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封侯,是指由猴子、骏马组合的传统寓意纹样。猴与“侯”同音双关,封侯指被封为侯爵,“侯”是中国古代分五等贵族爵位的第二等级,这里泛指达官权贵。古代男子渴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达官贵人,正所谓“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时”,追求功名是他们一生的向往。猴子骑于马上,马上也不仅指马背上,更有立即、立刻之意,在这里用来描述人们追求功名时的迫切。所以,马背上有一只猴子,寓意就为“马上封侯”,即刻就要封官进爵做大官。此组合体现了古人对于自身美好愿望的情感寄托,借此求好彩头,寓意功名指日可待。

从《骏驰骥骧》展漫谈“马上封侯”
▲马上封侯铜俑  东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马作为远古时期重要的动物之一,在人们心中都占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是人类最亲密的好朋友,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喜爱的动物之一。奔腾不息的龙马精神更是中华文化积淀中宝贵的一部分。作为六畜之首,马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战争博弈和邮驿传播等活动的主要工具和重要动力,不仅丰富着人类的娱乐生活与艺术创作,还为我们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人们不仅仅在生活中需要它,而早已把它上升到文化传承的高度。

猴子作为十二生肖之一,聪明伶俐,生动活泼,富有灵性,深得人们的喜爱。甚至在科学角度解释人与猴子同源同祖,猴子与人类有着极近的亲缘关系。猴子作为吉祥运气的象征,在我们国人文化里烙下深深的烙印。猴子的形象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如大名鼎鼎的美猴王孙悟空,就是吴承恩用猴子作为原型刻画出来的神话人物,齐天大圣的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猴子自身的文化意义和艺术性绝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彩绝伦的一部分。

马和猴子两种看上去毫不相关的动物,又为何会将二者如此结合呢?其实这与人们生活的社会习俗观念密不可分。历史文献中就曾记载关于猴子与马在一起就能防止马匹不得病的观念。如《四时纂要》记载:“常系猕猴与马坊内,辟恶消百病,令马不着疥”。北魏《齐民要术》有“常系猕猴与马坊,令马不畏,辟恶,消百病也”。古人的习俗观念认为在马厩中放置猴子,猴子活泼乱跳会惊扰马匹,反而马匹不会得病。有专家分析,猴子能给马治病的信仰观念最早其实是从古印度传来的,印度古文献中曾记载到马烧伤用猴子油可以治好,并且当时的古印度是猴子分布最多也最适宜猴子生存的地方。从很多出土的画作可以看到,有画猴子立于马厩之中的图画,还有的石刻上还画有马厩的拴马桩上刻有猴子形象,这些记载也印证了猴子能给马治病这一信仰是真实存在的。

从《骏驰骥骧》展漫谈“马上封侯”
▲釉陶马上封侯俑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们就认为猴子对于马是十分有利的,在《西游记》著名的一个片段记载: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这其实是生活中“避马瘟”的来源,“弼”就是“避”,“温”就是“瘟”,其实就是避免马匹感染瘟疫。而孙悟空的弼马温确实是在天宫里管理马匹的工作,不管官职大小也是封侯的意思,玉帝派太白金星去花果山招安孙悟空,确实就要给他封官的意思。

从《骏驰骥骧》展漫谈“马上封侯”
▲玉马上封侯俑 清-民国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关于马上封侯还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据说,汉武帝时期,河南南阳有一个小官名叫暴利长,因犯罪遭刑,被充军发配到此地屯田、牧马。闲来养猴娱乐,群猴渐通人性,与暴利长和睦相处,相依为命。暴利长在放马时发现了一匹与众不同的野马,想捕获献给酷爱宝马的汉武帝。于是暴利长在野马经常饮水的池边,塑了一个和他相仿的泥人,穿上他的衣服。那匹野马混在马群中来饮水,发现池边的泥人,惊恐万分,回头就跑。一连几天,此马都不敢上前喝水。但不喝水难以活命,只有偷偷的来喝。可时间一长,此马发现那是个纹丝不动的泥人,便再也不怕,饮水时也毫无戒心。暴利长见时机成熟,搬掉泥人,自己代替泥人一动不动地站在池边。野马群又来饮水,他趁此马在面前打滚时,示意群猴上前围着野马,跳上马背,勒紧野马,自己闪电般地给它套上了笼头、勒嚼,野马便被捉住了。他将捕获的野马献与汉武帝,汉武帝见其马体态魁伟,骨骼非凡,枣红毛色,跑起来像一团烈火,以为是他最尊崇的“太乙神”赐给他的宝马,遂起名为“太乙天马”,并作《天马歌》以示庆贺纪念。因献马有功,暴利长被封官加爵入住京城,他把这些所养的有功之猴送回老家训养,并嘱托家人要善待群猴,猴通人性,乃是吉祥上物,不但能带来好运还能造福后人。便把他所训导的猴艺一并教于子孙,作为生活的一种技艺。从此,便有了猴艺这项很具地方风俗特色的民间艺术。

不管是怎样的马猴组合,都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马与猴的造型寓意也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马上封侯”,是人们对仕途光明的追求与渴望。“弼马温”,是猴子给马治病希望马能更好的服务人类,渴望自然和谐相处的积极心态。古人淳朴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今我们更应该明白万物皆有灵,世间的美好从来不是一个物种独立而存,而是万物和谐共生。

文字:陈若龄 编辑:信息中心 审核:王曼

从《骏驰骥骧》展漫谈“马上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