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一提起端午节,
是不是满脑粽子?
但极少人知道,
端午节是个“诗人节”,
因为我们纪念的屈原老人家,
最擅长就是作诗啊!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我们从屈原的《离骚》,
除了看到当时人们的情感生活
还有汽车文化
比如下面几句诗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
这么多个“揭车”,到底是什么?
你眼中的“揭车”可能是这样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屈原眼中的“揭车”可能是这样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没错,揭车只是一种香草名,
在古代用于去除臭味及虫蛀。

那么,屈原所处时代,
老百姓都用什么车?
我们就来聊聊。

“车”在战国的地位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看一下屈原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坦白地讲,当时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就是——脚。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贵者乘车,贱者徒行”,在那个年代,车是身份的象征,广大老百姓是坐不起的,出门只能靠走。但在当时的陆地交通工具中,车也分很多种。总体来说,达官贵人出行,主要有三种工具,分别为轿子、牛车、马车,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轿子的优点是舒适,而且成本较低。但缺点也明显,就是人的体力先天不足,无法适应长距离通勤,而且前进速度也不快。如果在同一个城市内串门通勤,坐轿子还算比较适合。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牛车明显增加了通勤距离,而且负重能力大大增加,但是速度慢,等级地位也不高。所以,牛车相当于今天的“绿皮火车”,主要用于拉货。另外在战国时代,“重农抑商”观念很重,即使是多金的富商巨贾,也只能坐牛车出行。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而马车在当时几乎就是完美的陆上交通工具,无论是通勤距离还是速度效率都占明显优势。如果说缺点,主要是成本最高,主要体现在马匹价格和喂养上,在当年人们生活水平还不高,能吃饱一顿饭都不容易,而一匹马的单次饭量相当于三四个人,养马最好还配马厩和专门的护理。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另外,马车还有个缺点,就是性能由不同的马决定。如果配上的是好马,就跑得快和稳一些;如果配上很普通或比较差的马,效果就差不少。

但无论如何,都不影响马车出行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拥有马车的家庭,必然是朝廷官员、皇室权贵,那是普通小老百姓无法享有的待遇。放在今天,甚至比坐一辆豪华车还尊贵。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说到这里,聊聊和屈原年代接近的孔子,就是典型的“爱车一族”。众所周知,颜回是孔子最推崇、最宠爱的弟子,颜回死后,他曾悲痛欲绝大喊:“老天啊,这真是要了我的命啊。”但当颜回的父亲颜路提议孔子卖了自己的马车,为颜回添置一口大棺材时,他却回绝了。

孔子给出最主要的理由是,他曾经当过鲁国的中层官员,虽然现在不做了,但身份还保留着,不能没有马车坐,否则有损“大夫”身份。

战国最流行的“车”

根据相关文献,中国大约在公元前1400多年的商朝中期就出现马车,发展到战国,造车工艺已经比较成熟。就像今天市场上的SUV、轿车、MPV,战国时民用车也有多个种类,比如独辀两轮车、双辕两轮车等。其中,独辀两轮车是当时的“主流”。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所谓“辀”,就是车厢前架在牲畜的木杆,一般接近3米,在某些情况下它还被称作“辕”。据考古学家孙机著的《中国古独辀马车的结构》上称,“马车称辀,牛车称辕;单根称辀,两根虽装在马车上,亦多称辕”。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据考古资料显示,独辀两轮车在商朝就出现了,并奠定了中国古代的经典马车造型——长辀(辕)+双轮设计。虽然在随后的一千多年中,不断演变,但革新很慢,车的模样也差别不大,仅是细节做调整。

比如直辕变曲轨,车轮辐数增多,直衡改曲衡,车厢上安装车盖(就像加了个车顶)等。以今天的眼光看,也就相当于一款汽车的“中期改款”。然而这一facelift,却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虽然这种马车只有一根辀,但必须要两匹以上的马拉(左右数量对等),马越多,说明车主的社会地位越高。比如上海汽车博物馆的缩小比例铜马车,是由四匹马拉的独辀两轮车,外加一个大伞盖,这在当时简直是皇室豪华车的标配。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上海汽车博物馆一楼历史馆展示的铜车马

何况这四匹马,个个都膘肥体壮,我们推测属于上等好马,因为劣等马通常比较瘦。如果把优等马比作精湛的V12,劣等马比作V6甚至是四缸发动机。那这铜马车就是由四台“V12发动机”驱动的,这该是何等待遇。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如此“费马”的样式,注定了独辀马车自诞生以来就不是普通人能享受的。那为什么没有只用一匹马的?双辕车就为这个而设计的。它的两根辕,可以直接架在一头牲畜上。从历史上看,独辀车比双辕车出现早很多,从商朝算起,独辀车到西周、春秋、战国发展到鼎盛时期,流行了将近千年。到了西汉后期,独辀车才被双辕两轮车替代。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也许你会问,独辀车和双辕车仅区别在多了一根辀上,为什么前者变革到后者,差不多要一千年?

最主要的方面,就像前面所说,马车从一开始就是服务极少数人的出行,那些人“不差钱”,多匹马来拉车虽然贵,但他们并不在乎。而且马的匹数越多,越显得尊贵。

只是经过了漫长的时代发展,马车的用途扩大,比如用到战争、日常运输物资,需要更多成本更低的轻便马车,所以双辕车才流行。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另外,在古代,制造马车可不是简单的事。在你眼里,可能就是两个轮子加一个木板车身,但在当时制造工具匮乏、科学知识不足的时代下,每一台马车都是纯手工打造,前后需经过大小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比你想象中的复杂。独辀车和双辕车涉及到不同的地方,比较多,后者可能在一些工艺上更讲究。

因此在那个年代,造车也是“团队”工作,也像今天造汽车一样,需要多个“供应商”的协作配合。比如,专门有制造车轮的“供应商”(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组成的小作坊),先制作毂、辐条、牙、外圈等部分。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车轴也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按在两侧的轸和轴交接部位,各按一块像兔子的方垫木(又叫“伏兔”)。用革带捆结防止轴脱离,两侧并有“辖”,这也是一个关键零部件,没有它,车就没法行驶。总之,很多零部件需要专人打造。

还有负责制造车厢的“供应商”,专门打造厢板、围栏、横木、登车口等;还有负责制造辀的,包括加在牲畜身上的衡木、人字形叉木(轭)、还有轭首的金属装饰物……等等。虽然双辕车看起来结构仅比独辀车复杂“一丢丢”,但也涉及到额外改变制造和测试工序。

另一方面,人的观念改变也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看惯了独辀车的,不一定能接受双辕车。毕竟那时人们受教育程度不高,眼界没那么开阔,新鲜事物不多。眼界和见识越小,人的观念越固执,要改变一个事物需要漫长的的适应过程。

中国马车vs西洋马车

由上述可见,中国有悠久的造(马)车历史。但为什么始终以两轮马车为主,而不是西洋的四轮马车呢?可能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中国的地形较复杂,两轮马车的灵活性更好,更适合中国本土;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其次,四轮马车对转向和舒适性避震要求更高,中国早期还没研发出更好的机构,在两轮马车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下,制造者们没必要再费精力去做更深研究,结果一代一代按部就班地造车,几千年来人们也习惯了两轮马车。

最后,无论是两轮还是四轮马车无法根本解决舒适性问题,出行坐马车更多是“面子”需要。如果单纯追求舒适,很多土豪选择坐轿子。“轿子+牛车+马车”三种工具的分工配合,在中国古代已经固化,三者在技术上都难有大发展,除了表面的设计随时代潮流改变。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以车读史,可以重见一个更加烟火气的时代。古代中国除了今天聊的“车”,舟与轿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人关于出行的生活感悟和想象,留下了诸多令今人赞叹的文化作品。我们即将于7月16日推出的新展便是围绕这一主题,大家可以点击下图抢先预览。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最后,
祝大家端午愉快!
上海汽车博物馆假期三天都正常开放,
欢迎来约!

屈原的时代,大家都开什么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