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玉的青睐自古有之,甚至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从5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今浙江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到3千年前的古蜀文明(今成都金沙、广汉三星堆),我们能看到中国古代玉文化的萌芽和初兴。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
但中国古代玉文化真正的发展高峰出现在清代,尤以乾隆时期的宫廷玉器最为鼎盛。今天,让我们跟着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徐琳老师,一起了解一下享有盛名的“乾隆玉器”吧!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
徐琳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玉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平定新疆,爱玉如痴之开启玉料通途

清代玉器在皇家的推崇之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居历史之最。曾为明清两代宫廷居所的故宫博物院,在玉器库房里大概存放了3万多件玉器,其中清代的玉器将近2万件。如果算上家具、文房、雕塑摆件等物品上镶嵌的玉器,实际超过4万件,其中至少有一半,都是乾隆时期制作的。如此庞大的出货量,除了因为乾隆本人对玉器情有独钟,也与稳定、充足的原材料供应不无关系。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
▲青玉籽料,清  图据故宫博物院官网

自汉代起,新疆昆仑山脉、尤其是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籽料(即河流冲刷而成的玉石)逐渐进入中原,明代开始开发原生矿山。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
▲碧玉采玉图山子,清乾隆  
图据故宫博物院官网

但直到清代早期,新疆和田到中原地区的玉路并不通畅,再加上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对玉器并无偏爱,因此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玉器佳作。乾隆的父亲雍正虽然相对来说也算是爱玉之人,但苦于玉料的匮乏,更多的是利用明代或以前宫廷留存的玉料进行改制。

这种“改制玉”阶段,一直持续到乾隆早期。1760年,登基二十五年的乾隆,完成他的“十全武功”之首——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木,才打通玉路,将和田地区的玉料源源不断地运入宫廷,为铸就中国古代玉文化的最高峰奠定基础。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局部,清乾隆
郎世宁、王致诚等绘,图据故宫博物院官网

小插曲:乾隆为“和田”正名

现在的新疆和田,在古代一直称之为“于阗[tián]”。但乾隆自己通过对照维语,认为发音不妥,遂将其改名为“和田”。

平定新疆之后,乾隆施行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贡玉制度,即以玉料作为赋税纳征之物。在贡玉制度之下,乾隆不但禁止私人开采矿山,还要求新疆地区每年分春秋两季,上贡玉料4000斤。遇到朝廷要举行重要仪式和庆典时,各地还会额外进献玉料供宫廷使用,此为“特供”。

这些贡玉中的上等玉料,会拿去画样呈览,制作皇帝当时急需的物件。剩下的次等玉都交由广储司,留作后用。虽然贡玉制度在乾隆六十年,即他执政的最后一年被废止,但因此积攒下丰厚的库存玉料,直到慈禧时期还有所剩余。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
▲青玉描金云龙纹特磬—夷则 图据张艳
(此套特罄共12枚,由“特供”玉料制作)

爱玉如痴之为你写诗

有了充足玉料之后,乾隆这个痴情男子终于抑制不住对玉器的真爱,开始自由发挥了。第一件事就是为你写诗!

乾隆一生酷爱作诗,留下的诗词记载超过4万首。按实岁88岁计算,他平均每天都要赋诗一首。虽然没有一首诗称得上朗朗上口、广为流传,但这些诗作里留下的印记,却像一篇篇日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乾隆生活和意趣的线索。

在乾隆的诗作里,以“咏玉”为标题、专为玉器所作的诗文就有843首,数量仅次于咏书画诗,而御笔题诗带有诗文的玉器,也有1000多件。这些诗文或抒发他对玉器的喜爱之情,或记述他寻访古玉的经历,或考证前朝的制玉之工,足以可见乾隆对玉器、尤其是古玉的一往情深。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
上图这件玉璧,本是出土自良渚的素璧,表面光滑无雕刻痕迹,却被乾隆刻上了《咏汉玉素璧》一诗:

“古色千年穆且沉,肉径五寸好分三。琢如不限蒲兮穀,执者谁知子与男。何代火炎崑峤逮(此璧似经火),犹馀霞起赤城含。朱公疑狱分厚薄,常理居然是美谈。”
——乾隆己丑仲夏月御题

另一侧刻篆字“乾隆御玩”椭圆章。

清宫里收藏了相当多的早期玉器,明代以前的玉器超过5000件,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清朝年间,江浙地区经常会将出土的玉器,作为贡品献给朝廷,几乎包括了玉琮、玉璧、玉璜、玉钺等各种良渚器形。

乾隆皇帝虽然对这些制作精美的玉器非常欣赏,但他认为,太湖周边的吴越地区只有到了秦汉之后,才可能制作出这么高水平的玉器。于是乎,这一大批五千年前的良渚玉器,都被乾隆鉴定为“汉玉”,并进行了一些天马行空的“创意改造”。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
▲这件清宫旧藏的玉琮,同样来自遥远的良渚文化时期。但乾隆未能辨识出玉琮这一古代重要的礼器,将其错认为古代辇[niǎn]车(古代宫中用人挽拉的便车)套在抬杆上的饰物——杠头(也称辋头)。

良渚玉琮的圆孔内壁有台阶一样的打磨纹路,乾隆便让玉工重新钻孔打直,在内孔放入铜质珐琅胆,改制为香薰。最后题诗一首,记录下自己对这件玉器的认识,刻在玉器外壁上。

《咏汉玉辋头》:“所贵玉者以其英,章台白光照连城。辋头曰汉古于汉,入土出土沧桑更。晁采全隐外发色,葆光只穆内蕴精。是谓去情得神独,昔之论画贻佳评。”
——乾隆癸丑春御题

爱玉如痴之为你做不可能的事

“爱它就要给它最好的”,乾隆是这句话的满分诠释者。除了采集天下最好的玉料,他还集结天下最好的团队,亲自监督从设计到雕刻的每一个环节,最终成就了尽善尽美的“乾隆工”。

名词解释丨乾隆工

指乾隆时期,专为宫廷制作的,符合皇家用玉标准并代表当时较高工艺水平的一批玉器。其中部分由紫禁城内的宫廷造办处制作,部分在苏州或扬州等分支机构制作。


01
跨界设计,深藏诗书画意

乾隆玉器,之所以可以被称为艺术品,首先便体现在它高于技术层面的美学设计。乾隆认为“纸寿千年”,而玉石作为山川精华,可以万古长存,因此常常把书画作品用玉雕的形式来表现。所以乾隆玉器的设计图稿,往往不是由玉工创作,而是由宫廷中的文人、画家所作,才自带了一份诗书画意。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
1 青白玉寿星立象图和碧玉福禄寿图山子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
2 白玉三星图插屏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
3 碧玉福禄寿图山子

这些玉雕山子和笔筒,把一幅幅平面的书画变成了一个个立体的圆雕艺术品。
 
除了将平面画作转换为立体玉雕,乾隆玉器的款识也是其独特之处。乾隆本人并不以书法见长,但他却有一批御用书法家为他服务。这些书法家,把乾隆的诗重新抄录再交由玉工雕刻,使思想有了行云流水的载体,也让玉器之美平添书法笔意。所以,如今拍卖市场上,价格最高的玉器便是带有款识刻字的乾隆玉器。若是“乾隆御题”,多为词臣抄录,若是“乾隆御笔”,则是乾隆亲笔所写。
 
02 刻画琢字,网罗天下能工巧匠

有了诗书画意的平面设计图,下一步便是制作了。这个环节,要交给乾隆自全国各地网罗招募而来的能工巧匠们来完成。

名词解释丨造办处

清代制造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于康熙年间成立,营运至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造办处由皇帝特派的内务府大臣管理,先后设有六十多个专业作坊,包括负责出品画作与玉器的如意馆。

造办处里,聚集着来自苏州和上海地区的南匠,以及北方当地的满族或维族北匠。南匠因雕工精细,往往担任领班一职。这些工匠手持制玉工具——砣具,配合着解玉砂,一番切磋琢磨,便把平面的书画作品加工成立体圆雕或精细刻字。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
▲砣具的应用 图据网络
采自清代李澄渊绘《玉作图》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
▲砣具切割示意图 图据网络

相比起做工相对粗放的明代,清代玉雕尤其是乾隆玉雕,可谓精益求精。无论是底料处理,还是镂刻细节,无不光洁润滑。除此之外,乾隆玉器还最大限度地保留玉料本身的质感,抛光时讲求柔和哑光,而非明亮高光。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
▲白玉乘槎(chá:木筏)献寿仙人 图据张艳
 
比圆雕更难的,是刻字。玉器质脆易碎,一笔有误满盘皆输。所以中国历代玉器发展史上,玉器刻字虽不至于罕见,但都水平一般。到乾隆中期,造办处里开始专设刻字工匠的岗位,使玉器刻字的精细程度出现质的飞跃。因工艺难度更大,这些刻字工匠的工资比普通玉工高出三分之一,每季度还能多领一次衣服银。

玉器刻字到底有多难呢?档案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乾隆四十四年之时,太庙要制作一批册书与宝玺用于祭祀。玉宝和玉册共16份,需刻4000多个汉字和8000多个满文,工作量极大。宫中既有的刻字工匠人手不够,便临时从苏州调集玉工入宫。这支16人的刻字工匠团队,耗时整整一年,终于完成了这批册宝的刻字任务,平均每人每天只能刻2个字,其难度之高可见一斑。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
▲青玉《御制圭瑁说》圭 图据张艳
此圭为乾隆时期的仿古重器,乾隆皇帝亲自撰文对圭瑁进行考证,并下令将全文镌刻于玉圭之上,共计466字,文末署“臣朱珪敬书”。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
▲朱彩款青玉《御制九符颂》册 图据张艳
此册共12片,内容为九种祥瑞,是目前所见清代宫廷玉器中唯一带玉匠款识的作品。

这样看来,一件成品的“乾隆工”,既有和田玉料的温润,又有画的意境,且不失书法的神韵,更有巧夺天工的技法,无怪乎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中国古玉发展的巅峰之作。

图据:张艳、故宫博物院、网络  
文/排版:秦晴、李荣华 
校审:秦晴


关注金沙遗址博物馆官方微信
获取更多展讯、藏品小知识
大咖说展  开玉路,刻千诗,改造良渚玉,大概只有他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