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洲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株洲市博物馆成立于 1984 年 6 月,最初位于株洲市建设中路文化园内。那时的博物馆建筑规模为 4200 平方米,馆藏文物 5 万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 1200 件。作为省、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主要负责收藏、保管、展示文物,对全市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科普教育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株洲市博物馆不断发展。2010 年,市政府将市博物馆的提质改造列为市重点工程,包括文物库房改扩建和基本陈列改版。文物库房改扩建工程土建部分完工后,建筑面积新增了 1935.41 平方米。新的基本陈列《株洲七千年 —— 大型历史文物陈列》内容方案大纲初稿也完成。
2020 年 9 月 28 日,株洲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新馆位于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珠江北路 205 号(神农城景区内),总建筑面积 20516㎡,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16536㎡,包括四大主题陈列展厅与 1 个临时展厅,分别为自然地理展厅、历史文化展厅、民俗文化展厅、美术精品展厅,形成了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的格局。地下层建筑面积 3980㎡,用于停车库、文物修复室、摄影室、民俗文物库等。新馆展陈以文物藏品为核心,结合情景复原再造模式,辅以现代声光电效果,系统呈现了株洲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民俗文化和艺术精品,成为展示株洲自然、历史、民俗与美术的重要场所。
二、珍贵的馆藏文物
(一)株洲第一瓷与第一陶
“株洲第一瓷” 原始青瓷瓿出土于株洲茶陵县晓塘黄泥坡战国墓,这件文物跨越 2300 年与世人相会。它由高岭土制胚,表面由石灰釉涂抹,经 1200 度高温烧成,虽有气孔大、胎体中杂质多、釉色不稳定等 “瑕疵”,但作为后世各类瓷器之源,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目前它是株洲地区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一件瓷器。
“株洲第一陶” 陶釜出土于茶陵县独岭坳遗址,距今约 7000 年。它是目前株洲地区出土时代最早、且最完好的一件陶器,也是独岭坳一期文化遗存中最具代表性的陶器造型,颈部装饰刻划纹,通体装饰绳纹,装饰风格独特。独岭坳一期文化遗存丰富,包括房子、墓葬等遗迹和大量陶器、石器等遗物,其中出土的人工栽培水稻与茶陵县湖里湿地现存的野生稻存在基因关联,说明株洲栽培水稻的产生源于对本地野生稻的长期驯化。
(二)象尊与虎文物
商代象尊 1975 年出土于醴陵市狮形山,属于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的鸟兽形青铜器,是一件器形构造及纹样设计都独具匠心的盛酒器,为商周时期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象尊高 22.8 厘米,长 26.5 厘米,宽 14.4 厘米,重 2.78 千克,纹饰极为精美,通体云雷纹,器身雕刻共有 20 多只动物,造型生动形象。象鼻纹样有一只老虎,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图腾 “猛虎” 的崇拜。这件象尊标志着湖南地区在商代时青铜器工艺已日臻成熟。
株洲博物馆里有众多与虎相关的文物。新石器虎骨标本是株洲出土的首个关于老虎的文物,一块华南虎趾骨骨头的标本,长 5 厘米,出土于茶陵县独岭坳遗址,距今已有 7000 多年,是那个时代渔猎采集生产的实物证据。东周铜虎是 2006 年出土于攸县鹅公岭的一对小铜虎,长 2.6 厘米,高 1.4 厘米,黄铜质地,小巧玲珑,呈伏姿,昂首垂尾,虎身饰有卷云纹,反映了当时越人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也体现了楚越文化的交融。东汉 “张氏作” 龙虎纹铜镜直径 12.5 厘米,重 488 克,背面中心为大型圆钮,铸一龙一虎环钮对峙,龙虎皆张口露齿,附近纹有卷云纹,纹饰生动,铸造精美。东晋青瓷虎子 1983 年出土于龙头铺,高 16.8 厘米,最大腹径 21.1 厘米,器物体型扁圆,壶口之上附一虎头,后部饰有一尾,弯曲自然。
(三)龙文物与特色展品
株洲博物馆收藏了丰富的龙文物。西周晚期夔龙铜鼎 1997 年出土于芦淞区白关镇,是春秋时代的铜鼎,高 15.5 厘米,口径 14 厘米,距今已有 2700 多年。青铜鼎周身刻有精细流畅的夔龙纹,具有神秘古拙的美感。夔龙纹是商周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之一,寓意吉祥、尊贵和守护。
唐代龙纹铜镜背面有一幅栩栩如生的双龙戏珠图案,两条巨龙一爪托地,其余三爪及龙的身躯皆飞舞于天空,二龙大口张开,怒而吞珠,周围环绕着几朵祥云,将大唐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民国醴陵窑双龙戏珠纹瓷香炉高 13.8 厘米,宽 22 厘米,通体以釉下五彩瓷为基底,釉面温润如玉,色泽绚丽。炉身饰有双龙戏珠纹案,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民国红漆鎏金雕刻人物龙凤纹长方形带柜四足座木神龛制作精美,3 米多高,近 1 米宽,红漆为底,鎏金雕刻,龛顶有两条巨龙戏珠,一旁有凤和鸣,雕刻工艺精湛。
此外,株洲博物馆还有许多其他特色展品,如兽面纹铜鼎等,它们共同展现了株洲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博物馆的地位与未来展望
(一)重要地位
株洲博物馆作为省、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使命。它以丰富的馆藏文物、精彩的展览和多样的教育活动,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株洲历史、感受株洲文化魅力的重要场所。
作为国家首批二级博物馆,株洲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研究、展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馆内收藏的 5 万余件文物涵盖各个历史时期,尤以古生物化石、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和民俗文物具有特色。这些文物不仅是株洲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株洲博物馆新馆位于神农城景区内,总建筑面积达 20516㎡,包括四大主题陈列展厅与 1 个临时展厅,形成了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的格局。其展览以文物藏品为核心,结合情景复原再造模式,辅以现代声光电效果,系统呈现了株洲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民俗文化和艺术精品,成为展示株洲自然、历史、民俗与美术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也提升了株洲的城市文化品位。
(二)申报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前景
株洲博物馆一直在积极努力申报国家一级博物馆。从硬件设施来看,新馆拥有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和完善的功能布局,地上建筑面积 16536㎡,地下建筑面积 3980㎡,包括停车库、文物修复室、摄影室、民俗文物库等。四大主题陈列展厅总面积为 5061.2 平方米,分别展示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美术精品,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参观体验。
在软件方面,株洲博物馆拥有一支专业的文物保护、研究和展览团队。他们在全面梳理株洲自然与人文资源、馆藏文物体系、考古出土文物基础上,精心推出了《神农福地 —— 株洲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陈列》等展览,融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俗文物、美术精品于一体,全面展示了株洲形象。同时,博物馆还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如举办专题展览、社教活动等,提高了公众对株洲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此外,株洲博物馆还不断加强与其他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成为长株潭区域博物馆联盟成员,共同推动区域文化的发展。随着株洲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申报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前景十分广阔。相信在未来,株洲博物馆将以更高的标准、更优质的服务,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株洲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