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证据。在恩施州博物馆中,关于建始直立人的展示令人惊叹。那些古老的化石仿佛在诉说着远古人类的故事,让我们得以一窥人类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痕迹。
巴人西迁:巴族先人在清江流域与三峡地带书写了隽永的巴族文化。巴人崇力尚勇,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巴人的精神图腾虎,经常出现在各种器物上,如虎钮錞于。这件古代青铜打击乐器,顶部多铸有虎、鱼、船等图案,与巴人生活的山地峡谷环境息息相关。
唐宋遗风:唐宋时期的 “羁縻制度” 对恩施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人死后不入土,而是将其放置在崖洞内的崖葬文化引人入胜。葬具多为整木挖成,有船形棺、槽型棺、盆形棺等。这种独特的丧葬方式,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楚蜀屏翰:恩施西通巴蜀,南极潇湘,北靠神农架,素有川鄂咽喉、楚蜀屏翰之称。在历史上,恩施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变迁,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
民俗风情:恩施地区的民族风情丰富多彩。土家族的西兰卡普色彩斑斓,纹样饱满,质地坚韧,是土家姑娘出嫁时必备的物品。土家榨油、竹草编织、土法造纸等传统工艺,也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此外,傩文化将面具和祭祀结合起来,巫师戴着各种面具,载歌载舞进行表演,通过面具与神沟通,充满了神秘奇异的色彩。
《恩施记忆》
山雨欲来:鸦片战争前后,恩施地区处于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西方列强的入侵,给恩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恩施地区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辛亥惊雷:辛亥革命时期,恩施各族儿女积极响应,为争取国家独立、实现民族复兴英勇奋斗。他们不怕牺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民族精神。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孙中山写给朱和中的亲笔信等,这些文物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星火燎原:革命时期,恩施地区的光辉业绩令人瞩目。贺龙元帅在此开展革命活动,开辟了湘鄂边革命根据地。他用过的马鞍、单刀、棉袍等物品,无不是那段红色革命岁月的历史见证。
抗战烽火:抗战时期,恩施地区成为了重要的后方基地。各界人士纷纷投身抗战,为保卫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博物馆中的文物和图片,展示了恩施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和无私奉献。
解放之路:恩施地区的解放历程充满了艰辛与坎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恩施人民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解放后的恩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生态恩施》
鄂西林海:恩施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里被誉为 “天然植物园”,为许多濒危物种提供了生存的家园。未经人工破坏的生长环境和垂直立体的变异气候,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华中药库:恩施是华中药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中药材种类繁多,品质优良。许多名贵中药材,如珙桐、红豆杉等稀有植物资源,都在这里生长。
能源基地:恩施作为清洁能源基地,具有重要的地位。这里的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为国家的能源供应做出了贡献。
世界硒都:恩施在 2011 年被正式授予 “世界硒都” 的称号。这里的硒资源首屈一指,茶叶、土豆、中药材等都富含硒元素,对人体大有裨益。
矿产宝库:恩施地区的矿产资源丰富。博物馆中的展示,让我们了解到这里的矿产种类和分布情况。
恩施特产:恩施特产众多,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富硒茶、西兰卡普等都是恩施的特色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二)展出手段与特色
恩施州博物馆采用了信息技术、模拟技术、影像技术、互动技术等展出手段,极大地增强了陈列内容的吸引力。大型模拟景观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感受着不同时期的恩施风貌。数码影像技术则生动地展示了恩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营造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氛围。
例如,在《武陵足音》陈列中,通过模拟技术再现了巴人生活的场景,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巴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生态恩施》陈列中,影像技术展示了恩施的美丽自然风光,让观众对恩施的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互动技术的应用,也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增加了参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恩施州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一)文物种类与特色
恩施州博物馆的藏品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领域和历史时期。其中,反映巴文化、崖葬文化、土司文化、民族风情的历史民俗文物,生动地展现了恩施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巴文化实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最为珍贵,如巴式柳叶剑、铜钲等青铜器物,独具巴文化特色。土司文化、崖葬文化和民族文化也各具魅力,为研究恩施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革命文物则记录了恩施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见证了恩施各族儿女为争取国家独立、实现民族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光辉业绩。各类动植物、矿石标本等则展示了恩施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二)重要文物介绍
1.双虎钮錞于:1977 年出土于建始景阳的东汉青铜双虎钮錞于,通高 55.5cm、肩径 29 - 34cm、钮高 8.5cm。该錞于为青铜铸造,器身横截面呈椭圆形,盘较深,唇沿较宽,盘底略凸,饰弦纹。双虎立于盘中,虎身修长,似奔跑状,张口露齿,尾粗壮,末端上卷。整个器物仅盘、钮、虎有纹饰,盘、钮饰刻划纹、草、叶纹、弦纹等,虎前腿刻有船形纹。这是迄今我国唯一有明确出土时间、出土地点、保存完整的双虎钮錞于,为虎钮錞于中之精品,是巴人青铜文化的象征。錞于作为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在战争中可与鼓配合指挥进退,其声音 “清响良久”“声震如雷”,自带混响效果。除了战争用途,还可用于祭祀、庆典等重大活动。
2.土司印章与金凤冠:恩施州博物馆展陈有九枚土司时期的铜印章,其中一枚 “唐崖长官司” 铜印,是清康熙十三年吴三桂为拉拢鄂西土司机构共同反清而向唐崖长官司颁授的政权印。正方形,直钮,背面平整,印文面略凸。印面 6.9 厘米见方,厚 1.2 厘米,柄长 8.2 厘米,印重 675 克。印面阳文篆书 “唐崖长官司印”,印背阴文楷书 “唐崖长官司印,上方 “礼曹造”,左边 “周元年十二月”,印左沿阴刻 “于字二千叁百四十四号”。它是研究唐崖长官司与云南藩王吴三桂关系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土司制度存在最有力的实物例证。金凤冠为明代文物,该凤冠为西王母乘坐凤凰状。凤凰呈展翅飞翔状,凤凰尾部设花卉装饰,西王母盘坐在莲花上,四周环绕金丝飘带。共由 29 小件组成。土司印章和金凤冠集中反映了元、明、清时期土司文化的盛行。
3.孙中山写给朱和中的亲笔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
4.西兰卡普:西兰卡普即土家织锦,被称为 “土家之花”,拥有 “中国五大织锦之一” 的美誉,2006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图案丰富,涵盖动物类、植物类、器物类、几何类、吉祥意象类、民俗类等图案纹样,反映了土家族的日常生活和对自然、社会的认知,是土家族标志性的民间美术品。
四、恩施州博物馆的文化意义
(一)珍藏恩施故事
恩施州博物馆犹如一座时光宝库,承载着恩施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它们将恩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
三大基本陈列如同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土苗文明的发展历程。从古老的人类起源到现代社会,从巴人的崇力尚勇到土司文化的繁荣,从革命岁月的波澜壮阔到生态恩施的美丽画卷,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故事与情感。
这些文物不仅仅是物品,更是恩施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它们见证了恩施地区的兴衰变迁,记录了土苗儿女的奋斗与拼搏。每一次参观博物馆,都仿佛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让人感受到恩施故事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二)让文物 “活” 起来
网上 “活” 起来:
恩施州博物馆的官网改版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尝试。虚拟博物馆和网上展厅的建设,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参观体验。在这里,观众可以随时随地 “逛” 博物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 3D 数字虚拟博物馆,观众仿佛置身于州文化中心广场,一步步走进博物馆大厅,再进入各个文物展厅。场景展示和语音讲解让文物 “活” 了起来,观众可以旋转展示文物全貌,更加真切地感受文物的魅力。
目前,州博物馆正在争取资金支持,筹建智慧博物馆。未来,观众将能够更加便捷地参观博物馆,文物可以 720 度内外旋转,为观众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
电视上 “活” 起来:
恩施州博物馆积极与中央电视台和恩施电视台合作,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传播力,让文物 “活” 在电视屏幕上。
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中国地理志》栏目合作,按规定拍摄制作州博物馆馆藏文物节目,助推恩施民族文化传播。借助大平台,打造地方文化名片,让更多的人了解恩施的文物和文化。
与恩施电视台《直播恩施》栏目组合作开辟《施州有宝》专栏,拍摄制作包含建始直立人、双虎钮錞于、陶釜、巴式柳叶剑等重点文物的节目,讲述 “文物背后的故事”。现已播出系列节目 10 期,让群众不进馆也能 “畅游” 博物馆,感受恩施精美文物的文化熏染。
声音上 “活” 起来:
为了让文物在声音上 “活” 起来,恩施州博物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讲解员水平,通过参加州外大赛和组织州内比赛,以赛促训,提高讲解员的专业素养和讲解能力。
组织导游讲解培训,让导游更好地了解恩施的文物和文化,为游客提供更加专业的讲解服务。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及服务,培养孩子们对文物的热爱和对历史的认知,同时也为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强语音导览服务,为观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参观体验。观众可以通过语音导览,随时随地了解文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此外,州博物馆还与楚天音乐台合作,制作《走进音乐博物馆 —— 巴土之音 历史见证》栏目,让恩施文物魅力随电波传扬四方。通过音乐和声音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恩施的文物和文化,感受恩施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五、恩施州博物馆的特色展品
(一)安宁名碑名帖拓片展
“螳川遗风 连然古韵 —— 安宁名碑名帖拓片展” 由恩施州博物馆与云南省安宁市博物馆主办,于州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展出,时间从 7 月 25 日持续到 9 月 25 日。此次展览主要展出安宁市博物馆馆藏名碑名帖拓片精品展品共计 89 件(套)。拓片中有云南四大名碑之一的唐代王仁求碑、云南现存最古老的宋代建筑曹溪寺重修碑记、元代建筑安宁文庙重修碑记、温泉摩崖石刻群拓片等。这些拓片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二)白族服饰精品展
“蝴蝶泉边好梳妆 —— 白族服饰精品展” 由恩施州博物馆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主办,同样在州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展出,时间从 7 月 23 日持续到 9 月 23 日,展品共计 114 件(套)。此次展览让观众直观了解白族服饰文化,如大理上关鱼尾帽金花服、大理坝区五朵金花服、者摩白族老年妇女服、海东老年服、洱源腊坪女服等,以飨观众。
(三)翰墨诗韵・名家与晴川阁 —— 书画珍藏展
“翰墨诗韵・名家与晴川阁 —— 书画珍藏展” 由恩施州博物馆、武汉市晴川阁管理处(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恩施市博物馆主办,展出时间从 7 月 24 日持续到 8 月 24 日,展出地点在施州古城美术馆。此展览遴选了晴川阁藏精品书画 40 件(套),这些作品立意高雅、笔墨灵动,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四)东汉青铜双虎钮錞于
1977 年出土于建始景阳的东汉青铜双虎钮錞于,是恩施州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之一。该錞于通高 55.5cm、肩径 29 - 34cm、钮高 8.5cm,为青铜铸造,器身横截面呈椭圆形,盘较深,唇沿较宽,盘底略凸,饰弦纹。双虎立于盘中,虎身修长,似奔跑状,张口露齿,尾粗壮,末端上卷。整个器物仅盘、钮、虎有纹饰,盘、钮饰刻划纹、草、叶纹、弦纹等,虎前腿刻有船形纹。
这件双虎钮錞于是迄今我国唯一有明确出土时间、出土地点、保存完整的双虎钮錞于,为虎钮錞于中之精品。錞于作为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在战争中可与鼓配合指挥进退,其声音 “清响良久”“声震如雷”,自带混响效果。除了战争用途,还可用于祭祀、庆典等重大活动。它见证了古代巴人的文化和生活,是巴人青铜文化的象征。
六、恩施博物馆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恩施州博物馆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地区级综合性少数民族博物馆,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馆内丰富的藏品,如反映巴文化、崖葬文化、土司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历史民俗文物,以及革命文物等,生动地展现了恩施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和历史变迁。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恩施地区的民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其次,它是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举办各种陈列展览和社教活动,恩施州博物馆向公众普及民族文化知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例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研学课程” 吸引了众多高校大学生参与,通过参观博物馆主题展厅、收集资料自学、互动提问等方式,深入研学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与中国革命史,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最后,它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恩施州博物馆积极举办各种馆际交流展,如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联合举办的 “青色草原・多彩家园博州博物馆民俗展”、与延边博物馆联合举办的 “礼衣雅蕴朝鲜族传统服饰展” 等,通过实物展示,向广大群众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总之,恩施州博物馆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发挥其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陈列展览、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提升服务水平,为推动恩施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