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润苔痕雨过,竹荫树影云深。
闻道安素斋中,能容狂客孤吟。
位列全国藏画大馆的无锡博物院,我们的“镇馆之宝”首推元代无锡籍画家倪瓒《苔痕树影图》。
镇馆之宝为何珍贵?
1、 物以稀为贵。
倪瓒存世的画很少,而江苏国有博物馆目前仅收藏两幅:南京博物院藏《丛篁古木图》和无锡博物院藏《苔痕树影图》。
2、 此人乃世间“奇葩”奇才。
倪瓒号云林居士,江苏无锡人,是元末明初著名画家,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他是中国绘画史上成就最为卓著的画家之一。倪瓒擅长画山水与墨竹,他的作品讲求“清幽散淡”,这种风格是中国文人画的最高境界,是明清乃至后世文人雅士追求的目标,而倪瓒与他的作品也因此成为中国文人画史上不可企及更无法超越的巅峰。
3、倪瓒的“奇葩”我们可以这样总结:洁癖、精神洁癖、高处不胜寒。
关于倪瓒的性格趣事,流传颇多:倪瓒最爱干净,最恨“俗”。拉粑粑都要铺鹅毛去味,梧桐树“脏了”恨不得被擦死的,权贵、金钱、享乐是“俗”,被人暴打喊痛也是“俗”,朋友“稍有不慎”便会遭到单方面绝交,故事太多,就不一一展开了。简单说来,倪瓒此人并非“俗物”,且达到孤高淡泊的“巅峰”。
元·倪瓒
山水画是文人心中的复写,从倪瓒笔下没有任何喧嚣的太湖风景,小编一度怀疑自己是假无锡人,毕竟正常人普通人眼中的太湖景色是鸟语花香,四季都是生机勃勃的。为何我们眼中的景色与倪瓒笔下或者他心中的景色相去甚远?
看来意境是要慢慢品的~~
走进苔痕树影图
欣赏一幅作品,特别是文人画(文人画区别于民间的画家或宫廷画,本质上的区别在于其绘画的目的,文人画更注重展现文人士大夫的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所谓“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一定要注意画家在绘画背后所留下的“线索”
一、 主题:枯木竹石。
《苔痕树影图》绘有高大的枯树两株、大石一块与细劲飘逸的从簧修竹遥相呼应。树不长叶、山石坚硬、清竹细劲,是倪瓒的一贯风格,仿佛都在表现君子般坚贞高洁的品质。
戳黑板:倪瓒的作品主要有两大格式,一是一河两岸三段式,一是枯木竹石图,《苔痕树影图》属于后者。
二、笔墨技法:枯笔淡皴,用笔简逸。
倪瓒多用渴笔淡墨,画面显得简淡超逸。作品中石头用侧锋,以平而毛涩之渴笔作折带皴,这是倪云林独到的皴法,表现出山石坚硬的质感。画幅上竹枝极细,似断还连,竹叶不多,清气逼人。
三、题跋:题跋是文人画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诗文与画结合,更能展现作品的意境内涵和画家的才情修养,也有他人或者后世对于这幅作品和画家的品评与鉴赏。
《苔痕树影图》有三段跋文。
画之左上有倪瓒自题六言诗一首:“石润苔痕雨过,竹阴树影云深。闻道安素斋中,能容狂客孤吟。”末识“十一月五日余遇牧轩于吴门客邸,求赠安素斋高士并赋、壬子倪瓒”。按壬子为明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倪瓒时年七十二岁。倪瓒卒于1374年,看来此图是倪瓒极晚年的作品了。
画之右上另有二题,其一为沈应七绝诗一首:“曾记林间扣绿阴,故人留我共高吟,到来几欲寻陈迹,落叶苍苔莫雨深。”另为云泉子题五绝诗一首:“挺挺梁栋□,英英君子节,抱此贞坚心,岁寒傲霜雪。”
四、印章:《苔痕树影图》上的印章一共有十五枚,都钤盖在画幅的左右两边,呈现出左边六枚,右边九枚的垂直布局。书画上的印章简单分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名章,也就是姓、名、字、号、斋堂号之类。第二种闲章,多表现出作者的情趣喜好。第三种是收藏章,可以透露这幅作品的流传。比如《苔痕树影图》就有清初耿昭忠、耿嘉祚等鉴藏印。
左边的印章依次是:1.“晴云书屋珍藏”、 2.“琴书堂”、3.“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4.“雪斋清玩”、5.“公”、6.“信 公珍赏”。
右边的印章依次是:1.“真 赏”、2.“如园”、3.“道枢壹元”、4.“果亭再子”、5.“秘珍”、6.“宜尔子孙”、 7.“玉池生鉴赏书画之章”、8.“嘉祚”、 9.“耿会侯鉴定书画之章”。
一起来练习——卧游山水
学习《苔痕树影图》是为了临摹?不够高级。关键时刻,一起来掌握古代文人最高技能:卧游山水。请随以下文字进行练习:
请各位闭上双眼,双手叠加放在胸前,深吸一口气,缓缓放松,清数自己的呼吸声,一吸一呼为一次,数十次。。。大脑逐渐放空,从头部,再到肩颈,慢慢全身放松。想象眼前是一片烟雾缈缈的太湖,灰白色透着浅蓝,浅蓝泛着淡淡的紫色,向远处望去,青黛色的远山与太湖水连成一片,若隐若现。近处,浅浅的浪滑过岸边的石头……画面来到一个角落,两棵枯树,一块顽石,石头后面几棵细劲的篁竹,画中一个人也没有,只有略带凉意的空气在流动……
如果这时忍不住打了个寒战犹如置身仙境,那就对了,这就是倪瓒为我们创造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