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首先要保护好、管理好、解读好文化遗产,其次要深入挖掘凝结在文化遗产中的文明底蕴,激活其内在生命力,融入当代生活。再次要讲好遗产故事,传承中华文明。

一、守土有责,保护好遗产

秦陵兵马俑入选世界遗产的历程,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1987年6月23日至26日,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第十一届会议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国际古迹遗产理事会的代表巴黎大学教授普雷苏伊尔对各国申请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项目逐一介绍,接着主席团进行审议。中国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获得主席团讨论一致通过,并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

1987年12月7日至11日,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会议在巴黎召开。中国的秦始皇陵(含兵马俑坑)等6处遗产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88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专家组到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考察,对保护现状进行评估。1991年7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故宫漱芳斋举行颁发“世界遗产”证书仪式。

2005年10月1日,《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陕西首部关于世界遗产地的单项地方法规,对于加强秦始皇陵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2010年,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创建国际一流文化博物馆,创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扎实开展秦陵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考古发掘以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推动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用行动践行守土有责的铮铮誓言。

讲好文化遗产的故事
秦始皇陵

二、传承文明,管理好遗产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指出:“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为我们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提供了根本遵循。

秦兵马俑以其壮观的军事阵容和写实的雕塑艺术,扩展了秦始皇陵的影响,促使秦始皇陵率先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科学严谨的考古发掘和扎实有效的保护修复,让秦兵马俑具备了走出去的底气。如今,秦兵马俑已经作为文化大使已出访了45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个城市,海外观众接近3000万人次,秦俑展成为全球文物展览中最受青睐的展览品牌之一。

秦始皇陵入选世界遗产以来,秦陵秦俑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同步进行,成立课题组,开展国际合作,进行科研攻关,破解保护难题。从拼对、粘接、还原、解密中,从遗址和文物的细微处,展示先民严谨勤勉的精神,重现两千年前的精彩,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古城西安。

讲好文化遗产的故事
保护修复

通过科学管理,让文化遗产为当代社会服务,为现代生活服务,让文化遗产不再陈旧、沉默、尘封,让文化遗产在被关注、被观赏、被分享中得到保护、诠释和延续,发挥了文化遗产涵养文化、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作用。

三、讲好故事,解读好遗产

文化遗产是文明的物证,是珍贵的记忆。为了讲好故事,必须对文化遗产予以精准解读。精准解读的标准有三个:一是解读出来的语言准确优美,二是解读出来的文字富有思想性,三是解读出来的故事有趣味。

如何做到精准解读?一要选准,从众多文化遗产中选出与时代发展、与主流价值观、与观众期盼相吻合的文物。二要吃透,要对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进行综合研究。三要讲好,通过展板、动漫、视频、情景剧、专题片等方式提炼出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

近年来,秦陵博物院策划了“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秦陵移动课堂”“欢乐博物馆”“秦俑百问微课堂”等一系列体验历史、分享文化的精彩活动,让秦陵文物走近观众,贴近生活。“欢乐博物馆”项目,包括我是“秦代书法家——学写秦小篆”、“我是小小秦工匠——学塑兵马俑”、“我为秦俑涂颜色——学绘兵马俑”、“我是秦俑修复师——学修兵马俑”、“我是秦俑造型师——学编秦发髻”、“我是非遗传承人——学剪兵马俑”等活动,让青少年了解文化遗产知识,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讲好文化遗产的故事
学绘兵马俑


我认为,遗产地如果找对讲故事的方式,提升讲故事的水平,选准讲故事的媒介,就能激活公众的参观热情,使文化遗产焕发生机,“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众的精神家园。

讲好文化遗产的故事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