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极子按:山文化追求的是空间的扩张,水文化心仪的是时间的绵长,这也是中华帝国的古老梦想。

上篇咱们谈到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严重差别,一言以蔽之:西方写真,东方写意。都是一个地球村的社员,作画的差距咋这么大捏?原因很简单:西方人容易燥起来,都是干一天玩三天的三和大神转世,到处趴趴走的时候就顺带着用素描法把沿途景物画下来,以便下次再来逛。所以呢他们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把风景当地图来画,讲究的就是个准确逼真,否则哥伦布拿了张臆造的地图岂不是要一直漂流到月亮上去?

《与艺术沾边·602》中国文化的双螺旋
▲ [南宋] 马远(?)《墨画山水图》轴,约1200年, 绢本水墨,纵25.2厘米,横24.5厘米

日本静冈县热海市 MOA美术馆藏
 
如果说西方风景画脱胎于地理制图学,那么中国山水画的娘家就是风水学。我们从北宋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里就能发现蛛丝马迹,他们在介绍山水画谋篇布局时简直就是在抄唐代风水学的作业。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林泉高致》)
 
为什么中国人对山水画的兴趣起源于古老的风水控呢?简单说来因为中国人:宅。中国人稳当,不爱动,为了建造一所能保证自己在里边正确蠕动或不动的宅子,不论阴宅还是阳宅,中国人卜居时就特别看重风水。一幅远山近水的风水画(画里最好还能添个茅屋啥的)能让他们瞬间颅内高潮好几遍——这种贤者时间的蜜汁微笑是不是在当今看山景房湖景房楼盘的中国人脸上依然能找到?
 
《与艺术沾边·602》中国文化的双螺旋
▲ [五代] 关仝《关山行旅图》轴,10世纪上半叶,绢本水墨 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既然山水画的祖宗是风水先生,那么山水画重在写意的美学指归就不难理解了:阴阳向背,寒暑朝昏,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山为静,水为动;山为常,水为变;山为仁,水为乐——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所以晋宋间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把山水画称作“仁智之乐”。

《与艺术沾边·602》中国文化的双螺旋
▲ [北宋] 范宽《谿山行旅图》轴,11世纪早期,绢本水墨,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各种山水意象当中,“空间”与“时间”是山水的核心隐喻。用山来表达空间是再自然不过的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但那苟且只要足够远,再来点云山雾罩啥的,那么苟且就会因为看不清楚而显得特别有诗意。用水比喻时间也对呀:人生一过三十,日子就如永定河开闸放水,哗哗地一去不复返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站的那个川会不会是永定河呢……

《与艺术沾边·602》中国文化的双螺旋
▲ [南宋] 马远《水图》卷(局部),约1200年,绢本水墨,纵26.8厘米,横41.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水是中国文化的DNA,是中国文化的双黄连双螺旋。这一点从上古两大神话体系中就能看出端倪——象征山的昆仑神话和代表海(水)的蓬莱神话。山文化追求的是空间的扩张,水文化心仪的是时间的绵长。这也是中华帝国的古老梦想:帝国不能光追求无限扩张、开疆扩土,还得追求国祚永昌、长乐未央。史学界有句老话叫做“胡运不过百年”,喜欢打打杀杀的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马背帝国之所以短命,左不过是因为他们还没吃透讲究平衡感的汉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