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无款洛神轻舟卷(图1)
绢本 270CM*94CM
《洛神赋》是曹操的儿子曹植的著名辞赋。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相恋的故事。千年来《洛神赋》都被认为是描写美人的绝美篇章。那句“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让无数人向往。也让无数的画家付之画笔。其中最著名的要算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原本早已失传,现在仅存摹本。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洛神轻舟赋》是南宋时期的画家所画,也是依据对曹植《洛神赋》的想象所画。此画为绢底,设色工笔画,绘楼船一艘,一帝王端坐楼上,二宫女侍立左右。下层船侧坐四人摇橹,大船后有小船卫扈。人物景色笔法生动。图上方框内有楷书《洛神赋》诗句:“背下陵高,足性心留,遗情想象,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行,御轻舟而上沂,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
明唐寅长松泉石图轴(图2)
绢本 118.3CM*168.5CM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之一,人称“诗书画三绝”。
唐寅就是民间广为传颂的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在各种版本的故事中,我们所知道的唐伯虎是风流不羁,才华横溢的。但是,现实中的他却科场失意,未能走入仕途,而是以诗文书画终其一身。他曾师从著名院体画家周臣习画,却青出于蓝,成为吴门画派的中坚人物,能将文人画与院体画很好地结合,融“诗、书、画三绝”于一炉,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这幅《长松泉石图》可以看出唐寅受过宫廷画派的影响,构图严谨,描绘细腻,技法精湛,但画面又无宫廷画的匠气,看似随意的皴笔显示了画家放纵的性情,流露出文人画的书卷味。此画是唐寅为老师王鏊七十岁寿辰的献寿之作。王鏊是当世著名学者、官员。同时代的王阳明赞他为“完人”。唐寅曾送过一幅对联称赞自己的老师,上联是“海内文章第一”,下联是“山中宰相无双。”可见评价之高。而这幅《长松泉石图》上的题诗更是将王鏊比作东晋名士陶渊明和谢朓,赞扬了王鏊的名士风度。诗云:“莲社酒杯陶靖节,獭囊诗句谢元晖。无疆献上诸生祝,万丈冈陵不算巍。”
清弘仁长松羽士图轴(图3)
纸本 114CM*56CM
弘仁(1610—1664),俗名江韬,字六奇,无智,号渐江。歙县(今安徽歙县)人。
弘仁是明末秀才,明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一生以明遗民自称,寄情书画,用画笔来抒发他的亡国之恨,郁郁之情,及隐居之心。他在绘画上的成就极高。为新安画派重要奠基人之一,与查士标、孙逸、汪立瑞等四人并称“新安四大家”,又与石涛、朱耷、髡残等明遗民并称“清初四僧”。
我们现在看到的弘仁的这幅画作于康熙年间,那时他已步入晚年,是他创作技法最为成熟的时期。此画笔墨洗练,山石皴法似元人倪瓒的笔法,人物似宋人李公麟的风格。画幅上另有清书画名家查士标题跋,称“渐江上人画名重一时,于丘壑竹树,无不尽善,独人物不多见。此图作长松羽士,神韵幽闲,笔致皎洁,深得李伯时遗意。”这个意思是说,弘人擅画丘壑竹树,但很少画人物,而这幅人物画,却是极好的上层之作。从同时代另一名家的评价中,我们可见弘仁此画的珍贵。弘仁是清初的山水画大家,此幅是我们仅见的一幅他“客串”的人物画。
清郑燮墨竹中堂(图4)
纸本 138.1CM*86.1CM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以号行。江苏兴化人。擅画竹。
此幅墨竹中堂,巨石居中,巨石左右侧出长竹,或浓或淡,或高或矮,錯落有致,潇洒舒展。墨色浓淡相宜,将中国文人画的墨戏之力展现无余,很好的诠释了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理论。这便是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作品。板桥是他的号,他名燮。由于仕途失意,便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他也是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很擅画竹,尤其擅长于画劲瘦的竹子。对画竹子还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高其佩指画松鹿图立幅(图5)
纸本 200CM*110CM
高其佩(1660-1734),字韦之,号且园,又号南村,别号且道人、创匠、山海关外人等。汉军镶白旗人。以荫官至刑部侍郎,为清代“指头画派”创始人。其父高天爵曾任江西建昌知府,高氏生长在官宦之家,自幼喜嗜绘画,8岁开始临摹画,20岁时舍笔求指,用指头作画。在其作画题跋中,经常署有“铁岭高其佩指头生活”或“铁岭高其佩指画”等款式,并钤有各种别号和闲章,以铁岭人自居。
高其佩以指代笔进行绘画创作是有起因的。有学者提出,高其佩17岁丧父后,曾由其叔父高承爵抚养,居住于广东衙署之内,其间曾受到指画师父吴韦的点拨。据载,吴韦字山带,号虎泉,又称西席先生,他在康熙癸卯年(1663)之春曾作指画花卉图卷。吴韦以画家身份供职于粤衙署,其擅长的独特指画艺术对青年时期的高其佩有所影响,对他艺术风格的形成亦应有开启之功。他对绘画可谓酷爱之,他从来不以画业为轻,反以画家自居,为宦期间仍不辍画笔。
高其佩一生作画甚丰,但传世不多。他从未因仕途而荒废过创作,作品题材广阔,技法全面,其山水、花草、飞禽、走兽等,在他笔下都有独特之妙。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重视写生,都是从江山茂林中得来,绝不规仿前人,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而得丘壑真趣。目前在国内各大博物馆仅珍藏作品百余幅,私家所藏知晓者也仅十几件。贵州省博物馆收藏高氏指画不多,此《指画松鹿图立幅》是他指画精品的代表作。
徐悲鸿、谢稚柳、黄君璧合作竹外桃花立幅(图6)
纸本 131.1CM*80.1CM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寿康,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需融入西画技法。
黄君璧(1898-1991),原名允瑄,又名韫之,字君壁,号君翁。广州南海人。曾师从李瑶屏学画,抗战时期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时任院长的徐悲鸿与之亦师亦友。擅长山水画,将中国画的深远意境与西画的写实风格结合,自成一家。1949年迁居台湾。
谢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江苏常州人。擅长书法及古书画的鉴定。初与张珩(张葱玉)齐名,世有“北张南谢”之说。
此《竹外桃画立幅》是徐悲鸿、谢稚柳、黄君璧三人于1942年秋合作于重庆德纯斋。黄君璧作竹,谢稚柳作桃花,徐悲鸿画鸭子并题字。画作取苏东坡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之意。当时,徐、黄、谢三人均任教于西迁至重庆的中央大学艺术学院,交往甚密。作此画后,谢稚柳便赴敦煌随张大千研究石窟艺术。此画是难得的三人合作之图。
图片:贵州省博物馆 藏 编辑:信息中心 审核:王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