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领略北疆自然之美

一、博物馆概况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座集收藏陈列、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自然博物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坐落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南二环 13 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博物馆建筑由东区、西区两部分组成,通过四层连廊连接。其建设用地面积达 3.34 公顷,总建筑面积为 48759 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41156 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 7152 平方米。西区最高为八层,建筑高度为 64.8 米;东区为四层,建筑高度为 22.8 米,地下还有一层。这样的建筑布局既大气又富有特色,为展示内蒙古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博物馆不仅在建筑规模上令人瞩目,更在功能和定位上独具匠心。它立足内蒙古,致力于展示内蒙古大森林、大草原、大水域、大沙漠、野生动植物、远古生物与古环境及地质矿产、农牧业、蒙医药、旅游等各领域的自然资源,成为宣传内蒙古、让世界了解内蒙古的重要窗口。

二、历史沿革

(一)建馆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风景壮美,资源丰富。为了充分展示这片土地上的丰富自然资源,内蒙古自治区批准建设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并将其列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的献礼工程。2016 年开始筹建的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目标是成为一座集收藏陈列、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自然博物馆,长期陈列大量动物、植物及矿物标本,努力打造成泛北极圈自然资源特色鲜明的自然博物馆。

(二)发展历程

2016 年,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正式启动。由于此前内蒙古并没有自然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布展等方面的经验,整个项目几乎是从零开始,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然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给予了充分的资金支持,为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的主要领导多次听取规划建设进度报告,并提出指导意见,针对实际问题多次实地调研和现场办公,确保项目顺利进行。为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国内顶尖自然博物馆的经验,自治区自然资源厅领导多次带队前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与国内自然博物馆进行学习和交流。2016 年 10 月,王军有被选任负责筹建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18 年 11 月 10 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正式揭牌开馆。开馆以来,博物馆积极与国内多家自然博物馆在馆际间藏品交流、交换、互展及举办临展、特色展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还与蒙古国色楞格省综合博物馆就科研、教育、宣传、标本互展等事项进行深入交流并签署合作备忘录。2021 年 5 月 18 日,内蒙古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所正式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揭牌成立,同日举办遇见晶灵 - 特色矿物晶体展。2022 年,完成文创产品开发项目主题形象设计工作并通过专家评审,对四层绿色内蒙古蒙医药展区进行升级改造,举办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 4·22 世界地球日活动。2023 年 5 月 25 日,与上海科技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3 年,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成功获评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

三、设计布局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设计布局独具匠心,充分展现了内蒙古的自然风貌和特色资源。

总建筑面积达 48759 平方米的博物馆,建筑由东区和西区组成,通过四层连廊巧妙连接。这种设计不仅在空间上实现了功能分区,还为参观者提供了流畅的游览路线。

馆内设有壮美内蒙古、远古内蒙古、富饶内蒙古、绿色内蒙古、恐龙的故乡五大主题展厅。

“壮美内蒙古”展厅位于东区一层,展陈面积 3280.6 平方米。展厅包括“大森林”“大草原”“大水域”及“大荒漠”四大展区。走进“大森林”展区,仿佛置身于大兴安岭,落叶松生长在栈道两侧,光电屏幕上不时有飞鸟穿过,野鸡、驯鹿、棕熊等动物驻足林间,鸟叫声不绝于耳。“大草原”展区呈现出呼伦贝尔草原的美景,牧人在没膝的绿草中悠然放牧,莫日格勒河道蜿蜒流淌,让人仿佛能探究蒙古兔、草原狼的神秘生活。“大水域”展区中,乌梁素海的黄河鲤鱼成群游过,呼伦湖畔的天鹅展翅欲飞,额尔古纳湿地中野鸭正在孵化。“大沙漠”展区逼真复原了巴丹吉林沙漠,在这里可以清晰观察沙漠里的昆虫,还能触摸额济纳旗的胡杨树。

“远古内蒙古”展厅位于东区二层,以时间为主线,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时期。序厅展示了浩瀚的宇宙和悠久的地球历史。古生代展区有最具代表性的远古动物三叶虫、地球史上最早的肉食性动物奇虾等。过渡厅上演地球历史上著名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中生代展区展示了南海北陆的爬行动物和霸主恐龙。新生代展区的铲齿象、猛犸象、古人类等化石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富饶内蒙古”展厅位于东区三层,以矿产资源为主线,重点介绍内蒙古矿产资源成因、种类、分布特征以及矿山开采利用的历史和现状。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富,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 172 种矿产资源中,内蒙古地区就有 138 种,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 87 种、45 种列前三位、17 种居全国首位。展厅中展出各种矿石、矿物,晶莹欲滴、色彩斑斓。荧光矿物发光小屋更是利用矿物的光学特性,成为本馆的一大特色。

“绿色内蒙古”展厅位于东区四层,主要展示内蒙古具有代表性的绿色资源行业、绿色发展策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历程成果。从蒙医疗术方面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内蒙古人民用科学治沙的事迹诠释了生态理念,丰富的水利、电力、风能、太阳能为绿色北疆提供能源支撑,生态放牧向全国人民输送绿色农畜产品等。

“恐龙的故乡”专题展厅位于博物馆西区四至六层,以在内蒙古境内发现的恐龙为主线,展示内蒙古地区恐龙标本、研究历史与成果。展厅中的“完美巴彦淖尔龙”骨骼完整度高达 97%;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模式标本“精美临河盗龙”“原角龙一家”的化石包、世界上最早发现的恐龙蛋以及带有胚胎的恐龙蛋,更有小行星撞击地球留下的“铱黏土”标本,让参观者领略远古时代的自然遗迹。

四、基本陈列

(一)壮美内蒙古

“壮美内蒙古”展厅犹如一幅绚丽的自然画卷,将内蒙古的壮美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大森林”展区中,内蒙古森林面积约 25 万平方千米,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 20%以上,森林蓄积量超过 14 亿立方米。从东到西分布着的天然林区以及人工林区,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大兴安岭的林海之中。落叶松挺拔屹立在栈道两侧,光电屏幕上不时有飞鸟掠过,野鸡、驯鹿、棕熊等动物在林间悠然自得,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森林画卷。

“大草原”展区,呼伦贝尔草原广袤无垠,牧人在没膝的绿草中悠然放牧,清澈见底的莫日格勒河道蜿蜒流淌。神秘的地下洞穴更是激发着人们对蒙古兔、草原狼等动物生活的好奇与探索。

“大水域”展区,乌梁素海的黄河鲤鱼成群游过,展现着生命的活力;呼伦湖畔的天鹅展翅欲飞,优雅的身姿令人陶醉;额尔古纳湿地中野鸭正在孵化,孕育着新的希望。

“大沙漠”展区,逼真复原的巴丹吉林沙漠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这里,可以清晰观察沙漠里的昆虫,感受它们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生存;还能触摸额济纳旗的胡杨树,领略其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二)远古内蒙古

“远古内蒙古”展厅仿佛一台时光机器,带领人们穿越时空,探寻内蒙古远古时期的生物与古环境。

展厅以时间为主线,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时期,将内蒙古悠悠 35 亿年沧海巨变的地质历程及其演绎出的生物进化史重现于世。序厅展示了浩瀚的宇宙,让人了解悠久的地球历史。古生代展区,远古动物三叶虫、地球史上最早的肉食性动物奇虾等化石,让人惊叹地球上的生命奇迹。触摸生存于奥陶纪的菊石化石,仿佛能感受到远古海洋的神秘气息。过渡厅上演地球历史上著名的五次生物大灭绝,让人深刻体会到生命进化的曲折与艰难。中生代展区,南海北陆的爬行动物和霸主恐龙成为该时期的生命亮点。热河生物群中,1996 年被发现的世界上第一件带毛的恐龙化石——中华龙鸟的问世,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越来越多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出现在人们面前。新生代展区,铲齿象、猛犸象、古人类等化石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构筑了一幅生命诞生发展的全景图。

(三)富饶内蒙古

“富饶内蒙古”展厅彰显了内蒙古丰富的地质矿产和农牧业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品种丰富,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 172 种矿产资源中,内蒙古地区就有 138 种,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 87 种、45 种列前三位、17 种居全国首位。展厅中展出的各种矿石、矿物,晶莹欲滴、色彩斑斓。利用矿物的光学特性设计的荧光矿物发光小屋,在紫外线等外来能量的激发下,平时毫不起眼的矿石发出绚丽的荧光,成为本馆的一大特色。在这里,可以了解矿床的成因、找矿的方法、矿产资源的分类等。同时,还能看到我区所产矿物晶体观赏石,如包头矿、黄河矿、黄玉、绿柱石、电气石、紫锂辉石等,它们不仅有使用价值,有的还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矿石晶体室外展陈矿石园共采集产自我区境内的各类岩石标本 103 件,集中展示了能源、金属、非金属等优势矿产和典型及构造类岩石,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内蒙古的矿产资源。

(四)绿色内蒙古

“绿色内蒙古”展厅突出了内蒙古的生态特色及中蒙医药展区。

展厅主要展示内蒙古具有代表性的绿色资源行业、绿色发展策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历程成果。从蒙医疗术方面,通过蒙医药的唯一性、独特性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内蒙古人民用一部部斗沙、治沙、用沙的事迹,诠释了科学治沙的理念。丰富的水利、电力、风能、太阳能为绿色北疆提供能源支撑。生态放牧向全国人民输送绿色农畜产品等。全面展示了内蒙古地区的蒙医蒙药、农林水牧、气象工作、新能源开发、自然保护区及旅游贸易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规模、特色和成果。2022 年 3 月,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对四层绿色内蒙古蒙医药展区进行升级改造,与内蒙古中蒙医药研究院合作,将原《绿色内蒙古》蒙医药展区升级改造成中蒙医药展区,并重点对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成果突出展示。

(五)恐龙的故乡

“恐龙的故乡”专题展厅充满着神秘与震撼。

展厅位于博物馆西区四至六层,以在内蒙古境内发现的恐龙为主线,展示内蒙古地区恐龙标本、研究历史与成果。展厅中的“完美巴彦淖尔龙”骨骼完整度高达 97%;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模式标本“精美临河盗龙”“原角龙一家”的化石包、世界上最早发现的恐龙蛋以及带有胚胎的恐龙蛋,更有小行星撞击地球留下的“铱黏土”标本,让参观者仿佛穿越回远古时代,领略自然遗迹的魅力。内蒙古地区有着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产地,如乌拉特后旗早白垩世恐龙化石产地、查干诺尔早白垩世恐龙化石产地、鄂尔多斯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等。目前全世界发现的恐龙已超过 1000 多种,中国已经发现的恐龙有 200 多种,内蒙古发现的恐龙已有 36 种。内蒙古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恐龙蛋的地方,也是发现最古老带羽毛恐龙的地方,同时又拥有丰富的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还保存着世界罕见的风沙埋藏状态的恐龙化石,因此,内蒙古被誉为“恐龙的故乡”。博物馆与内蒙古蒙久儿童自然科普研究院结合共同对“恐龙的故乡”展厅进行二次开发,针对内蒙古地区的恐龙进行深入研究,开发了一系列关于恐龙的科普探索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掌握恐龙的外貌特征及生活习性,拓展展厅中恐龙的相关知识,了解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

五、特色活动与合作

(一)特色临展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积极举办各类特色临展,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盛宴和知识体验。其中,遇见晶灵-特色矿物晶体展备受瞩目。该展览于 5 月 18 日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启动展出,展陈面积达 1100㎡。展览将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内蒙古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精美矿物晶体标本进行集中呈现,从科普与审美两个角度,生动展示了矿物晶体的基本特性、美学价值及与人类的关系。现场展出了来自越南、巴西、意大利等多个国家以及中国云南、内蒙古、湖南等多地的共计 170 多件稀有晶矿石。色彩斑斓的玛瑙、神斧天工的钟乳石、“科技感”十足的辉锑矿等形态各异、琳琅满目的特色矿石,让人大饱眼福,流连忘返。不少观众除了被矿石的绚丽所吸引,外形各异的矿石还让不少观众脑洞大开,将它们想象成蔬菜、水果,在了解矿石知识的同时,增添了不少趣味。展览期间,还开展了独具特色的矿晶形成互动科普和实验成果展示,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学习了解矿物晶体的基本特性、美学价值,以及思考矿石与人类的关系。

(二)世界地球日活动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积极承办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世界地球日活动。世界地球日是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动员社会公众积极践行“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绿色行为的重要传播平台。为迎接世界地球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开展了覆盖范围广、受众多元的系列活动。例如在博物馆一楼大厅组织开展了模拟垃圾分类现场答题活动,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参与的小朋友讲述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方法。厅执法局、国土资源信息院、地质环境监测院参加地球日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展板展示和现场发放宣传册、网上知识竞答等活动,提高了全民珍惜土地资源的意识,普及了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的应急措施及安全知识。同时,内自博还在科普教室举办“做大自然的守护者”“棉花的冷知识”“蓝色星球”“修复我们的地球”等系列科普活动,通过科普活动形式进行地球科学的普及教育,用孩子的眼睛看地球,用他们的方式表达对地球未来的美好愿景。在阴山崖柏临时展览展区,内蒙古自然资源学会、内蒙古柏木文化馆联合举办了阴山崖柏临时展览,以阴山崖柏这一珍稀物种为展示主体,利用临展的灵活性,在大森林与大草原过渡区域办展,既对阴山崖柏进行了科普,又呼应世界地球日主题,呼吁大家珍惜资源、珍爱地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此外,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还组织志愿者来到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开展以“珍爱地球珍爱自然”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

(三)对外合作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国内多家自然博物馆及蒙古国色楞格省综合博物馆达成合作共识,签署合作备忘录。2019 年,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与上海科技馆签订了为期三年的《上海科技馆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战略合作协议》,在科普展教、影视、藏品、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双方将在科普教育、展览陈列、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标本制作与修复、宣传推广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策划科普课件,包括科普视频、主题直播、线上科普游戏等资源,丰富科普内容和形式;开展“海的尽头是草原”双向主题研学活动;开展以自然为主题的科普展览和馆际间临时展览交流;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项目;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内重要古生物类群,联合开展相关研究调查;着力在共同合作研究实践中培养人才;共同商议《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恐龙足迹化石修复—复原》项目的合作模式;共同拍摄具有双方特色的科普短视频、影片,共同开展各类大型主题活动。2024 年 4 月 1 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在位于南海之滨的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签署《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馆将在人才培养、展览陈列、科普教育、文创开发、科学研究、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此外,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还与蒙古国色楞格省综合博物馆就科研、教育、宣传、标本互展等事项进行深入交流并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着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在合作打造“泛北极圈特色鲜明博物馆”方面取得进一步推进。双方将进一步明确合作意向,加强两地博物馆建设和科研学术交流,提升科普教育水平,积极实现在双方场馆开展特色临展,构建两地宣传平台,实现两地资讯共享互通,共同促进博物馆的发展。

六、参观攻略

(一)开放时间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开放时间为9:00至17:00,16:00停止入馆。除法定节假日外,全年实行周一闭馆。

(二)团队服务

团队政策详情可致电咨询电话:0471-6381866/6381800。

(三)参观须知

参观观众请携带身份证,直接刷身份证入馆,无需预约。

(四)乘车线路

可乘坐34路、78路、37路、65路、二环一号线、二环二号线、22路等,至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或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下车即达。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参观方式,无论是个人游览还是团队参观,都能在这里领略到内蒙古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凭身份证即可入馆的方式,让游客无需提前预约,随时都能开启一场自然之旅。多样的乘车线路也为游客提供了便利,方便来自不同方向的游客前往参观。在这里,你可以沉浸在壮美内蒙古、远古内蒙古、富饶内蒙古、绿色内蒙古和恐龙的故乡等五大主题展厅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内蒙古的独特风情。

七、总结评价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座集收藏陈列、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自然博物馆,在多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全面展现内蒙古自然状况的重要场馆,确实值得一游。

从收藏陈列角度来看,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藏品,包括古生物、矿物岩石、现生动物、现生植物等类型,共计 63724 件。这些藏品涵盖了内蒙古的大森林、大草原、大水系、大沙漠、野生动植物、远古生物与古环境及地质矿产、农牧业、蒙医药、旅游等各领域的自然资源。通过精心的陈列设计,如壮美内蒙古、远古内蒙古、富饶内蒙古、绿色内蒙古和恐龙的故乡五大主题展厅,将这些藏品生动地展示出来,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内蒙古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变迁之中。

在科学研究方面,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专业从事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的机构,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例如,与斯洛伐克大学合作开展了《古劳亚大陆东部中生代脊椎动物的演化与气候的关系:发现于中国的化石组织的高分辨率解析》的课题研究,并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吉林大学开展多项合作研究。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丰富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学术内涵,也为推动内蒙古地区的自然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科普教育是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另一大亮点。自 2018 年 10 月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观众近 300 万人次,累计实施面向在校学生的公益性科普课程人数超过 10 万人次。在重要时间节点,如 4·22 世界地球日、5·18 国际博物馆日等,积极策划科普活动;组织开展“科普入村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活动,为兴安盟扎赉特旗两所学校建成科普教室,配备显微镜、现生动植物标本及古生物模型,捐赠自然科普图书 1100 册;开展“宝贝出村•趣说鸟类秘密”活动,带领 160 名学生前往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研学旅行。此外,博物馆还常态化对常设展厅进行数据更新、升级改造,同步制作虚拟全景导览,积极开展夜宿博物馆活动,全力研发 15 类、69 种文创产品,创立博物馆 IP 形象,开发微信表情包,深受社会大众喜爱。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还积极举办各类特色临展,如遇见晶灵 - 特色矿物晶体展,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盛宴和知识体验。同时,承办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世界地球日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全民珍惜土地资源的意识,普及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的应急措施及安全知识。此外,博物馆还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国内多家自然博物馆及蒙古国色楞格省综合博物馆达成合作共识,签署合作备忘录,在科普教育、展览陈列、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标本制作与修复、宣传推广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促进博物馆的发展。

总之,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以其丰富的藏品、先进的陈列展览、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广泛的科普教育活动,成为了宣传内蒙古、展示内蒙古自然资源的重要窗口,是广大游客了解内蒙古自然状况的绝佳场所,值得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