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马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中,马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组成部分。古往今来,王侯将相、文人墨客,爱马之人众多,咏马、画马、写马、雕马、舞马,名马故事流传千古。马不仅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战争博弈和邮驿传播等活动的主要工具和重要动力,也丰富着人类的娱乐生活与艺术创作,还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奔腾不息的龙马精神更是中华文化积淀中宝贵的一部分。
汉代木雕在我国古代雕刻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因而保存了大量的汉代木雕。这些木雕作品,不仅记录了那个时候的生活习俗,而且也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艺术水准。从制作工艺来看,这些木雕制作手法简洁,细腻传神,显示了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这两件汉代木马(图一、图二),就是用非常简洁的笔法雕刻出马的造型。马身各部位雕刻,插榫粘接而成,马周身着彩绘或墨绘,体型雄壮,轮廓劲健,前胸深阔,腰背宽短,颈部长而上曲,四肢挺拔,蹄形稳正。是典型的西域亮马的特征。汉代马无论木马还是铜马,其面部刻划都较生动细致,一般都鼻直孔张,目大有神,张嘴露齿,惟妙惟肖,神形兼备,体格魁梧,造型生动,气势古拙。似乎就是汉代人们所说的天马了。
图一:木马 汉 甘肃省博物馆藏 高58cm 长48cm 宽13cm
图二:木马 汉 甘肃省博物馆藏 高92cm 长64cm 宽23cm
先民以马为动力,把马运用到战争中,陆续发明了战车和骑兵,在战争中具有强大的战斗力。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开始,骑兵逐渐替代了战车,战车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战争方式。骑兵的出现也拉近了马与战士的距离,作战的过程中人与马需要密切配合,这也促使了人和马之间的感情。陶俑骑兵作为一个独立兵种出现在古代军队中,大约开始于春秋战国之交。春秋时期的兵书《孙子》中尚未论及骑兵,而战国初期的《吴子》不但论述到了骑战,还涉及了马的饲养。西汉初年,由于连年战争,马匹数量严重减少,当时供天子乘坐的马车所用的马都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而当时北方匈奴又不断入侵,威胁着汉王朝的稳固。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汉王朝开始大力养马,不断从西域引进新品种,进行大规模马匹的选育和改良。这件彩绘陶男骑马俑(图三),出土于杨家湾高祖长陵墓葬中,墓主可能是西汉名将周亚夫;骑手头戴赤帻,也就是头巾;穿短儒,上身挺直,右手握拳于胸前,左手握拳下垂作握缰状;马施绛红色彩,四腿挺立,鞯子和辔头以黑色勾勒,昂头翘尾作嘶鸣状。杨家湾骑俑所骑的马四腿挺立,肌骨匀称,具有西域乌孙马的特征。
图三:彩绘陶男骑马俑 西汉 陕西历史博物馆 高58-68cm长50-63cm
这件彩绘陶甲骑具装男骑马俑(图四),圆脸,头戴盔帽,身着紧身甲衣,穿长裤,左手执缰,右手作持长柄武器状,战马全身披甲,具装,又称马铠,是中国古代用于保护战马的专用装具。我国最早保护骑兵乘马的马铠出现于战国,东汉末年,马铠的形制已经比较完备,但不很普遍。西晋灭亡以后,政权更迭,战火连连,人们对铠甲和兵器的制造要求近乎苛刻。南北朝时,马铠已成为军队较为普遍的装备,而甲骑具装的普遍使用则使骑兵的攻击和防护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史书中将马和士兵披甲的装备都称为“甲骑装备”。
图四:彩绘陶甲骑具装男骑马俑 北魏 陕西历史博物馆 高38cm长33cm
经历了汉晋之后数百年的动荡,神州大地终于迎来又一个繁荣稳定的大统一时期。隋唐两代国力日升,社会财富迅速积累,唐朝国力更盛、经济更繁荣。挺拔俊秀的三彩马,也诉说着盛唐的万千气象。这件精美的三彩釉陶鞍马(图五),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一级文物,1959年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出土;马高45厘米,长47厘米;马头小,颈部长,膘肥体壮,臀部发达,俊秀挺拔。我国的鞍马艺术历史悠久,遗留下了不少以马为题材的艺术精品,尤其汉唐两代堪称我国鞍马艺术的高峰。汉代的鞍马艺术题材广泛,造型粗拙古朴,尚处于初创阶段。唐代鞍马艺术在造型上对马形象的把控有更高的写实技巧,题材多为贵族生活场景,造型健美,形态逼真达到了形神统一。唐三彩中的马姿态各异,立马活泼生动,卧马静中有动,奔马矫健有力,令人叹为观止。唐代继承了汉代艺术的气势且在题材、技巧方面臻于完美,达到鞍马艺术的最高境界。
图五:三彩釉陶鞍马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 高45cm长47cm
唐代是我国古代传统社会发展的高峰期,以其宽广的胸襟和容纳百川的气魄而文明于世。这种开放的态度使唐王朝与周边国家联系甚是紧密,除了衣食住行受到影响外,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比其他王朝较高些。这两件彩绘陶女骑马俑(图六、图七),充分表现了当时女性骑马的风姿与场景。其实在先秦到秦汉时期骑马出行并不普遍,先秦时期马多用于驾车而极少单骑,春秋末年才有贵族骑马记载。直到南北朝以前,上层社会男子出行仍讲究乘车而不常骑马,正式场合舍车骑马甚至被认为是失礼的举动,而骑马的姿势又很像当时被世俗认为很不礼貌的踞坐。因此除军事行动外,官员都乘车而不骑马。魏晋时期,汉晋上层社会不习惯骑马,一方面是因为骑射关乎军事而受统治者限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马鞍、马镫这两种关键马具的不完善。自南北朝后期至隋,缺骻袍和长靿靴的流行,为骑乘准备了适宜的服装,高坐具进入上层社会,改变了世人对踞坐的观感。隋代北周统一中国,骑马为北朝遗风。唐多承袭隋制,在马车和牛车式微之际,唐代骑马之风则继续兴盛,不仅上层社会男子在隆重场合都骑马,妇女出行也乐于骑马,单骑之风通乎上下。
图六:彩绘陶女骑马俑 唐 昭陵博物馆藏 高45.3cm长38cm
图七:彩绘陶女骑马俑 唐 昭陵博物馆藏 高35.5cm长25cm
唐朝厚葬之风兴盛,唐俑作为陪葬物,受到人们的追崇,而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厚葬的陶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就了唐俑的繁荣。随葬陶俑的数量很多,北朝多见的列队铠甲俑渐失,代之而起的是侍女、舞乐、游骑等,它们更多的体现了社会生活的习俗与风尚,突显了唐人的审美情趣。这件彩绘陶胡人骑马俑(图八),体现了胡人和骏马的组合是唐代绘画和雕塑中常见的题材。历经太宗、武后的治理,大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于西域各地置都护府,使汉代开拓的自京都长安经河西走廊、直至中亚各国到地中海东岸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都城长安也已成为胡汉汇聚的国际都市。唐代长安城内胡人很多,深目高鼻的外国人形象在唐代墓葬中也有发掘,这反映了当时作为国际大都市唐代长安城的繁荣,也反映了唐朝的开放与包容。据史料记载,当时长安城里外国人最多的时候有5万人之多,占长安城总人口的5%,主要有波斯人、突厥人、印度人、阿拉伯人和中亚各国人。
图八:彩绘陶胡人骑马俑 唐 昭陵博物馆藏 高36cm长32cm
《骏驰骥骧——中国传统马文化展》汇集了10家文博单位的近300件历代精品文物,其中有坚韧威武的战马、雍容健硕的鞍马、灵巧多姿的舞马......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着它们的文化和魅力。特殊时期,我们将继续推出相关马文化的赏析文章,期待您的继续关注。
文字:陈若龄 编辑:信息中心 审核:王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