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为大家介绍了钟,在《广雅·释器》中记载:“钟,铃也。”铃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我们耳熟能详的编钟其实就是铃的衍生品。 

考古出土的铜铃大多与车马器、兵器相伴出土,说明铜铃一般是悬挂在马车之上的。《诗经·周颂》中有“龙膝扬扬,和铃央央”的记载,和铃指的就是古代的车铃。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的就是晋侯墓地出土的古代车铃——鸟形銮铃。

鸟形銮铃是车马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铃,铃部为鸟形,圆目,尖喙,高冠,尾部上翘,鸟腹部两面各有四个三角形镂孔,内有铜丸;下部是方形銎,一般安装在车轭(è)或者车衡上。
【晋博微课堂】以晋系青铜之名,话中国成语故事(三)
考古出土的銮铃,多为椭圆形,而晋侯墓地这件鸟形銮铃非常罕见,它出自于夫人墓葬,应该是以装饰性为主,追求精巧精致。凤鸟是当时最流行的装饰元素,这应该与周人的凤鸟图腾崇拜有关,周人将凤鸟看作是神,是通天地的桥梁和崇拜的祖先。晋国是西周姬姓封国,礼制多与宗周一脉传承。
【晋博微课堂】以晋系青铜之名,话中国成语故事(三)
銮铃悬挂在车马上,可以发出清脆的声音,以警示路人。

掩耳盗铃

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因铃声而闹出笑话的晋国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这个成语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故事讲得是晋国的六卿之一范氏灭亡后,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这口大钟的造型和纹饰都很精美,小偷看到后,想把这口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搬不动。他想来想去,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块搬回家。

于是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慌了神,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别人,我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只听钟声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
【晋博微课堂】以晋系青铜之名,话中国成语故事(三)
于是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就放手砸起钟来,一锤接着一锤,钟声嘹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后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这就是“掩耳盗钟”的故事,因“钟,铃也。”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了“掩耳盗铃”。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掩耳盗铃告诉我们,对于客观存在的事实,采取闭目塞听,自欺欺人的话,终将自食恶果。 


这期的晋博微课堂就为大家分享到这了,在晋献公时期还有一个与人的五官有关的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留言里见吧~~ 

文字 / 樊玲    讲解 / 李丽娟   录音剪辑 / 程度
校对 / 陈晶敏 王瑞华   编辑 / 苗青
【晋博微课堂】以晋系青铜之名,话中国成语故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