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笃君按:艺术家们的前卫宣言挑战着旧时代,呼唤着巨变的到来。

二十世纪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是旧的世纪;对于人类艺术史来说,二十世纪是充满了开创与革命的新世纪。这场艺术的巨变始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那一场“新艺术运动”。在欧洲艺术史上,“新艺术运动”拥有很多不同的名字:在巴黎它叫“新艺术”(Art Nouveau),在慕尼黑和维也纳叫“青春派”(Jugendstil)或“分离派”(Sezessionsstil),意大利艺术家把它称作“自由风”(Stile Liberty),在英美则唤作“现代派”(Modern Style)。不论被称做什么概念,它都是指那场诞生于西方“美好年代”(Belle Epoque)的先锋派艺术。“新艺术”热衷于描绘繁复的缠枝花卉和极富装饰表现力的几何图案,同时在风格上又趋于抽象化。这些特征在西班牙天才建筑师高迪(Antoni Gaudí,1852-1926年)设计的“新艺术”建筑作品以及十九世纪末英国颓废派插画艺术家比亚兹莱(A. V. Beardsley,1872-1898)的作品中可见一斑。

《与艺术沾边·567》色诱犹滴
▲ 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
高迪 设计

《与艺术沾边·567》色诱犹滴
▲ “我吻了你,约翰”
比亚兹莱 作
1893年四月发表于艺术刊物《工作室》第一卷第一期 

欧洲艺术史上,最能代表“新艺术运动”风格的画家恐怕非奥地利艺术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莫属,他是维也纳分离派的创建者。至今克里姆特仍是最受欢迎的奥地利艺术家之一,他最著名的作品《吻》(1907-1908)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

《与艺术沾边·567》色诱犹滴
▲ 油画《吻》(1907-1908)
奥地利分离派画家克里姆特 作
现藏于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

克里姆特着迷于用画笔和色彩表现繁艳的内容,他的作品风格就像他所生活的那个城市——维也纳——一样复杂,融合了多种艺术和文化元素:迈锡尼金器和波斯地毯都对克里姆特有过启发;意大利拉韦纳教堂里的拜占庭马赛克装饰画乃至日本江户时代的襖绘也都可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找到影子。克里姆特艺术生涯巅峰期也被称为“黄金时期”,就是因为他在创作中大量使用黄金背景的缘故,这也是克里姆特作品的一大特征,之所以如此,也正是由于克里姆特借鉴了日本江户时代“琳派”代表画家尾形光琳使用金箔作背景的创作手法。

《与艺术沾边·567》色诱犹滴
▲ 屏风画《菊花图》(18世纪早期)
尾形光琳 作
现藏于檀香山艺术博物馆

克里姆特大约从1890年代中期开始在绘画中使用黄金背景,他还创作过一些“日本风格画”:

《与艺术沾边·567》色诱犹滴
▲ 油画《爱》(1895)
奥地利分离派画家克里姆特 作
现藏于维也纳博物馆

《与艺术沾边·567》色诱犹滴
▲ 油画《持扇的女人》(1917-1918)
奥地利分离派画家克里姆特 作
现藏于维也纳列奥波多博物馆

1897年,克里姆特在维也纳创办了与学院派对立的分离派艺术组织,在世纪之交迈向了新艺术的巅峰。这一时期,克里姆特完成了最早的一批代表作,比如著名的《犹滴与霍洛芬的首级》(1901):

《与艺术沾边·567》色诱犹滴
▲ 油画《犹滴与霍洛芬的首级》(1901)
奥地利分离派画家克里姆特 作
现藏于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

寡妇犹滴是犹太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女英雄,在亚述大军入侵以色列本族军队战事不利之时挺身而出,色诱亚述军主帅霍洛芬并割其首级转败为胜。克里姆特笔下的犹滴,虽已大获全胜——她手中正拎着霍洛芬那颗已然失魂落魄的头颅,但犹滴那几近变形的脸上却依旧散发着热烈的情欲,展现出一股超强诱惑力;同时,她稍昂起头,既表达出一种无处不再的自豪,同时也是对男性的无比蔑视。她那微张的嘴唇,一半是对外敌的诱惑,一半是对男性的挑衅。难怪有画评人说,克里姆特笔下的犹滴是一位令男性观者为之颤抖的女性形象。

那么,为这位英雄犹滴充当模特的又是哪位神秘的女性呢?请见下文。

《与艺术沾边·567》色诱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