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博物馆:历史与艺术的璀璨殿堂

一、博物馆概况

(一)独特建筑风格

呼和浩特博物馆坐西朝东,砖砼结构独具特色。中间高三层,两边高两层,外墙三面贴白色瓷砖,镶金色花边,背面刷白色涂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拱形门庄重典雅,长方形窗简洁大气,门窗边镶有绿色瓷砖,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色彩。整体造型别致,极具民族特色,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为自治区首府标志性建筑之一。凌空奔腾的白骏马造型更是象征着内蒙古的吉祥与腾飞,让人过目难忘。

(二)重要地位体现

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呼和浩特博物馆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它是呼和浩特的历史地标性建筑,占地面积达 12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5400 平方米,陈列面积 3650 平方米。这里犹如一座时光宝库,收藏着呼和浩特从先秦到民国时期的丰富历史文物,通过通史展览生动地展示了呼和浩特地区各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它不仅是文物的保存场所,更是了解这座城市历史内涵和文化记忆的重要窗口,为后人研究呼和浩特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丰富展览内容

(一)热门展览不断

“盛世琳琅 ——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玉器展” 无疑是呼和浩特博物馆的一大热门展览。该展览从故宫博物院藏近一万九千件(套)清代玉雕艺术品中,精心遴选了 138 件精品。展览分为 “敬天法祖”“法相梵音”“鉴古席珍”“几暇怡情”“玉不去身”“含菁咀华” 六个单元,展品涵盖玉制礼器、佛教用品、玉陈设、赏玩用玉、宫廷佩玉、日常饮食玉器等。以玉器功能为经,材质、工艺、造型、纹饰、内涵、包装为纬,全方位立体展示了清代玉雕艺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开展前 7 天参观量已高达 26361 人次,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特色展览多元

《带里乾坤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带饰展》同样独具特色。展览以时间顺序为轴,通过 139 件(套)文物,揭示了中国古代北方带饰的演变历程。从革带的初期形态带钩,到革带的繁荣时期郭洛带,再到革带的鼎盛时期蹀躞带,最后到带饰实用功能的退化明清时期。让观众从中领略带饰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龙行中华 — 生肖文物大联展》也在特定时期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文化体验。展览分为五个部分,全面讲述了 “龙” 与中华儿女息息相关的故事,展现了 “龙” 与炎黄子孙血肉相连的情感。这些特色展览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让人们在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珍贵馆藏文物

(一)特色展品众多

呼和浩特博物馆拥有众多特色展品,每一件都诉说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象牙雕嵌螺钿人物故事折扇,由 16 根象牙扇骨组成,扇骨上采用浮雕、镂雕等手法刻有人物、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等图案,精雕细刻,线条分明。扇面人物达 78 人,人物面部采用螺钿贴面,神态各异,惟妙惟肖。这件折扇是由广州十三行工匠制作的外销扇,将中西方艺术风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青花高足杯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1980 年于呼和浩特市郊区保合少乡征集的元青花高足杯,高 8.5 厘米,口径 9.3 厘米,足径 3.8 厘米。敞口,弧腹,喇叭形高圈足,足径呈竹节状。通体施白釉,杯内绘有青花草叶梅花纹,做工漂亮、胎质细腻、胎外釉体通明透亮。

中统元宝交钞更是意义非凡。1982 年,呼和浩特文管所维修东郊辽代万部华严经塔时,在积土中发现了一张面额十文的元代纸币 “中统元宝交钞”。这是已知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纸币实物,质地是棉麻桑皮钞造专用纸,图文线条有自然断缺。正面上端是钞名 “中统元宝交钞”,下方缠枝花纹框内有面额 “壹拾文” 和十枚铜钱的图案及 11 行文字,背面也有 “壹拾文” 三个字和十枚铜钱图案,两面都盖有红色官印和黑色骑缝印。

此外,还有东罗马金币,见证了古代中外贸易的繁荣;明铜火铳,展现了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

(二)文物价值非凡

这些文物对于研究历史和文化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象牙雕嵌螺钿人物故事折扇反映了当时中西方贸易交流和文化融合的情况,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外销扇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青花高足杯则体现了元代制瓷业的高度发达以及当时酒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中统元宝交钞为我们研究丝绸之路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实物例证,它见证了元代纸币制度的发展和繁荣,以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国家的历史地位。东罗马金币和明铜火铳等文物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代贸易和军事的情况。这些文物共同体现了呼和浩特博物馆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代呼和浩特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以及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融合。

四、历史意义重大

(一)见证历史变迁

呼和浩特博物馆以大窑文化到近现代的时间轴为主线,展出的文物如同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从大窑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远古时期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场景。那时的先民们使用着简单的石器工具,开启了文明的星火。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国、秦汉时期精美的青铜器展示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水平。这些青铜器不仅造型精美,而且工艺精湛,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

万部华严经塔出土的砖雕菩萨头像,带我们走进了辽金元时期丰州故城的辉煌。在那个时期,佛教文化盛行,砖雕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菩萨头像的雕刻细腻入微,神态安详,展现了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对佛教的虔诚。同时,归化城、绥远城的城市记忆也在博物馆的文物中得以留存。从明清时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商业繁荣和文化交流。

(二)促进文化交流

呼和浩特博物馆在推动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呼和浩特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历史上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活动和中原王朝治理边疆的重要区域。这里的文物展示了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交流和融合。例如,双羊五轮金饰牌具有较为明显的鲜卑文化特征,融北方游牧民族的崇拜习俗和草原动物特征于一体,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体现。

博物馆举办的各种展览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如与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合作举办的展览,让文物走出库房,走入青城展厅,不仅让首府群众欣赏到了珍贵的文物,也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同时,博物馆积极推动 “引进来” 和 “走出去”,加大馆际文物交流、联合办展、巡回办展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呼和浩特的历史文化,也让呼和浩特的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些举措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