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一件宝,见一座城”,开启历史记忆,传承文明印迹。近期大同市博物馆、大同日报社合作在大同市博物馆、大同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推出【发现大同】栏目,第一季以“品鉴文物”为主题,用一件件文物串联起一座城的“故事”,再现古都盛世风华,细酌城市厚重历史。每周日,让我们一起相约大同市博物馆,将镜头与目光聚焦这些“文明密码”。
前言
北魏雕刻艺术的辉煌时代
一件国宝珍品级别的浮雕艺术精品——石雕棺床(上期推出),一件圆雕艺术佳作——柱础,用它们的精美细节和艺术价值,佐证了当时北魏的辉煌。
北魏文成帝继位第二年(453年),在都城以西的云冈开窟五所,从此拉开了北魏雕塑艺术大幕。武周山下聚集着数万名工匠,创造了石破天惊的传世之作——云冈石窟。
司马金龙(?——484年),生活在太武帝至孝文帝执政时期,作为当时的朝廷宠信、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为我们留下的石雕棺床和柱础,自然可以代表当时的雕刻技艺水准,也有理由相信,这两件宝物与云冈石窟的佛像雕塑一脉传承。
一座墓葬,揭开一个王朝的秘史
一个家族,浓缩一部东晋北魏的文化融合史
03
司马金龙 石雕柱础
01
柱础是个啥东东
柱础是中国古代建筑构件一种,又称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柱柱皆有,缺一不可。既能使落地屋柱不受潮湿腐烂,又能加强柱基的承压力。
柱础大致分为覆盆式、覆斗式、基座式、圆鼓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四件为覆盆式与基座式复合的柱础。
02
镇馆之宝
石雕柱础共出土四件,出土时已散乱,主要集中在后室两道和后室南部,有一件被扔置在石棺床上。其大小、纹饰略有不同,据推测应是漆画屏风(木板漆画)的插座。现山西省博物院与大同市博物馆各存两件。
2019年1月,司马金龙墓石雕帐座获评山西省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
司马金龙夫妇墓柱础(也就是石雕帐座),两两相同,均以浅灰色细砂岩雕制。
大体尺寸为高16.5厘米,底座边长32厘米,柱孔直径7厘米。方形底座,其上呈覆盆形,顶部高浮雕莲瓣,中心有圆形插孔。周边雕蛟龙穿行于群山之间。
研究者认为其与东晋陶质龙、虎帐座的功用相同,均是上面立杆用于支撑帷幕的帐座,在近榻底的四角放置。帐座、立杆、帷幕组合的复原形态如屏风板漆画“李善养孤”“李充奉亲”诸图的榻上帷幕。在组合使用时,雕有伎乐童子的两件较为精美的帐座可能置于前端。
方座四边浅浮雕忍冬纹和云纹,柱础底座四边浅浮雕缠枝莲纹,其间为伎乐人物。
四件中,其中两件帐座在方座面四角圆雕出伎乐童子。
没有伎乐童子的一件
有伎乐童子的一件
03
大美无言 伎乐童子
其中两件帐座在方座面四角圆雕出伎乐童子,分别演奏细腰鼓、鸡娄鼓、行鼓、筚篥、排箫、埙、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等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及弹拨乐器。研究者认为其中的伎乐大多属“西凉乐”。
可惜只有两个伎乐童子是完整的,其他两个已有部分损毁。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们都美得不可方物
03
无与伦比 佛教纹饰
帐座石雕的整体风格与云冈石窟中期的风格一脉相承,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细绳纹、绹纹、联珠纹、忍冬纹都是极具佛教色彩的纹饰。
考究的纹饰、精湛的工艺,述说着这个刻在石头上王朝的种种故事。
与云冈石窟一脉相承的这件石雕柱础,再次佐证北魏高超的雕塑艺术,相信大同“中国雕塑之都”的实力已在此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看过陕西的兵马俑,但你一定不了解大同的司马金龙墓葬里也有一个庞大的”军团“。这支气势恢宏的俑阵,记录着一个辉煌的平城时代,见证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搬好小板凳,相约下周六,我们一起说说他们的故事!
©大同日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栏目题字:杜鹃
摄影:景行大同 李航
文案:贺英
资料提供:王雅玲 王利霞
责编:王宇
审核:邓琳
监制:刘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