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与人文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如何全面反映和展示黄河流域的精神和文明?如何深层次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如何彰显“黄河魅力”讲好“黄河故事”?——“黄河沿岸9省区40多家博物馆开始聚集!

2019年12月23日,在国家文物局和黄河流域9省区文物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黄河沿岸9省区40多家博物馆联合成立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携手共讲黄河故事,担当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使命。2020年1月,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国家宝藏》2020新春特别节目中,“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全体成员将第一次集体亮相。近日,来自黄河沿岸九省区48家博物馆馆长还参加“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发展推广研讨会”。首任联盟召集单位负责人、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因为机遇与缘分让48家博物馆走到一起,因为使命与担当,让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成为我们共同的奋斗主题。”
9省区48家博物馆齐聚,是要做什么大事?
讲好黄河故事的前提是界定内涵。青海省博物馆馆长董志强指出:“首先要明确界定黄河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提炼黄河文化的精髓。第二要梳理黄河文化的基本内容,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朴素的自然生态习惯与思想生活习惯。第三要有效地体现民族文化在黄河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挖掘黄河以南的深厚文化价值汇集起保护黄河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传承黄河文化的前提是保护文物。“文物是脆弱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文物利用要以保护为前提,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博物馆是文物保护与收藏最主要的机构,在保护文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做好文物的守护人,要把更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科技运用到保护当中去。真希望能够有一个黄河流域文物保护的专项,来支撑黄河流域涉及到黄河文物的保护和抢救,同时做好黄河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为文物的安全保驾护航。”四川博物院院长韦荃强调。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李进增表示:“我们要在加大宣传的同时,传递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文博信息,提炼自身的文化符号,打造黄河联盟的自身标识,通过传媒的赋能激活全民记忆。要积极破圈层联合,不要把自己陷入一种高层次的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要让外界知道博物馆人在继承弘扬黄河文化中做了哪些事。此次《国家宝藏》2020新春特别节目,就打破了这种固有的圈层结构。引发了全国对文物保护的一个热潮和关注,无形中扩大文物保护传承的群众基础,让这件事做得更有意义,更有影响。”

强化协作,融合发展。“第一是文物与旅游的融合,要打造黄河流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经济带。第二是文物与科技的融合,互联网+中华文明就是文物与旅游合作的典范。第三是文物与艺术的融合,《国家宝藏》2020新春特别节目就是文物与艺术融合的一个典范,这是央视和国家文物局进行的创新合作。”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如是说。

郑州博物馆副馆长郭春媛认为:“现在大众媒体已经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作为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博物馆不可能无视这种传播方式的存在,在跟传媒合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发挥我们的专业指导作用,怎么样能够在一个过程中使它规范的发展,并且在尊重传媒传播的模式同时,确保我们传播的东西是更加准确的。‘国宝音乐会’就是一次完美的合作。”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金瑞国就进一步加强博物馆与传媒合作、共同讲好黄河故事提出三点意见:“首先,要立足博物馆功能,阐释与传承好黄河文化中的根源文化、主干文化、融合文化、抗争文化、复兴文化;其次,要遵循传播学的规律,让文物价值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如春风化雨般入眼、入脑、入心、入行,实现“曲高和众”,激起人们对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认知和喜爱,增进全社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最后,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本文转自: 人民日报政文微信公众号
作者:王珏 

9省区48家博物馆齐聚,是要做什么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