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佛籁与人籁 云冈第12窟:总说净土世界,乐舞来自人间

云冈石窟蕴含着丰富的乐舞雕刻内容。尤以12窟最为集中突出。

第12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窟群,为“五华洞”之一。属于云冈中期工程(471—499)。该洞窟雕刻了表现北魏时期宗教、宫廷、世俗音乐、舞蹈艺术的活动场景,为研究北魏音乐、舞蹈史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鲜卑拓跋兴自漠北,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游牧民族,它在北方诸少数民族中,音乐发展进步最快。 天兴元年(398)冬,北魏建都平城伊始,诏尚书吏部侍郎邓渊定律吕,协音乐。创建宫廷乐舞规制。北魏定都平城时,各国每年遣使朝献,朝献内容即有乐伎。不过,北魏大量获取各民族乐舞艺术之手段,主要还是通过战争。

从四世纪末至五世纪中叶,北魏在平定北方割据政权时,大量移民,“以充京师”。始光四年(427)打败赫连昌,获古雅乐一部,正声歌五十曲,“工伎相传,间有施用”。后通西域,又以悦般国鼓舞设于乐署。并将疏勒(今新疆疏勒一带)、安国(今中亚布哈拉)、高丽乐带到平城。太延五年(439),平凉州,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带回平城。平城作为北魏的京都,其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等空前繁荣。由12窟中所见47件乐器雕刻来看,既有中国旧乐的筝、排箫、横笛、琴、筝等乐器,亦有龟兹的五弦、西亚波斯的竖箜篌、天竺的梵贝之类,这是当时社会各民族乐舞艺术大融合的真实写照。

天籁佛籁与人籁 云冈第12窟:总说净土世界,乐舞来自人间

12窟呈平面长方形,分前后室。前立壁两根八棱千佛列柱承载着仿木结构的屋檐。东、西两壁雕三开间仿木结构殿宇屋形龛,为典型的中国檐廊式建筑。

北壁上层天宫伎乐列龛,结构宏大,形式侈丽,诸栏楣间,诸女执众乐器竞起歌舞,齐声竞演宫商,和韵皆吟法曲。由西向东依次雕刻着手持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筝、琵琶、筚篥、竖箜篌、琴、细腰鼓、义觜笛、埙、坦鼓,她们姿态优雅,绮丽纷呈。天宫伎乐列龛下方,16身飞天前后追逐,相向而舞,姿态翩跹、天带飞飏,乐舞相溶。明窗的四条棱沿留出很大空间,也用以表现伎乐。底边刻卷草纹,上边中心一禅定坐佛,两侧伎乐天半跪,分别演奏乐器;左右两边伎乐天或立或跪,分别持乐演奏。这是一个17人的乐队组合:合掌、五弦、鼓、法螺、琵琶、恒地、排箫、腰鼓、琵琶、法螺、腰鼓、竖箜篌、横笛、抃、筚篥、腰鼓、排箫。一组乐队使用了3只细腰鼓,有大有小。据陈旸《乐书》:“魏有正鼓、和鼓之别。”唐•杜佑《通典》:“近代有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而纤腹。都昙鼓,似腰鼓而小,以槌击之;毛员鼓似都昙鼓而稍大。”又载:“正鼓,和鼓者,一以正,一以和,皆腰鼓也。”可见,云冈乐器雕刻中关于鼓的配置,已注意到音色上的不同表现了。

天籁佛籁与人籁 云冈第12窟:总说净土世界,乐舞来自人间

下层门楣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雄放。一舞者右手托掌高举,左手叉腰,吸右腿而立。另一舞者右手托掌,左手扳住屈膝的右腿,一个标准的“跳门坎”的舞姿。右侧二舞者一人托掌、一人叉腰,作“登弓步”的舞姿。佛教石窟中的舞蹈雕刻形象,也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石窟中所见双飞燕、吸腿跳、倒踢等舞蹈动作,至今仍用于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中。

门楣这些舞姿至今仍是戏曲和中国古典舞的常用动作。整个北壁舞伎、乐伎,汇成宏大的歌舞盛宴。你看那佛陀含笑,莲花盛开,飞天起舞,伎乐弹奏,浮雕造像色彩缤纷,琳琅满目,飞天与菩萨分层而列,伎乐与佛龛并列而排,直到窟顶。这乐舞的殿堂,极尽人间情趣,华美绚丽,让人叹为观止。

天籁佛籁与人籁 云冈第12窟:总说净土世界,乐舞来自人间

窟顶的飞天歌舞乐伎,更是个个身怀绝技。举目长方形八格窟顶,平棊藻井饰以斗四天花,64位高发髻的飞天舞伎和20位逆发舞神,个个彩带飘飞,身体纤柔,赤裸双足,环绕在窟顶11朵盛开的大团莲周围翩翩起舞,神情优雅,帔帛舒缓轻飏,有含咏不尽的意境。在她们四周边缘还飞舞着8身逆发夜叉伎乐,他们体形健硕,眼眶深凹,眼睛凸圆,极具异域风格。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窟顶与四壁相接处一组高浮雕伎乐天,(雕凿之大,世所罕见。)身高1.35 米,是云冈雕刻形象最大的乐舞伎。他们袒露上身,体格健硕,或舞或乐。其中,一舞者,斜拧身,双脚交叉而立,双手合掌高举,以两食指相拨击作弹指。所谓弹指,即手指间相拨击发出明快的响声。今天新疆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民间舞蹈中仍保留各种弹指动作,其余乐者,逆发,吸腿迅起,各持筚篥、琵琶等乐器演奏,举止轻妙,充满动感,具有鲜明的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特点。

第12窟前室布置了大量的佛教故事雕刻画面,明窗两侧各一尖楣圆拱龛,左侧为“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故事内容,右侧为“四天王奉钵”的故事内容。西壁上层有一立佛,舟形背光,左手持钵低垂,下有三童子蹬肩相攀,其中一童子双手捧物欲投入佛钵中,姿态憨厚可爱。这是讲述三小儿对佛因施供养而得善报的阿输迦施土因缘。故事中以土奉佛的小儿,后来成为国王,即阿育王。东壁上层有降魔成道的题材内容。南壁雕刻释迦牟尼成道过程中的“四相”,即出家相、苦行相、成道相和初转法轮相。洞窟中宏大的乐舞场面,莫不是为了庆祝释迦牟尼成道而设?

天籁佛籁与人籁 云冈第12窟:总说净土世界,乐舞来自人间

面壁第12窟,只觉影中群像动,空里众灵飞。衣带轻举,翩翩起舞的飞天,或疾升、或轻举、或陡转、或漂浮。满壁的天人正随着乐曲旋律跃跃欲试,连一言不发久坐不动的佛、菩萨也都面带微笑,早已被这美妙的佛国音乐、舞蹈所陶醉。在欢呼雀跃的僧众“观众”中,西壁上角的一位老者,正斜侧着身子倾听乐曲的样子是那样入迷。与他对称的一角,那个供养人正为这乐舞拍手叫好的神情是那样的生动。这神奇、祥瑞、自由、极乐的意味,使这个洞窟成为一个华美绚丽、神佛共舞的洞天,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天国。

我常常在想,佛经中所说的乐舞天堂是不同凡间的西方净土世界,既然这样,可为什么那个世界里看到的乐器都来自人间?

是天籁?是佛籁?——原是人籁。

天籁佛籁与人籁 云冈第12窟:总说净土世界,乐舞来自人间

佛经中擅长音乐舞蹈的是乾闼婆和紧那罗。

乾闼婆,梵语Gandharva,译曰“乾闼婆”、“香神”、“寻香”、“执乐天”等,典出印度神话,为婆罗门教中群神之一,汉译佛经八部护法中列为乐神。《大智度论》:“揵闼婆,是诸天伎人,随逐诸天,其心柔软,……有时天上为诸天作乐。”《报应受供养品•乾闼婆作乐赞佛缘》中记:“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五百乾闼婆,善巧弹琴,作乐歌舞,供养如来,昼夜不离,名闻远彻,达于四方。”

紧那罗,梵语Kimnara,译曰“紧那罗”、“紧捺洛”、“人非人”、“歌乐神”等,亦典出印度神话,汉译佛经八部护法中列为歌舞神。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紧捺洛,梵语亦乐天名也。正梵音云紧娜罗,歌神也。其音清美,人身马首,女则姝丽,天女相比,善能歌舞,多与乾闼婆以为妻室。”

天籁佛籁与人籁 云冈第12窟:总说净土世界,乐舞来自人间

天籁佛籁与人籁 云冈第12窟:总说净土世界,乐舞来自人间

这些佛经中能浮掠于空、
翻飞自若的神灵们,
怎么会弹唱着陇上昨日的歌谣,
舞踏着乡陌闲人的步伐?
宗教,
是生活的模式,
所以要还原生活。

天籁佛籁与人籁 云冈第12窟:总说净土世界,乐舞来自人间


By|云冈石窟官微
文|崔晓霞
原刊于《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第5期
图|云冈石窟研究院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请按下面指纹关注
天籁佛籁与人籁 云冈第12窟:总说净土世界,乐舞来自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