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自古以来,成都平原由于独特的地形特征,再加上季风性气候,夏季多暴雨。遇到风调雨顺的年头,蜀地是《后汉书》中“沃野千里,土壤膏腴”之地;遇到洪水爆发,则是唐代诗人岑参口中“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的景象。于是,出于对自然力量的感知和敬畏,古蜀人开始了一条漫漫治水路。

01
古蜀象祭

金沙遗址博物馆遗迹馆,是金沙遗址大型祭祀活动场所的所在地。这里静静地躺着一条干涸的古河道。古河道的南岸,密集地出土了金沙遗址制作最精,等级最高的一批遗物。因此推测,三千年前,一条由西向东的河流穿过祭祀区,古蜀先民在河边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古蜀人,靠什么治理水患?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古蜀人,靠什么治理水患?

当时的成都平原,气候远比现在温暖湿润。饱受水患影响的古蜀人,将祭祀仪式的地点选在河岸边,祈求风调雨顺。仪式结束之后,他们将精美的金、玉、青铜器和象牙等祭品埋在河滩上。下次祭祀又重复同样的动作,前后持续约600年。

“壶涿氏掌除水虫,以炮土之鼓殴之,以焚石投之。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沉之,则其神死,渊为陵。”
——《周礼•秋官•壶涿氏》

值得注意的是,古蜀先民在祭祀中使用了数以吨计的象牙。根据《周礼》记载,中国古代方术家多用象牙殴杀水神。有人推测,象牙就是古蜀人专门用来镇杀水中精怪、防止河水泛滥的祭品。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古蜀人,靠什么治理水患?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古蜀人,靠什么治理水患?

肩扛象牙纹玉璋,金沙遗址出土。从图案可看出古蜀人使用象牙祭祀的方式。


02
开明治水

所谓求人不如求己,光靠祭祀显然不能解决水患。在文献记载中,古蜀人还发挥聪明才智,采取疏通水道、因势利导的方式,让成都平原躲过洪水。

据《蜀王本纪》记载,第四代蜀王——杜宇时期, 一场大洪水侵袭成都平原。

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
——杨雄《蜀王本纪》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古蜀人,靠什么治理水患?

相传,正当杜宇束手无策之时,荆楚人鳖灵的尸体顺着江水漂到了蜀地,继而神奇地复活了,与杜宇相见,传授治水方法。

鳖灵用火烧水激、开山取石的方法,开凿玉垒山,分流泄洪,水患得以解除。因治水有功,他接受杜宇的禅让,成为了第五代蜀王。

03
水利工程

关于鳖灵的记载,虽有些夸大神化,但见证了古蜀人治水的艰辛历程。而真正让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则应归功于秦郡守李冰兴修都江堰的壮举。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古蜀文明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大家庭中。秦国任李冰为蜀地郡守,治理频频爆发的洪水。李冰先建宝瓶口以分流岷江,作分洪、灌溉之用;接着又在岷江中修分水堰,使分流更加畅通;最后修筑飞沙堰,控制宝瓶口的水量和泥沙,前后持续8年,终于成就了历史工程——都江堰。此后,成都成为“天府之国”,绵延千年繁荣。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古蜀人,靠什么治理水患?
历经2000多年风雨,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图据“成都发布”

数千年与水患斗争的经验,让古蜀人懂得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也在时刻提醒现代人——敬畏自然、保护自然。

最后,附赠几张成都暴雨后的雪山、彩虹。愿暴雨过后,河清海晏。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古蜀人,靠什么治理水患?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古蜀人,靠什么治理水患?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古蜀人,靠什么治理水患?
图据网络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古蜀人,靠什么治理水患?

参观指南

当前展览:
“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特展
“走进金沙”常设展
“诗意金沙——古蜀文化主题诗歌作品展”
门票:70元/人,常设展、特展一票通;需提前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咨询电话:028—87303555)。目前可办100元/张年卡、200元/张亲情卡,详情可在公众号对话框发送“年卡/亲情卡”自动获取办理方式。
鹿苑:目前恰逢梅花鹿繁殖期,为了游客安全暂不敞放,大家可在鹿苑外围观。
开馆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17:00停止售票),周六、周日延时开放至20:00。
交通:地铁7号线“金沙博物馆”站C口出;自驾游客可在南门或北门停车场停车。
图:见图注;文/排版:张帆
校审:秦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