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的作者说“国王们是由伟大的战马所造就的!"纵观历史我们发现,马从战车中脱颖而出成为战马,成为人类作战方式的主力去拱卫一个个君王。国王们苦苦等待了近千年,在这漫漫长夜中,普天之下的青聪骏骥都在等待着什么呢?《骏驰骥骧——中国传统马文化展》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给我们呈现了答案!
小文物诉说着大历史
铜车马仪仗俑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小文物诉说着大历史
持戟铜骑士俑
甘肃省博物馆藏

这是著名的甘肃武威县雷台汉墓中的青铜武士俑。十七件武士俑组成了一支威风凛凛的骑兵仪仗队,这些武士俑传递出的与骑兵相关的信息至少有三个:武士们手持长戟或长矛,没有配备骑兵常规的弓箭;武士跨下可见隆起的鞍桥;武士双腿自然下垂,脚上没有马镫。

说到骑马,游牧民族是农耕民族天然的老师。从“胡服骑射”开始,“善骑腰弓”就是农耕民族不懈努力的目标,汉初的李广因拥有与匈奴比肩的驰骋控弦技能,被赋予“飞将军”之名而载入史册!然而,面对“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的游牧民族,汉帝国自“白登之围”后,一直采取和亲等妥协、防御政策,然“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汉武帝变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的总战略,带来了战术转型,也必然带来了骑兵武器的改变。
小文物诉说着大历史
铜戈
战国
贵州省博物馆藏

小文物诉说着大历史
铜矛
战国
贵州省博物馆

戟和矛是中国古代长兵器中的佼佼者,早在商、周时期便被大量运用,是步兵和车兵的常规武器。它主要以近身刺杀为攻击方式,在冲击与近身肉搏中,攻击性、杀伤力极大。《史记》:元狩二年,霍去病“……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座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非常明显,霍去病穿插迂回一千多里,避开与匈奴正面交战,从侧后发起攻击,“合短兵”即利用马的冲击力冲垮敌阵造成胶着,继而用汉军善长的“坚甲利刃、长短相杂、剑戟相接”“杀、斩、诛”!时至东汉,骑兵冲击战术从对匈奴骑兵军阵发展为对汉人步兵军阵,并有大量专职“突击”骑兵军团的史载。概而言之,大汉帝国,变远程射击为近身肉搏,长戟取代弓箭成为骑兵的主要作战兵器。雷台汉墓骑兵俑手持长兵器的场景是否是这一历史的表现?

无论手持什么兵器,没有马镫,“骣骑”靠什么保证骑手自己不会坠马?武士俑跨下的马鞍似乎给出了答案。仔细观察,武士俑跨下的马鞍与我们既有认知的马鞍有很明显的区别:这就是前、后鞍桥高隆,俗称“高桥马鞍”。
小文物诉说着大历史
彩绘陶甲骑具装男骑马俑
北魏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小文物诉说着大历史
灰陶马
西安市长安区博物馆

马鞍有软、硬之分,最早的软马鞍是亚述帝国的布鞍,斯泰基人进而改造为皮鞍。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出现软鞍,而最早也是最先进的硬马鞍则出现在大汉帝国。到目前为止,最早表现高桥马鞍的文物就是这批雷台汉墓武士俑。高桥马鞍由毛毡与木质框架组成,是用网状后鞧带固定在马背上,它的优势在于把骑手的重量分担在坐骑的脊柱两侧,降低了战马后背所承受的压强,前、后隆起的鞍桥,为骑手的前、后方提供了依托,限制其身体前后倾斜趋势,大大增加了骑手纵向的稳定性,减少因颠簸或反作用力带来的前覆后翻的危险——这应是冲击战术的保障。南北朝时期高桥马鞍发展最为充分,而唐代开始,高桥马鞍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因为马镫在唐代的普及,骑手凭借马镫完全能够自如地控制自身的稳定,马鞍上的高桥也就失去了意义而成为累赘了。
小文物诉说着大历史
三彩陶马
昭陵博物馆藏

这件唐代陶马俑身上的鞍似乎只是前桥高隆,有学者认为,保留前桥的高度仅是作为上马的抓手,在“昭陵六骏”石刻中,我们几乎看不见隆起的高桥了。
小文物诉说着大历史
小文物诉说着大历史

小文物诉说着大历史
小文物诉说着大历史

小文物诉说着大历史
小文物诉说着大历史
昭陵六骏

高桥马鞍是马具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它在保证骑手稳定的同时,客观上为马镫的出现作了预设。试想,如果没有硬质马鞍的支撑,骑手与武器的重量会在马镫向下力的作用下,集中于条状的马镫带,极大的压强会造成坐骑的背脊损伤!同时,高隆的马鞍增加了上马的难度,这成为马镫出现的诱因。最早表现具有马镫的文物是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中的骑马陶俑,我们看到,早期马镫仅有单边,显然是为方便上马的设施。但是,可想而知,骑手对单镫的体验,无疑使双镫的出现顺理成章。《骏驰骥骧——中国传统马文化》中展出了两对马镫:
小文物诉说着大历史
鎏金蔓草纹铜马蹬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小文物诉说着大历史
鎏金龙纹铁马镫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上面这对是辽代蔓草纹鎏金铜马镫;下面这对是清代铁质马镫,其形制属于马镫的完成式。这种形制是对唐镫的沿袭,属于马镫的过渡式。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柄短且柄顶端穿孔部加大,可使较粗的皮带进行捆扎;二是镫环底部加宽,使骑乘者的足部与镫环底的接触面扩大,不仅舒适且稳定,这两点都为后来的马镫所承袭。辽代的马镫基本为铁质、素面,个别装饰华丽的镫仅现于身份特殊的大墓中。展览中的这件辽代马镫做工精细,在镫环上铸有蔓草纹,而且还运用了鎏金装饰工艺,在以往的考古记载中,只有陈国公主墓出现过这样的马镫,由此看来,这对马镫的主人非富即贵!

马镫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让骑马变得容易。它使骑手不仅克服上马的难度,更让骑手不再靠蜷曲着双膝,全程不懈怠地夹住马腹来保证自身不坠马,而是以马镫作为双脚的支点,更有效也更容易地控制身体,从而保证了在马上的稳定性。由于解放了双膝,骑手可以合理地支配自已的身体,自主地选择,自如地使用武器。这样一来,骑兵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机动部队!

由于马镫让骑马变得简单,在唐朝,女人骑马成为时尚,朱雀大街上头戴冪篱的贵富千金们悠然自得的骑姿,把盛世大唐装典得分外妖娆!
小文物诉说着大历史
彩绘陶女骑马俑
昭陵博物馆藏

当然,马镫带来的效应岂止装点!它是马具发展的最高峰,它让马挣脱战车一跃成为冷兵器时代的王者!踏在马镫上的各个民族谱写了一首首波澜壮阔的史诗!历史学家们认为,它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简单而伟大的发明”!
小文物诉说着大历史
马具展柜

原来,天下的青聪骏骥千年等待的是一套完整的马具,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硕果!
文字:王静玉(志愿者)
编辑:信息中心
审核:王曼

小文物诉说着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