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历史与艺术的璀璨明珠

一、博物馆概况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成立于 1979 年,作为综合性国家二级地志博物馆,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坐落在临夏市东区市政府广场西侧。博物馆占地面积达 132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8687 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 3034 平方米。

这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了解临夏地区历史变迁的重要窗口。馆内功能分区明确,包括开放区、办公区、文物库房、监控室和多功能报告厅等。开放区分上下两层,共设六个展厅,另外还设置了贵宾接待室、少儿活动中心、临时展厅、文创产品展销厅等。

自 2008 年起,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是文物的收藏之地,更是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全州文物遗址考古调查的重任。如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历史沿革

(一)发展历程

1979 年,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成立,开启了它传承和弘扬临夏地区历史文化的使命。2008 年,临夏州委、州政府批准成立临夏州彩陶馆,与州博物馆合署办公,为副县级建制。这一举措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和文化内涵。

2014 年,新馆址迁至临夏市东区思明路 1 号,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此后,博物馆积极开展各项活动。2015 年,甘肃省省博物馆领导及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到馆开展新增文物鉴定定级工作,为博物馆的文物管理和研究提供了专业支持。同年,博物馆还协助临夏州广播电视台节目组拍摄宣传片,提升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6 年,博物馆宣教部工作人员走进临夏市第一中学,开展以 “原始先民智慧之光・马家窑文化” 为主题的社会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此外,博物馆还在少儿活动中心举行了 “冬至节” 少儿主题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2018 年,临夏州博物馆邀请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开展 “世界地球日” 社会教育活动,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2019 年,州博物馆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多个博物馆和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业务交流活动,促进了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二)重要事件

2020 年,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被评为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这一荣誉的获得,标志着博物馆在旅游和文化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同年,博物馆以线上展览的方式推送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展体验。

2022 年,王武明将自己珍藏多年的 225 件海洋古生物化石无偿捐赠给州博物馆永久收藏,其中包括 3 亿多年前的珊瑚、海绵等。这些珍贵的化石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为研究古生物和地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23 年,由临夏州彩陶馆(博物馆)承担的文物保护综合试点项目入选省级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这一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 年,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 6.2 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凌晨 1 点迅速在馆内进行震后安全检查和急患排查工作,确保了文物的安全和博物馆的正常运行。

三、方位布局

博物馆功能分区包括开放区、办公区、文物库房、监控室和多功能报告厅。开放区分上下两层,共设六个展厅,还有贵宾接待室、少儿活动中心、临时展厅、文创产品展销厅等。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滨河东路,占地面积 132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8687 平方米,展厅面积 3034 平方米。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开放区的六个展厅各具特色。一层的四个展厅集中展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边家林类型、半山类型彩陶文物。马家窑类型距今约 5300 年 —4850 年,陶器以橙黄陶为主,盆、钵、碗等饮食器器型丰富多彩,大型贮藏器瓮、罐逐渐增多,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边家林类型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康乐县边家林遗址而得名,距今约 4850 年 —4650 年,橙黄陶为主的陶器,器形有壶、罐、盆、瓶、碗、钵等,鸡冠状的附耳和红彩是其主要特征。半山类型因 1924 年安特生首先发现于广河县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 4650 年 —4350 年之间。二层的二个展厅则集中展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文物,马厂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约 4350—4050 年,彩陶器表大量出现红色陶衣。

贵宾接待室为重要宾客提供了舒适的交流场所。少儿活动中心则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 “为地球妈妈节约一粒米”“爱在重阳、尊老敬老”“身在地球村 心属大自然” 等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临时展厅不定期举办各种特色展览,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文创产品展销厅里,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将博物馆的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既具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功能,让观众可以把博物馆的记忆带回家。

总之,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的方位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体验空间。

四、陈列展览

(一)基本陈列

马家窑文化作为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 5300 年 - 4000 年。它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马家窑文化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分为马家窑、边家林、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每个类型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马家窑类型距今约 5300 年 - 4850 年,陶器以橙黄陶为主,器型丰富多彩,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同时大型贮藏器瓮、罐逐渐增多,说明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色彩以黑彩为主,晚期出现了白彩,纹饰大都用浓亮如漆的黑彩,在细腻光滑的橙黄色陶底上绘画出漩涡纹、波浪纹、草叶纹、弧线三角纹、圆点纹、平行网格纹等。这些纹饰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制陶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为后来的彩陶发展奠定了基础。

边家林类型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康乐县边家林遗址而得名,距今约 4850 年 - 4650 年,陶器以橙黄陶为主,器形有壶、罐、盆、瓶、碗、钵等。出现鸡冠状的附耳和红彩是这一类型的主要特征。花纹有平行宽带纹、大小三角带纹、折线纹、平行弧线纹、两方连续旋纹、葫芦形网格纹、水波纹等。边家林类型彩陶以浑厚的造型风格、和谐的图案布局、富于变化的纹饰,形成了独自的艺术特色,为半山类型彩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半山类型因 1924 年安特生首先发现于广河县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 4650 年 - 4350 年之间。陶器以橙红陶为主,彩陶主要以小口鼓腹壶、单耳壶、双耳罐和钵为主,造型特征主要为腹部向外鼓出,弧度饱满,多以黑红彩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花纹一般饰于器物上腹,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纹为主,具有华丽精美的艺术风格。半山类型彩陶的制作工艺更加精湛,纹饰更加复杂,体现了当时人们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马厂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约 4350 - 4050 年。彩陶器表大量出现红色陶衣。色彩以黑彩为主,兼施红彩,纹饰以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卦形纹、菱格纹为主,构图富于变化,其中四大圆圈纹和变体神人纹为马厂类型的重要特征。马厂类型彩陶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马家窑文化的四个类型彩陶,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临时陈列

《墨韵 —— 临夏州博物馆馆藏书画交流展》共展出临夏州博物馆馆藏的清代和民国时期以来 31 位书画家的书画精品 45 幅 100 余件。展品分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书法作品,总展出书法作品 27 幅,例如刘墉的《筠墅对联》、康有为的《东明玉照横幅》、左宗棠的《蒲荐对联》等。这些书法作品风格各异,有的端庄大气,有的潇洒飘逸,展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书法家的高超技艺。第二部分总展出绘画作品 12 幅,例如冯廷佐的《墨竹中堂》、杨焕章的《山水四条屏》、温虚舟的《山水中堂》、刘竹溪的《五蠏中堂》等。这些绘画作品题材丰富,有山水、花鸟、人物等,画家们用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场景。第三部分为阿文书法作品 6 幅,主要有马元章、马全熙、马经邦的中堂、对联等作品。这些阿文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体现了临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

此次书画交流展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欣赏清代和民国时期书画艺术的平台,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风采。

(三)线上展览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采用 VR 全景展览系统,让观众在线上也可身临其境观展。观众只需通过电脑或手机等设备,就可以进入博物馆的虚拟展厅,欣赏各种文物和展览。VR 全景展览系统不仅可以让观众看到文物的全貌和细节,还可以提供详细的文字介绍和音频讲解,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此外,线上展览还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和展览,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特色展品

(一)彩陶

临夏州博物馆的彩陶展品丰富多样,展现了史前时代艺匠们的梦幻世界。彩陶作为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将当时的生活情景展现得淋漓尽致。马家窑文化的各个类型彩陶各具特色,从马家窑类型的细腻纹饰到边家林类型的鸡冠状附耳和红彩,再到半山类型的华丽图案和马厂类型的独特构图,无不反映出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中,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彩陶盆是镇馆之宝,属国家一级文物。1976 年出土于积石山县银川乡水地陈家村。彩陶盆高 10.5 厘米,口径 28 厘米,底径 10.5 厘米。泥质橙黄陶,大口,斜平沿,圆腹,平底;口沿上均匀分布有 12 个圆点纹,其间以多条斜线相隔;盆底内壁底部绘数周同心圆纹,圆心内绘数条星斗纹,口沿至同心圆之间的内壁上,绘有主题纹饰水波纹;外壁绘一周变体鸟纹,其间以圆点纹相间。水波纹蕴含着生机和活力,体现了对水和水生动物的摹仿刻画,线条流畅优美,构图丰富变化,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件彩陶盆花纹生动形象,器型规整典雅,纹饰华美亮丽,具有雍容华贵的气度,代表了马家窑类型彩陶的最高水平,堪称我国原始艺术的极品,是研究新石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

(二)玉器

中国历代玉器主要分为生产工具、装饰品和礼仪器三大类。临夏州博物馆收藏着品类齐备、研究价值较高的齐家文化玉器,与良渚玉系、红山玉系在中国大地上交相辉映、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家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其上承马家窑文化,下接辛店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 2200— 前 1600 年,分布范围广泛,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齐家文化玉器所使用的玉料大多是透闪石软玉和大理石,玉材来源一般以就近取材为主,主要来源于甘肃、青海本地,也不排除远距离输入玉材的可能,还有部分为新疆和田玉。齐家文化玉器种类较多,以璧、琮、璜(多璜组璧)、环为大宗,还有刀、斧、铲、锛、钺、凿等,按其功能可分为礼器、工具两大类。礼器类玉器玉材上乘、品种多样、器形美观、制作精致、大气凝重;工具类玉器选材一般为本地玉,少数选用接近石质或玉内含有较重石质的材料。

(三)金银铜器

金银铜器最为华丽精美,有着财富的象征。临夏是青铜文化在黄河流域的繁盛之地,出土了 “中华第一刀”“中华第一镜” 等代表性青铜器,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1977 - 1978 年在甘肃临夏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一把含锡青铜短刀,被誉为 “中华第一刀”。此刀经激光微区光谱分析是含锡量高于 6%,已达到青铜所要求的合金比例。其工艺采用两块范闭合浇铸而成,刀长 12.5 厘米,宽 2.4 厘米,呈扁体长条形,柄部短而刃部长,刀背与柄部连在一起,有明显的弧度,铸造形制规整。这把青铜刀把我国青铜冶炼史提前了整整 1000 年,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

1975 年,在广河县齐家坪遗址中出土了一面素面小铜镜,直径 6 厘米,背面光素无纹,中心铸有半环状纽,属国内出土的最早铜镜之一,被列为珍贵文物,被誉为 “中华第一镜”。

这些青铜器的出土,确立了临夏地区在青铜冶铸史上的重要地位。东乡县林家遗址与中国最早的一件铜刀一起出土的 “铜渣”,含铜、铁各半,充分证实了远古时代青铜器在这里开始冶铸发展的痕迹,也把我国冶金史提前了一千多年,在冶金史断代研究上是一个新标志。永靖县秦魏家遗址中出土的骨柄铜刃刀,展示了齐家文化的先民认识了金属性能,已能改进生产工具,为以后青铜时代的到来开辟了道路。

六、参观信息

(一)交通指南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交通十分便利,游客可选择多种公共交通方式前往。乘坐 4 路、15 路、18 路、101 路公交车至临夏市政府站下车,即可到达博物馆附近。此外,若从其他地点出发,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公交线路。周边道路通畅,无论是自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都能轻松抵达这一文化胜地。

(二)门票领取

作为国家二级免费开放博物馆,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为广大游客提供了免费参观的机会。游客只需凭身份证即可在开放时间内到领票处领取参观门票。这种免费开放的政策,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博物馆,领略临夏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参观建议

1.合理安排时间:由于博物馆开放时间在冬春季和夏秋季有所不同,游客在前往参观前应提前了解开放时间,合理安排行程。建议提前规划好参观路线,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欣赏博物馆的各个展厅。

2.跟随讲解:博物馆在每周二至周日的 9:00、10:00、11:00、14:00、15:00、16:00 定时开展义务讲解。游客可以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深入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意义,更好地感受临夏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3.注意事项:在参观过程中,游客应遵守博物馆的规定,爱护文物,不触摸、不损坏展品。同时,保持安静,不喧哗吵闹,为自己和他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

总之,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免费开放的政策和便利的交通,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临夏历史文化的绝佳场所。无论是历史爱好者、文化研究者还是普通游客,都能在这里收获满满的知识和感动。

七、重要意义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机构,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一)文化传承与弘扬

4.保护历史遗产: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包括彩陶、玉器、金银铜器等,这些文物是临夏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展示,博物馆为后人保留了珍贵的历史遗产,让人们能够了解和感受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5.传承文化传统:临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将这些文化传统展示给观众,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博物馆举办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展,让观众了解了马家窑文化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传承了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

6.弘扬民族精神:临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通过展示这些文物,博物馆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二)教育与科普

7.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通过展示临夏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博物馆举办的红色文化展览,让观众了解了临夏地区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

8.社会科学普及:作为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种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例如,博物馆举办的齐家文化知识讲座、文物鉴赏活动等,让观众了解了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社会科学知识,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9.青少年教育:博物馆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通过参观博物馆,青少年可以了解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此外,博物馆还通过举办各种青少年活动,如研学游、主题社教活动等,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三)旅游与经济发展

10.旅游资源: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展厅布局合理,文物展品丰富多样,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旅游体验。此外,博物馆周边还有其他旅游景点,如东公馆、红园等,形成了一个旅游集群,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11.经济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游客的到来促进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此外,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展销厅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文创产品将博物馆的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既具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功能,受到了游客的喜爱和欢迎。

总之,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弘扬、教育与科普、旅游与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临夏地区的文化名片,也是展示临夏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的重要窗口。