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座近70年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近20余万件藏品无疑是云南人民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无论是青铜、陶瓷,还是书画、工艺品,这里存放了千万年来云南这块神奇土地的文明痕迹。每一件国家宝藏,从来都不是与世隔绝的,古往今来,它都与你我有关。而正是这一件件国之瑰宝,组成了我们自信和自豪的基石。

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云南纺织工艺器物历史久远,各民族相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会了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断纬提花,织出本民族特色的织物,呈现出简练、粗犷、纯朴、自然的特点,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各类精美的纺织品数不胜数,最美轮美奂的当数织锦,以傣锦、壮锦等最为著名,阿昌、德昂、佤等族也有织锦。少数民族群众还喜欢用金、银、铜、植物、石头、骨头以及其他材料做成的饰品来装点自己。云南民族服饰之美,美在鲜明亮丽的款式上,美在五彩斑斓的色彩上。种类繁多、特点各异。从清代的绣花兜肚、披肩、女服、马裙,到日常生活中花团锦簇的各色衣饰、羊毛披毡以及男子的扎染衣、贯头衣等,精品应有尽有,颇富特色。

贯头衣

『滇地宝藏』第25期——云南少数民族服装
长136厘米
绸、布、银

贯头衣是人类发明纺织初期的服装形式之一。贯头衣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后汉书·西南夷传》:郑纯为永昌郡太守时,“与哀牢人约,邑豪岁输布贯头衣二领,盐一觚,以为常赋,夷俗安之”。在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纺织场面贮贝器”“四人舞俑”等青铜器中都有身穿贯头衣的人物形象。它的制作简单,以一块整布对齐,在中间挖一洞以头套之,披于两肩自然垂下。贯头衣遗留着古代服饰的形制痕迹,历经两千年,至今在云南的彝、瑶、布朗、佤、苗等民族中仍然可见。

火草衣

『滇地宝藏』第25期——云南少数民族服装
长115、宽90厘米
火草、麻

西汉时,云南民族已经使用踞织机,他们采用野生植物纤维为原料,织布制衣。在云南省博物馆藏品中,有一类服饰的质料非常独特,它是用火草(云南高山树荫、灌木从中的一种菊科大勾丁草属的植物)纤维织成的布来缝制的。古籍中有楚雄武定彝族“衣火草布,其草得于山中,缉而织之”的记录。火草布色白带微黄,保暖性好。由于火草非常细小,采集不易,一件火草衣要一个家庭几年的共同劳作才能完成,因此这件较大形制的火草衣显得尤其珍贵。

傣族女服

『滇地宝藏』第25期——云南少数民族服装
衣长58.5、裙长93厘米
缎、棉、银

上衣为蓝地团狮纹缎,对襟,黑缎圆领上镶镀金银泡6枚、蝶形镀金镶珠银领扣1枚,襟镶圆形八仙镀金银牌8枚,依双肩两面各镶坠鱼鳞须镶珠银泡2组,衣袖接拼红缎金丝银线绣凤,接袖处镶镀金银花17枚,衣后肩坠鱼鳞须镶珠银泡5组,衣摆坠灯笼铃坠20组。筒裙为黑地接傣族织锦,裙底缎镶银蝴蝶链铃坠32组。整套衣裙装饰华丽,富贵异常,为傣族上层妇女盛装。

彝族铜鼓男上衣

『滇地宝藏』第25期——云南少数民族服装
衣长80、袖长38厘米
蜡染布

蜡染纹底,圆领,对襟,布纽铝扣,三件套装。袖子为套袖,共三层套叠,衣后为燕尾开岔。以灰色为底,花纹统一为铜鼓纹,大小相等,布局均匀,手工绘制。彝族是云南至今还在使用铜鼓的几个民族之一,铜鼓大多在祈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仪式上使用,所以鼓面多铸刻太阳纹。把铜鼓太阳纹装饰在身上,寓意吉祥,既有传统蜡染的朦胧之美,又似一幅现代装饰画。

壮族银衣

『滇地宝藏』第25期——云南少数民族服装
衣长49、袖长45厘米
棉、银

直领,大襟,右衽。领、襟、袖口皆以色布拼饰。后背以金银线、蓝色紫色红色线绣一方形图案,正中绣6个寿字,并镶饰乳钉银泡。其银线绣有“鸿翥堂本机纯纬敬贡",并绣印章一枚。上衣前胸从领至衣摆披有一件银泡褂,白布地镶满乳钉银泡,并坠有鱼铃坠,穿在身上闪闪发光,走起路来响声清脆悦耳。为壮族上层妇女盛装,极具云南地方特色。

往 / 期 / 回 / 顾


古滇国青铜器系列

铜鼓  /  编钟  /  乐舞  /  贮贝器  /  牛虎铜案  /  兵器


南诏、大理国佛教文物系列



古代书画系列



现当代书画系列

廖新学作品:人物肖像  /  花卉  /  滇池风光  /  雕塑
刘自鸣作品:瓶花

陶瓷系列



少数民族文物系列


 摄影:邢毅   编辑:叶之声   美编:郑舒文
审核:杨雯玥   陈一览
『滇地宝藏』第25期——云南少数民族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